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於TVB藝人工資低的言論不絕於耳。而前幾日在TVB的年終頒獎典禮上,大姐汪明荃又直接喊話TVB,希望TVB能夠給藝人們在環境好點之後加點工資,以此作為鼓勵。此舉更是將TVB的藝人們工資太低推上風口浪尖,大家紛紛聲討質疑TVB為何工資如此之低。可平心而論,香港藝人不滿,究竟是因為TVB工資太低,還是對比內地明星的片酬過高?
如果把香港明星藝人的工資標準對比於內地明星們,不可否認的確是低,可這標準是合理嗎?
TVB藝人
與大陸不同,TVB旗下藝人一般都實行「包薪制」,一般的籤約藝人工資一個月一般在11000港幣左右,當然「腕兒」越大的明星,工資也越高。但也有些TVB籤約的藝人是沒有底薪的,他們僅靠工作量拿錢,這些就屬於「鐘點工」。
都說TVB工資低,到底是什麼情況?之前有相關媒體報導過TVB演員表面風風光光,其實工資並不高。
就如《鹿鼎記》裡大家都印象深刻的胖頭陀扮演者車保羅,因長相原因,他在2004年就被TVB解僱,此後他轉往亞視,但事業依然沒有起色,每月收入僅4100港幣(約3426元人民幣),連生活都成問題,以至於2012年他的母親病逝,連喪葬費都拿不出。為了生活,此後車保羅嘗試過多份工作,比如保安,服務生等,如今在一家醫院做雜工,偶爾客串一些影視角色,生活十分艱辛。
還有老牌藝人郭卓樺,90年代加入無線藝員訓練班,跟古巨基、趙學而是同學,隨後進入TVB發展,由於外形俊朗加上演技出色,在TVB參演了多部作品,但都以反面角色為主,始終沒能大紅大紫,這幾年隨著香港影視的沒落,他也已經轉行做起了舞蹈老師,此外他還開過貨車、做過救生員,如今也是跨行混飯吃。
像以上這兩位綠葉演員在TVB數不勝數,因此如今TVB內部演員也是怨聲載道。
香港老牌藝人,身為香港藝人協會會長的古天樂,見此狀況也開始為會員每月發放8千元港幣的救濟金,但是這些錢每月在香港生活可真是捉襟見肘,香港高消費是全世界出名。基本上香港一個服務員一個月的工資就能達到1.5萬港幣,汽車修理工工資也有可能達到3萬以上,所以很多TVB藝人才會利用業餘時間跑去做兼職貼補家用。
前幾天更是有業內專業人士說,不只是TVB「綠葉」演員工資低,就連TVB當紅演員工資也不是很好。在薪酬單中,佘詩曼每集6.5萬港幣,林峰每集只有5萬港幣。一些三四線的演員基本每月都是8千以下的港幣收入。
任達華也曾經說過,他在TVB任職了16年都買不起一套房子,而在第17年的時候,他已經40歲了,才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層樓。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香港影視圈的王晶,這個被譽為「爛片之王」的導演雖然拍片質量毫無底線,但是確實在那個歲月靠一己之力養活了整個香港電影業,從這一點上來說,確實「功不可沒」。
資深綠葉李國麟(黃日華版《天龍八部》裡的鳩摩智扮演者)不禁感嘆「以前跟TVB出去錄影,商家都畢恭畢敬的,現在都巴不得趕我們走,怕我們妨礙人家生意!」
自從亞視垮臺後,TVB一家獨大,因為缺少了競爭和創新的動力,還將精力都用於內耗、搞山頭文化,同時工作的強度還大,工資也低廉,這導致TVB早已不復當初。
但「視帝」夏雨也曾在採訪中說過:「TVB的工資的確是沒有很高,可是這給了演員很好的發展機會。」
內地明星
他們的不平衡大多建立在內地明星們的天價片酬上。像郭晉安、鄧萃雯、鄭嘉穎等老牌港星,不僅敬業,演技也是有目共睹,可是拍一集電視劇的片酬也不過8萬、7萬港幣,相比起內地的小鮮肉、流量小花動輒幾百萬一集的天價片酬,簡直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鹿晗片酬1個億;
孫儷片酬8000多萬;
趙又廷片酬6000多萬。
在限薪令下達之後,孫儷的片酬也還高達2000多萬,楊穎開的蘭博基尼——價值300多萬,而吳亦凡開的法拉利FF——則價值500多萬。
反觀科研人員所得的報酬,與此相比實在是有些寒酸。李蘭娟院士獲得了「浙江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國內最高級別的科學獎項之一,獎金也才只有300萬;而鍾南山院士一年的收入,有人算過估計也就在100萬左右。就這,此前還有人在網上吐槽「1200元天價掛號費」,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當然,鍾南山和李蘭娟院士都很淡泊名利,並不在意這些,但是跟那些明星的對比反差,顯然會誤導社會價值取向:
在國泰民安的時候,有很多人都追求娛樂,甚至是娛樂至死的精神。現在綜藝節目蓬勃發展,給大家帶來了歡聲笑語,但是也帶偏了很多價值觀,現在很多培養起來的學生,他們崇拜的偶像都是能歌善舞的,他們以後的夢想都是當網紅當明星,他們追求的是擁有一個好身材,要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甚至一些花季少女在十分清新脫俗的情況下,也被審美觀給帶偏,迷戀上了整容,這些價值觀實在是讓人擔憂。
長此以往,還會有多少孩子夢想長大成為科學家,還會有多少科研人員能夠靜得下心來做學術研究呢?
所以,真的只是TVB藝人的工資不高嗎?
汪海林近日在評論內地的娛樂圈片酬體系時說過「演技就像真人秀,片酬堪比好萊塢,但片酬體系卻很畸形。」
橫向看,日韓一線的演員片酬也基本上都在20萬一集;國際上,小羅伯特強尼、強森、德普一般穩佔片酬前三,但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是65或70後而且還是國際巨星,而內地的天價片酬基本上是30歲以下,還是沒有演技的演員,他們200萬拍一集,和德普一個價,接一個戲一個億起。
說到這,你可能已經明白了——只有內地的明星們片酬是天價的。
而這種情況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劇的製作質量——一個演員能拿走總預算的70%的片酬,留給導演、編劇、製作的只有剩下的30%。
我們以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為例,據說他們的單集預算只有500萬元左右。筆者當時在想,什麼時候能擁有這麼高的製作度,我們是不是可以跟韓劇抗衡了?
韓國影視劇製作行業的共識是:與其把大部分的收益給演員,不如給製片方和播出平臺,以此獲得更大的利潤——因為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進行投資,讓整個行業都獲益。
後來廣電總局提出「限薪令」,控制總預算,即男女主演加起來拿的資金不能超過28%,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為了用流量明星,製作方會給男演員拿27%,再搭一個新人演員1%,或者通過出讓股權讓他們拿高片酬。
為什麼製作方這麼」傻「?因為他要靠流量明星賣錢。
汪海林還表示,「太高的片酬已經讓影視公司不堪重負了,但主要問題是在平臺,因為他就指定這幾個演員,而且還都不是演技類演員。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根據數據、流量來選的,但這些又都是可以操控、偽造的。因此,現在是是偽市場、假市場」。
陸川導演也曾吐槽國內演員片酬太高,佔據影視作品製作費的50%以上,「都沒有錢去製作電影了,全明星的話真請不起。」
香港演員馬國明曾經說過:」我在內地一個月基本可以拿到在香港拍戲半年的報酬,內地演員的片酬要比香港高許多,大概五六倍的樣子。我跑過來就是為了賺錢的,畢竟一個人再高尚,養活自己和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而近年來,橫店仿佛也已經成了香港藝人們的「養老院」,吳孟達、陳浩民、黃一山、徐少強等港星們都常駐橫店,還有孫耀威、李國麟、李子雄等也都活躍於橫店。但至於作品就一言難盡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拍的是什麼,不過只要有錢賺,想必大家的「老年生活」也是非常開心的。
或許這才是很多香港藝人紛紛北上「淘金」的真相吧。
因此,香港TVB的藝人們工資可能是低,但是我們不能拿著內地明星們的薪酬去對比——因為這是畸形的。
最後,還是希望這些內地的流量明星們能夠珍惜如今眼前的高片酬,好好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琢磨演技,不要總拿著高片酬,卻總用蹩腳的演技來糊弄觀眾,最終讓自己變得無路可走。
所以,大家對TVB藝人們的工資有什麼看法呢?你認為是他們的工資太低,還是內地明星們的片酬太高?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 END -
作者:佩奇娛樂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