作者 / 羅森
今天,印度科幻片《寶萊塢機器人2.0:重生歸來》終於在海外市場首映近一年後登陸了中國市場。
▲《寶萊塢機器人2.0》劇照
近年來,由於《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線》《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印度佳作的成功,讓中國觀眾開始對印度電影逐漸改觀,擺脫了以往多來年「印度神片」的負面印象。同時又由於上述印度電影的真深刻與感人走心,讓影迷們也逐漸對印度電影產業尊敬起來。我們也慢慢意識到中國在電影業的對手除了來自地球另一邊的好萊塢,還有在身邊緊追不捨的寶萊塢。
而這次上映的《寶萊塢機器人2.0:重生歸來》則帶來了除了「感人」之外印度電影的另一大優勢:電影特效。很多觀眾或許不知道,印度的電影特效技術起步和美國一樣早,並且如今的CG特效技術也位列世界前茅,產量更是世界第一。世界各國的電影特效,包括像漫威宇宙的電影系列,都會找印度的特效公司做外包。
然而印度的特效技術發展到如今地位也十分不易,伴隨了印度電影人幾代的不懈努力,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印度特效公司現在有多厲害,以及回顧一下印度特效的發展史。
寶萊塢——好萊塢的特效原產地
2015年初,諾蘭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斬獲了包括奧斯卡金像獎、英國電影學院獎、鳳凰城影評人協會三個重大獎項的最佳視覺效果獎,這無疑是對電影本身特效水平的極高肯定。製作這部電影特效的公司DNEG(Double Negative)是一家在英國成立的世界頂級特效公司,但其當時背後的老闆就是來自印度的特效公司巨頭Prime Focus。根據QUARTZ INDIA 的說法,是Prime Focus在2014年併購了DNEG並推動DNEG一家公司製作了星際穿越的所有特效,包括電影中的蟲洞和黑洞以及機器人和太空站模型都一手包辦。
▲將3D建模做到極致的《星際穿越》
Prime Focus現在持有DNEG的80-85%的股份,儘管是併購來的公司,但DNEG的加盟無疑使Prime Focus的技術躋身世界前列,Prime Focus的老闆Namit Malhotra在併購DNEG之際接受採訪時就野心勃勃的表示:「我們應該成為印度的皮克斯或者漫威,並且我們絕對可以創造出這樣的機會。」而如今他們在業績上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很多迪士尼出品的片子的特效都會經由他們公司完成,不僅如此,近幾年幾乎所有和特效相關的大片都會有印度公司的身影。
其實Prime Focus一直都是很有實力的特效公司,根據Business Standrad的記載,早在併購DNEG製作《星際穿越》的多年前,Prime Focus就參與了《阿凡達》中1600個特效鏡頭的製作,並獨立完成了其中200個鏡頭的製作。
▲代表著當年業界頂級CG畫面技術的阿凡達
而不僅在印度,在美國本地,印度人也將特效公司開的如火如荼。像著名的3D動畫製作公司Prana Studios是在洛杉磯成立的,但是幾位創始人都來自印度,並且在美國把公司做大後他們也第一時間在老家印度開起了分公司,一副要打通美國與印度之間的「特效」橋梁的節奏。
史上最熱門的美劇《權力的遊戲》裡三條霸氣十足的龍,就是Prana Studios在印度的分公司製作的。QUARTZ INDIA裡介紹說,為了把龍做到極致,Prana Studio動用了在孟買分公司的全公司上下800名特效和相關技術人員(包括音頻專家)集體參與進位作,預算瘋狂燃燒的同時(但已經靠印度的高性價比人力儘量節省了),也讓「dragon」成為了權遊的熱門標籤之一。
▲權力的遊戲第五季第9集,經典的少龍(誤)救母的場面
▲此後龍的戲份越來越多,能更清楚的感受到印度特效的「大佬水平」
承擔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所有VFX和動畫特效製作的公司Rhythm&Hues也在印度開了分公司,CGmeetup精確地統計了《少年派》有37%的特效工作是在印度分公司完成,現在這家公司也已經被Prana Studios收購,成為了實實在在的印度特效公司。
▲電影裡震撼的鯨魚翻身畫面,這具有衝擊力的海浪VFX就出自R&H。高質量的特效同樣獲得了13年的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
由此可見,現在的印度無疑是美國影視業十分依賴的一個特效生產廠和加工廠,而印度也確實在擔起了這個職責的同時盈利不少,並且在現代的世界電影工業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能取得今天的這番成就,印度到底靠的什麼,且印度的特效業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與變遷?
寶萊塢特效發展史
和許多傳統的勵志故事一樣,印度在特效技術上的發展一開始時並沒有那麼順利,他們也經歷過冗長的成長期和和艱難的學習期,以及「神片」時代對於特效技術造成的負面評價和影響。
1.起源
印度電影的歷史並不短,在好萊塢開始成型之後印度電影便開始在本土發芽,最早的是誕生於1913年的無聲電影《Raja Harishchandra》(英文名King Harishchandra),包辦了這部電影的導演、編劇、製片等大量工作的就是印度的電影之父Dadasaheb Phalke。在1934年,他又製作並發行了印度的第一部有聲電影《On a Moonlit Night》。
在這21年期間,Dadasaheb Phalke自己導演、製作並發行的電影,包含短片和紀錄片就多達90部,當真是憑藉一己之力推動著印度電影的初成型。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Dadasaheb Phalke Award(帕爾奇獎)也是印度國內的電影最高級別獎項。
▲Pinterest在2015年發布的紀念Phalke的海報
而根據MAAC的記錄,印度的第一部特效電影發行於1937年的《Khwab ki duniya》(英文名World of Dreamer),擔當這部電影的特效及製作工作的Babubhai Mestri,他後來被稱作印度特效的先鋒。不過在當時,他有一個更炫酷的稱號——印度的技巧攝影(Trick Photography)之父。
▲年輕時正指導拍攝的Babubhai Mestri
所謂的技巧攝影,在柯林斯英語詞典裡的解釋是讓人產生錯覺的攝影技巧,在今天是十分常見的。現代攝影裡的長曝光,HDR都屬於技巧攝影。而在早年電影裡用的比較多視覺差造成的模型效果(Miniature Effect),比如把城市沙盤拍的像現實的城市或者反過來把城市拍攝的像沙盤,算是VFX的雛形。經典運用就是在日本的特攝片裡面,並且沿用至今。
▲經典的特攝片《奧特曼》系列,現在依然運用視覺差技巧攝影法作為視覺特效
在美國好萊塢,技巧攝影的技術在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已經十分成熟。畢竟從特效之父Georges Melies再到卓別林,一直在對這項技術進行創新。
▲Georges Melies的成名作《Trip to the Moon》,將魔術和電影結合的他創造了最早的視覺特效,更多其電影的幕後製作詳情可參考電影《雨果》(2011)
▲圖解卓別林如何在沒有電腦的年代拍出這種需要特效的鏡頭,方法也是靈活運用技巧攝影
而印度的Babubhai Mestri就是一個非常善於這套攝影方法論的專家,技術絕對不輸當時好萊塢。在《World of Dreamer》這部電影裡面,他開創了一種非常巧妙的印度「本土」技術,用昏暗的燈光和黑色的幕布作為背景,在黑幕布的襯託下,賦予了觀眾物體在運動的錯覺。 他的這次嘗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他在電影世界中成名,也成功開啟了印度特效的發展之路。
▲《World of Dreamer》裡面的特效效果
2.掙扎
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世界範圍內的特效技術沒有大的革新,儘管好萊塢很多導演可以說把攝影和美術都玩出花來了,不過特效的大範圍還是停留在技巧攝影的範疇內。直到1977年《星球大戰》系列的出現,電腦特效登上歷史舞臺。
▲《星球大戰》(1977)劇照
印度也是第一時間跟風好萊塢開始了這項技術的研發。印度老牌電影後期製作公司Prasad Studios(成立於1956年)在當時迅速成立了分公司Prasad EFX來專門涉及電腦特效製作,同時EFX也自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數字修復公司。Prasad Studios在印度電影史上的地位無需置疑,他們是印度第一家引進了電影掃描儀和錄像機的公司。也正是因為有這個先例,到了數字電腦時代他們自然也想要成為開創印度數字時代的先鋒。
不幸地是,他們卻在技術上掙扎了很久,他們製作的印度的第一部數字特效電影《Ammoru》一直等到1995年才製作完成並發行,並且特效的製作最終還是請了好萊塢的技術人員,可以說是自己花錢買了設備還研究學習了很多年,但依舊外包,非常的浪費時間和金錢。
▲特效效果堪比恐怖片的《Ammoru》
由於導演的原因以及印度肯定也沒法請到好萊塢的頂級技師,《Ammoru》最終的特效看起十分驚悚,但是在印度國內的評價還不錯。不過橫向對比的話,那會兒的寶萊塢特效距離好萊塢的差距確實很大,畢竟1995年皮克斯已經有《玩具總動員》了。
▲《玩具總動員》(1995)劇照
此後,著名印度導演S. Shankar開始在他的電影裡嘗試好萊塢的VFX技術,並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同時印度電影人受到《侏羅紀公園》的影響,也在努力發展CGI技術。終於到了2000年,由印度自己製作的CGI動畫《Pandavas:The Five Warriors》發行了,實際畫面是這樣的:
成片效果完全不忍直視,但即使如此,該片在印度國內還是獲獎了,可見印度電影人還是十分樂觀。不過同時印度的電影人也深知這個技術實力差距已經和好萊塢越拉越大,在這種壓力下,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3.改革
印度已經有了很長的電影歷史以及成熟的電影市場,並且當時全世界的電影人都相信印度有可以大量生產特效和動畫的潛力,他們需要的是工業化這條產業鏈。
首先他們要找一個產業中心,目標就放在了浦那。CGW介紹浦那在20世紀80和90年代的時候已經是印度的IT中心的城市。在發展數年後的今天,浦那也已經了成為印度的動畫製作和遊戲製作中心。
▲浦那的IT園區,許多印度特效公司也在這裡
聚集在浦那的特效公司分三種:
第一類是被印度豐富的人力資源吸引過來的美國公司並在此設立分公司,比如上文提到過的Rhythm & Hues,為了學到好萊塢的技術,印度完全不拒絕美國來他們的土地上賺錢並剝削勞動力。
第二類是留洋回來的印度人,如在浦那的一家不大的特效公司Anibrain,其創始人Jesh Krishna Murthy就花了很多年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從事電影後期製作的工作,在獲得足夠的經驗之後回到印度然後在浦那開了後期公司,後來這個公司因為在2007年製作了電影版的《生化危機3》後成名。
第三類就是印度的明星創辦的公司,比如Shah Rukh Khan在浦那成立了視覺特效公司Red Chillies,因為明星本人的帶動,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和項目,公司也可以做得越來越好。
在通過各種方式從美國學習,沉浮幾年過後,印度的特效技術突飛猛進,並且從《生化危機3》開始大量承擔好萊塢電影的外包工作。
▲《生化3》劇照,短短7年,技術進步很大
看看這Anibrain製作的電影《生化危機3》的特效,回過頭去對比10年前,印度人真的會淚流滿面,並且這對印度特效來說只是個開始。Prime Focus的聯合創始人Merzin Tavadia在2011年接受Business Today採訪時曾說印度的VFX技術真正的進化是在過去5年(2006-2011),也正是這些年,印度開始成為好萊塢的後期工廠,並且賺錢後又在全球範圍內瘋狂併購有實力的特效公司。
被「神片」掩蓋的印度特效之光
關鍵問題來了,在技術成熟之後,印度自己的電影特效應該不會差,那為什麼在印度電影裡沒有看到滿天飛的超級英雄?取而代之的卻總是讓人捧腹的「印度神片」不斷地給我們提供笑料,一直造成了一種寶萊塢電影落後的錯覺。
確實,印度特效的榮光,被印度導演們用各種離奇的畫面與故事搶走了焦點。
從上面的這些片段截取不難看出,技術確實有了,但由於「武裝色霸氣」的香蕉和違反牛頓定律的運動,真的讓觀眾很難注意到印度電影的特效進步。這些片子也無疑對寶萊塢特效技術的傳播起到了遏制的負面影響。
但印度現在畢竟是一個年產1000部的電影大國,不斷累積講故事的經驗後,總會有拿得出手的特效大片的,尤其是近幾年印度的客觀片,進步明顯。
2012年的《功夫小蠅》有很給力的光影效果,3D建模也十分成熟。
2013年印度的超級英雄電影《奇魔俠3》,特效水平讓人經驗,製作它特效的公司同年還外包製作了《雷神2》。
2016年的印度驚悚片《腦殘粉》,電影裡完全是用VFX來製作主人公不同年齡段的模樣,細緻到下巴下面的皮膚脂肪厚度和皺紋。
由此可見,印度電影本身的特效水平現在也是很先進的,Indian Express在2014年有一個統計,印度早在2008年的本國影片《Love Story2050》中就使用了1200組VFX鏡頭,而2013年的《奇魔俠3》更是進化到誇張的3500組(相當於特效覆蓋全片)。對比一下2012年德國和澳大利亞合拍的科幻大片《鋼鐵蒼穹2》全片一共才有800組VFX鏡頭,印度特效領先其他發達國家的程度可見一斑。
能夠這麼肆無忌憚的使用特效,一是得益於技術成熟,二是得益於印度人工製作的高性價比。2014年時,印度任何一家知名特效公司裡面,其中一個核心VFX小組就有近60-70人組成工作,配合他們的其他美術人員的數量可能在200人左右,具體取決於項目的要求。這樣的人力資源讓歐洲甚至是美國都難以抗衡。
中國效仿印度做特效的可能性
這個時候肯定會產生疑問,就是同樣屬於人口大國,同樣有豐富且高性價比的人力資源,中國現在能效仿印度一把,把特效技術搞起來並且搶佔全球的市場嗎?
我們只能說——很難。
中國電影不是一個缺錢的市場,但卻是一個不太看重特效的市場。這也是特效在中國難以發展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中國電影的特效製作費在總預算中也就佔據2-5%。2018年,中國電影史上預算最大的奇幻電影《阿修羅》(總成本7.5億人民幣),主打的就是華麗的特效,並且大部分預算也都是燃燒在了特效和美術裡面,然而在上映3天後因為票房不理想而緊急撤檔,可見中國觀眾對特效這類噱頭是不怎麼埋單。
《阿修羅》的神秘撤檔時間,在當時令國外的媒體都十分意外,不少外國媒體還追究原因,關心什麼時候會重新上映。但是「中國最貴的電影」因為打特效這一張牌而撲街的慘案已經無法挽回,也讓中國的電影投資人們在看到「特效」兩個字的時候更加謹慎。
和印度相比,中國的特效產業真的是——任重道遠,道阻且長。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