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融資的輕健健身房,是否能成為傳統健身行業的革新者?河南商報記者王訪賢/攝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吳智星
在傳統健身行業一片蕭條之時,鄭州似乎殺出一匹行業黑馬。
有報導預測,今年下半年,鄭州健身行業將迎來「倒閉」小高潮。不過,同受疫情影響,一家名叫輕健的健身品牌卻在4個月內增加了7家門店。
輕健是誰?它真的能逆勢而上嗎?
新型健身房:線上線下都要做
近日,輕健福彩路店開始試營業。目前,該品牌已擁有11家門店,而在2019年底,其門店數量還只有4家。
相較於傳統動輒面積2000~3000平方米的健身房,輕健的單店面積只有100~200平方米,單課一次僅能容納9~12人同時訓練。
店面裝修以橘色為主色調,用戶跟著大屏幕上的課程學習、訓練。在此期間,兩個教練會糾正訓練者的錯誤動作。
「對於用戶而言,上私教課太貴,而自己練又得不到教練的及時指導。」輕健創始人之一的趙彬宇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人太少會影響健身氛圍,人太多又會影響到用戶的訓練質量。」
在傳統健身房,教練的工資一般由底薪、銷售提成和課時費三者構成,而課時費又和銷售有關。
「在這個體系裡面,你銷售得越多,課時費才可能越高,這樣就導致了教練無法回歸教學本質這個問題。」趙彬宇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趙彬宇等人提出了新的考核體系:「店長、教練的收入與用戶留存量掛鈎,即用戶黏性越高,他們的收入才越高,讓他們把心思更多地用在教學、為客戶服務上來。」
趙彬宇介紹,在此考核體系下,訓練流程為開放狀態,用戶可以根據需要按次交費,消除其充值預付卡後害怕健身房跑路的擔憂。
線下布店的同時,輕健還在線上發力。「線下做口碑、品牌,線上做流量。」輕健創始人之一的劉先慧說,「兩者結合才能更穩固,如果只做一方面,猶如浮萍,經不起任何的風吹草動。」
走出舒適圈的再就業
2018年,胡曉毅陪著家人去澳大利亞過聖誕節。有一天,她偶然間走進了公寓樓下的健身房:100多平方米的店內,沒有太多的大型健身設備,但人卻很多,很多推著嬰兒車的媽媽,把孩子放在一旁就開始練了起來。
「空間小、氛圍好,但他們比較傳統,還在採取人工記帳。」胡曉毅說,「如果放在國內,採用行動支付,這種健身房拓展就會『插上翅膀』。」
回國之後,胡曉毅就開始琢磨起新型健身房的事兒,並把想法說給了因跑步結識的鄰居劉先慧。
當時,劉先慧和朋友一起做著素萬乳膠的生意。他們4年累計銷售額達20億元。
「草莽出英雄,大亂之時,一定是大興之日。」劉先慧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她們想進入健身行業,需要一個專業型人才。這個人是他們小區健身房的店長趙彬宇。
傳統健身房的商業模式太過於注重營銷,很多教練沒了熱情。趙彬宇說,教練的初心是做職業教育,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生活方式。
之後,胡曉毅放棄了公安幹警的鐵飯碗;公司買斷股份後,劉先慧選擇了再就業;趙彬宇辭掉了此前的工作。
未來3年計劃開1000家店
2019年3月,輕健成立。最初,胡曉毅等人模仿國外的自助循環健身空間的模式,做起了120平方米的自助式健身房。後經數次迭代,輕健把店面運營模式改為雙私教團體課,還專門找了專業體育院校的團隊做課程研發。
2019年末,輕健引入圓方集團A輪500萬元的投資。胡曉毅稱,年內預計在鄭州布局60家門店,而在未來3年,計劃走進10~20個城市,店面數量擴展到1000家。
輕健健身投資人、圓方集團總經理李圓方認為鄭州的健身市場依舊很大,85後、90後,甚至00後日益成為健身領域的消費主體,而對於新型消費群體而言,運動已從過去單純的功能性需求變成日常性需求。
李圓方解釋,在鄭州,如果開設100家店,每家店服務300人,一共也就服務3萬人,僅佔鄭州總人數的千分之三,而在鄭州有健身習慣的人群,在2%左右。
同類頭部品牌尚未在鄭布局成功的關鍵是用戶體驗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嚴格意義上來說,輕健單課9到12人的授課模式,仍屬於團課範疇,而按次收費的模式,也早有新型健身品牌做過,「在輕健的雙私教團體課模式下,教練和用戶的互動可能會多些。」
近些年來,傳統健身房日漸式微,而像超級猩猩、樂刻等新型健身品牌越來越多。「不止輕健一家在積極地開店。」該業內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開了近500家的樂刻也馬上要再開四五家新店。」
「不過,這幾個頭部品牌尚未在鄭州布局。」該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是輕健的一個機會。
近一兩年,在鄭州也出現了自助健身艙。此前,在接受河南商報記者採訪時,一位自助健身艙品牌的創始人就曾表示,未來兩三年內,鄭州健身領域新模式將迎來一輪新爆發。
不過,對本地的創業者來說,單個健身艙雖然運營成本較低,但想密集布店、實現大規模連鎖,也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對於獲得融資的輕健來說,現在說它能不能成為黑馬還為時尚早,未來,還要看它到底能不能留住用戶,不管線上線下都要講究用戶體驗。」上述業內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