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DE JA VU」 藝術展現場
如果你使用的是蘋果手機,你是否想過你和Siri互換角色會是什麼體驗?機器人筆下畫出的你是什麼樣子?人工智慧創作的電影會有怎樣的故事情節?8月19日至10月27日,「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DE JA VU」藝術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聚焦13位國內外先鋒藝術家帶來的17件結合人工智慧與藝術創作的作品,以啟發觀眾思考當下人類與人工智慧相生、相伴、相剋的關係。本屆展覽集中探討了人工智慧與人機互動、藝術與科技、未來考古、神經網絡、風格遷移、機器共情及人類與機器的關係等主題。
對於展覽的名稱「機器人間」,觀眾根據不同斷句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指人類和機器共存的世界,可以是機器和人類之間,也可以是機器人之間,並由此產生無限聯想。為此次展覽,今日美術館相關展廳內首次開放雙向觀看線索:順時針線索講述算法從無形到被賦形,能力逐漸擴張,最後人類終結,機器徒留世間的場景;逆時針線索講述全能的機器試圖尋找自己的起點,在時間回溯中不斷剝離能力與認知,直到還原成最原始狀態的結局。
順時針線索講述的是機器(包括數字設備和算法)的故事,機器通過對大量數據集的「學習」,而後創造出越來越以假亂真的圖像。比如,傑克·艾維斯的作品CUSP將生成對抗網絡(GAN)隨機生成的鳥類圖像置入到現實世界中,當這些不存在的「人工」飛鳥佇立在海灘上時,真實世界的鳥兒也於此飛離,形成一種對該地區自然生態畫面的「增強」和微妙「擾動」;特蕾莎·雷曼·度博斯的作品《它們的身體》探討擁有擬人名字和性格設定的語音助手們的「身體」;劉昕的作品《脫離》中飛向太空的機器人實現了人類肉身脫離地球表面的原始願望。
脫離 劉昕
在奧斯卡·夏普和羅斯·古德溫共同創作的《與車開小差》中,算法為自己創作的劇本配樂,甚至給素材換上了真人演員的面孔。
與車開小差 奧斯卡·夏普、羅斯·古德溫
然後,算法成為我們的合作者,它在法比歐·拉坦茲·安提諾利的《一個新的證據》裡與我們共管華爾街的金融交易;在派屈克·特雷塞納《人類研究》裡,兩臺RNP-A機器人畫幾筆就要抬頭看看眼前的人類「模特」,再繼續低頭畫畫,儼然已是一個畫家般的觀察者;在勞倫·麥卡錫作品《某人》中,家庭智能設備和廣場上的攝像頭,都是它的眼睛,它已變得無處不在。最後則設想了一個人類已終結,而算法徒留世間不斷反思的場景——克裡斯蒂安·米歐·洛克萊爾的作品《自戀者》裡,它不斷詢問「我是誰?」「我來自哪裡?」
自戀者 克裡斯蒂安·米歐·洛克萊爾
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介紹,2015年在未來館舉辦第一屆展覽時,今日美術館就搭建了雲端空間,它類似於一款遊戲,所有物理空間難以承載的瘋狂的想法都可以在這個雲端實現。比如,一個藝術家希望有一個1000米的聲光電跑道,任何一個機構都不可能有這麼多的預算來實現他這樣的想法,但是在雲端館裡觀眾可以伴隨著巨大的聲光電特效在遊戲當中跑1000米。第二屆時展覽主題叫做「.zip」,就是希望整個空間像壓縮包一樣進行打開,進行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更多的是帶來沉浸式的體驗。第三屆展覽則希望回歸到對科技美學、當代藝術更加嚴肅甚至哲理性的探討。
花葉病毒 安娜·瑞德爾
當代新媒體藝術是基於科技發展的藝術,隨著時間流逝,科技美學也必然會大眾化和文化泛化。同時,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新的文化現象將會出現。今日美術館學術總監、天津美術學院特聘教授黃篤認為:「新媒體發展至今,儘管技術飛速進步,但還是以人的存在和思考為中心。為什麼現在繪畫傳統依然存在,而沒有被替代呢?我想這是因為繪畫的情感表達、人的情感表達的唯一性是無法被取代的。」德國卡爾斯藝術與媒體中心策展人、媒體研究員達莉亞·米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新媒體實際上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人類理解方式也在發生深刻的變革。藝術創作不再只是以藝術家為中心,各種裝置、表演者等也成為藝術創作中重要的要素,這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類研究 派屈克·特雷塞納
以某種技術形態作為前綴的藝術形式,在一段時間之內會大範圍地存在,很重要的原因是出於人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許多技術經歷從「難懂」到「日常」的階段後,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便會降低。對技術的使用本身並不會給藝術創作賦予太多額外價值,但探討技術環境時,很難不去使用語境相關的素材。在當下,藝術家自己就是技術的用戶,但他們能做普通用戶不能做的事情,比如他們可以把帶有審美價值的內容從使用體驗中提煉出來,而提煉的過程要轉化成一個通常意義上在現場能夠去呈現、去講述的內容,其實是很有挑戰的。
一次窮盡人潮的嘗試 凱爾 · 麥克唐納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中許多技術其實在生活中已經被廣泛運用:自動駕駛、人臉識別、年度帳單、定製化推薦等。怎麼讓觀眾更快進入科技藝術展的語境中呢?與別的展覽相比,科技元素是本次展覽的亮點也是獨特之處。對於很多作品來說,視覺不是它優先級最高的方面,但這並不意味著視覺不重要。策展人龍星如在這個展覽上做了幾個設置,比如聲音和字體的嵌入設計以及圖注的說明等交代藝術家都使用了哪些技術。
又如,這個展覽有「主題曲」,編曲人汪圓清根據龍星如給展覽順時針和逆時針寫的兩段描述,通過各種排列組合編成音樂。此外,展覽還有自己的字體,設計師莊巖根據展覽的概念設計了只屬於本次展覽的字體。最後,在展覽展籤上,它建構了「作品信息」「研究者筆記」和「關鍵詞總結」三種內容邏輯。其中,作品信息是常規的展籤內容;研究者筆記則是AI領域的新聞關注者與研究者根據作品的作用原理和反映的技術現象,提取出的與當下科技環境有關的概念解釋、新聞切片和延展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