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女兒們的戀愛》播出後,鄭爽和男友張恆又一次引得網友吐槽,「Papi醬談鄭爽遭張恆冷暴力」的話題還上了熱搜。
上一期節目中鄭爽和張恆因為共同公司的衣服鬧矛盾,一度擺出冷戰拒絕溝通的姿態。這期中鄭爽因為對衣服不滿,跟張恆意見發生了分歧,張恆又一次擺出了"撲克臉"。
察覺到男友有情緒,鄭爽馬上就採取了主動的策略,在電梯裡她試圖主動牽對方的手,多次嘗試打破沉默。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刪除
小心翼翼地嘗試溝通,用了很多辦法,像自我反省、"誇獎式"哄法,但是儘管體諒對方的話說了一大筐,張恆表現出的卻是聳肩挑釁,毫不讓步、無動於衷。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刪除
使出渾身解數的鄭爽如此低姿態地討好求和,對方卻強硬地不買帳,最終她委屈地流下眼淚。可是即便看到女友在一旁哭泣,張恆卻依舊無動於衷地開車,沒有任何安慰。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刪除
我不是鄭爽的粉絲,看到這我都感覺很為鄭爽鳴不平,也難怪鄭爽爸爸在演播室憤怒到錘桌摔筆,並且今天還發文回應對張恆的不滿,表示「作為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委屈都是心疼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刪除
雖然鄭爽對於衣服貌似很挑剔,但是作為老闆她是有發言權和決定權的,她自己開創的品牌,對於衣服要求嚴格,這本無可厚非,這才是對粉絲和用戶負責的態度。
作為女友,她能在對方有情緒後一次次主動溝通也已經很不易。反觀張恆的做法,確實讓人很難接受。
Papi醬說,張恆這種冷戰的方式其實是關閉了他所有溝通的通道,但是問題不解決,矛盾遲早還是會爆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刪除
張紹剛和欄目嘉賓也都表示,這種冷戰的處理方式確實不對,久而久之會形成習慣性冷戰的模式,對於雙方的感情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張恆的處理方式從心理學上看,是一種典型的迴避型的溝通模式,這種模式會慢慢摧毀親密關係。
二、冷戰是親密關係中控制對方的手段冷戰的形式有很多種,但是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我不再跟你產生情感聯結。而情感聯結在親密關係中是必不可少的,長時間沒有情感聯結的伴侶,最終都會無奈分開。
冷戰的雙方不再有擁抱和親吻,也會避免目光接觸,哪怕語言上還會客套,但是也存在著距離感。就像在這個事件中,鄭爽小心翼翼問張恆,"你是不開心嗎?"張恆冷冷地回覆:"沒有。"
還有一些情侶或夫妻,在冷戰期間還會故意客套,比如"你吃了嗎?""吃了。"這些客套話的背後雙方心裡都還藏著怨氣,客套反而更能製造心理上的距離感。
中斷情感聯結,可以營造距離感,成為親密關係中常見的表達憤怒和敵意的工具,是一種控制對方的手段。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人們知道在親密關係中,對方渴望跟自己產生情感聯結,通俗理解也就是你知道對方更在乎這個,所以你把它作為手段來控制和要挾對方。
你通過中斷情感聯結來告訴對方:"不要惹我,否則我會通過不跟你有情感接觸讓你痛苦"。
用這種手段的通常是親密關係中佔據優勢地位的一方,這也就是為什麼說"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冷戰的時間可長可短,如果是偶爾短時間的冷戰,並不會對親密關係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關鍵是雙方要有一套不讓衝突擴散的機制。
浙大心理學教授陳海賢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他有一個哥們,平時晚上會跟我們一起玩。但有一天他就說:"我要早點回去,我正跟老婆鬧不愉快。"雖然他回家還是不跟老婆說話,但是按時出現在家裡,表示自己絕無二心,也是他在這個"動蕩"的時刻向老婆傳遞的重要信息。
我一個朋友和她老公也有個約定,不論當天他們發生了怎樣的爭吵,睡覺之前都需要親親抱抱,這是需要嚴格遵守的約定。你想,再大的矛盾衝突,如果兩個人睡前在床上親親抱抱後,是不是都更好解決?
可是有一些情侶並沒有建立防止衝突擴散的機制,這就導致小矛盾變成大矛盾,偶爾的冷戰變成習慣性冷戰,就形成了迴避型的交往模式,而這會對親密關係產生致命性的傷害。
三、迴避型的交往模式會屏蔽親密感兩個人交往通常一個人相對主動,一個人相對被動。可是在產生矛盾時,如果總是一個人拼命主動打破僵局,而另一個人就是不接招,就像鄭爽和張恆一樣。那麼時間長了,主動的一方因為得不到情感回應,就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感。
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挫敗感遭受多了,為了迴避這種感覺,慢慢的主動的一方也就會不主動,這時兩個人就進入了一種深層次的冷戰:迴避式的交往。
這是一種消極的對稱模式:一方不說話,另一方也不說話。沉默的對抗會相互加強,直到迴避變成兩個人的習慣,溝通反而變成一種不習慣。
在這種迴避型交往模式中,雙方為了不失望,也就不再對對方抱有期望,他們會努力把對方變得不重要,讓對方傷害不到自己。
跟《女兒們的戀愛》中嘉賓說的一樣,一旦經常冷戰,遇到矛盾就會習慣性冷戰,慢慢的雙方就會喪失解決情感矛盾的能力,冷戰從控制對方的手段變成了自我安靜的內在要求。
處於這種關係中的人會覺得,不交流是最好的狀態,讓我自己呆著比兩個人在一起舒服。至此,兩個人越來越疏遠,並逐漸變得冷漠,而這距離這段感情的消亡也就不遠了。
所以你會發現在生活中,很多從不吵架的夫妻最後離婚了,而那些經常吵吵鬧鬧的夫妻卻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例子,夫妻倆從不吵架,但是就是越來越遠,最開始丈夫下班,看到妻子在,會冷冷地打個招呼,妻子也會冷冷地回應,然後兩人就分別回到各自的房間。
最開始時丈夫加班還會給妻子象徵性發個信息,妻子也會象徵性回一下,後來慢慢連信息也省了。
後來他們離婚了。妻子說:"離婚是因為我發現自己那時候真的沒法接近他了。也不是討厭,也不是恨。就是如果他在家,我整個人都會很緊張。如果他不在,我就會很自在。我就是希望他消失。"
沒有人會喜歡壓力,在迴避型相處模式中,雙方都變成了對方的壓力來源,久而久之,對於壓力的迴避會壓倒對聯結的渴望。
四、那怎麼才能從這種迴避的模式中走出來呢?迴避型溝通的背後,一定有著難以言說的委屈,武志紅曾經說過:親密關係中,發生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方有什麼感受。
如果那些埋藏在心裡的委屈不去處理,那麼就會變成一個個定時炸彈,它會一直提醒著你,對面的這個人不值得信任,他不在乎你的委屈。
你也不知道何時,這個炸彈就會將你們的關係炸個粉碎。
如何從迴避式的交往模式走出來?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進入這種模式,因為感情一旦冷了,再想熱起來就很難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一定要在平時出現小的冷戰和矛盾的時候就積極解決,才能避免這種習慣性冷戰的發生。
如果你是喜歡冷戰的一方,那麼你要深刻了解冷戰會給你們感情造成的巨大傷害,擯棄冷戰這種做法,出現矛盾時,積極面對和解決。你可以分為3步來溝通:
1、描述客觀事實,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對對方做出負面的指責和評價,只忠實於自己的感受。
比如,"你約會遲到了一個小時,也沒有提前告知我,這讓我很生氣,我感覺你不尊重我。"
2、詢問對方的想法和感受,以便了解事情的全貌。
比如"我想知道你是發生了什麼事嗎?為什麼會遲到又不跟我聯繫?"
3、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渴望。
比如"我希望以後不要再發生這種事,如果你有事可以提前告訴我,這樣我可以調整自己的安排。"
我相信當你這樣去表達了,對方一定會跟你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也會尊重你的感受,同時你也給對方劃定了一條界限。
真離了?黃曉明楊穎將合體中秋晚會,媒體通稿去掉「夫婦
李現戀情曝光?女星呂佳容曬七夕禮物後又否認,李現沉默
蔡徐坤粉絲「報復」網絡暴力: 已備好雷射筆, 只射王源和千璽
鞏俐「女兒」成張藝謀新寵,膚色白皙貌美如花,比鞏俐還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