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曾經給大家推薦過一個系列電影《教父》
看了電影,不看看原著怎麼能行
今天
小編就跟大家來聊一聊這部作品
第一,《教父》就是那種能「提升認知、擴展格局」的書。
無論是為人處世、家庭友誼、還是人性洞悉,教父給出的每一個見解,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用湯姆·漢克斯來說就是——《教父》是男人的聖經,是智慧的總和,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豆瓣常年9.1,全球37個國家暢銷不衰,口碑至今難以超越。
根據小說文本改編的同名電影,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
9項奧斯卡大獎,IMDb和豆瓣同時打出9.2的高分,全世界觀影次數達到2.3億次。
電影《教父》只拍出了小說容易視覺化的那部分。而小說還有很難視覺化的那部分,而這部分,某種程度上,更深刻。
來看看今天的專業書評人@祝瀾的觀點。
「《教父》是男人的聖經,是智慧的總和,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這是馬裡奧·普佐的暢銷小說《教父》的一個普遍評價。
對於《教父》,我們熟知的是那部長期佔據IMDb前3的同名系列電影。即便到今天,IMDb250排名前三的依然是《肖申克的救贖》《教父1》《教父2》。
那麼,《教父》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引發如此長遠而廣泛的關注和熱愛呢?
我在兩部電影裡沒有找到答案,但是卻在原著小說中得到了啟示。
在我看來,《教父》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它所講述的波雲詭譎的黑幫爭鬥,而在於它藉助人物所展現出的一些為人處事的原則。
正是這些做人原則,讓教父擁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
在這些原則中,至少有兩點,我認為是最值得我們向教父學習的。
原則之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古訓,來自於我們的聖人孔子。我不知道教父有沒有研究過孔子,但他確實是在踐行這條原則,這是他強大的人脈關係網絡的基礎。
《教父》一開篇,登場的第一個人物叫邦納塞拉。
他是一個奉公守法的殯儀館老闆,他的女兒被小混混打成重傷,但是他一直信任的法律和秩序卻讓施暴者逃脫了懲罰,依然逍遙法外。
憤恨之下,他去向教父求助。雖然這個殯儀館老闆之前一直都不敬重教父,但是教父還是接受了他的請求,派人好好教訓了那兩個施暴者。
就這樣,邦納塞拉欠了教父一個人情。後來教父找到這個殯儀館老闆,說是想請他幫個忙。老闆嚇壞了,因為他一直認為教父是一個無惡不作的黑幫老大,他來找自己幫忙,無非就是讓他幹些毀屍滅跡的事情。
雖然燒一具屍體對一個殯儀館老闆來說沒什麼大不了,但邦納塞納一直都是個遵紀守法的人,他對這些非法的勾當極其反感,可是迫於教父的人情債,他又不得不硬著頭皮答應。
然而,這些只是他的個人猜想,教父找他幫忙,其實只是想讓他給教父死與仇殺的兒子化妝整容,這本來就是他分內之事。
這就是教父的過人之處。他給各色各樣的人提供幫助,但是在他需要回報的時候,從來不會強人所難,而只是要求對方在其責任範圍內提供幫助。
他不會要求殯儀館老闆幫忙銷毀屍體,只會要求他給死去的兒子化個好看的妝容;他不會要求麵包店老闆在麵包裡下毒除掉自己的敵人,只會要求他為自己的家庭宴會送來新鮮美味的糕點;他不會命令冷血無情的殺手去教訓手無寸鐵的小混混,只會要求他去刺殺最關鍵的敵方頭領。
所有接受了教父幫助的人,都只需在自己的能力和責任範圍內向教父報恩,教父絕對不會讓他們做違背自己心意和原則的事情。
所以,每個接受了教父恩惠的人,都非常敬重教父,而且十分願意為他做事。道理很簡單:本來這些事情都是自己應當做的分內之事,何況我還欠了他一個那麼大的人情呢?
所以,麵包師總是會精心製作最好的糕點送給教父;殘暴無情的殺手對教父忠心耿耿;而那個曾經厭惡教父所做所為的殯儀館老闆,在教父去世時,主動地用盡畢生所學,為教父精心化妝,讓他如活著一般神採奕奕。
教父的這個原則說明,人情債不是萬能的空白支票,你想人家怎麼還就怎麼還。假如是你欠了人家一個人情,人家反過來要求你做一件違背你心意的事情,你會是什麼感受?
多幫助別人沒有錯,但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要始終記住一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原則之二:克制怒火,絕不衝動
教父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雜貨店小二,成長為黑手黨最令人敬畏的首領之一,期間經歷的曲折和兇險常人難以想像。他時刻要與形形色色的各路人等打交道,而這些人絕大多數都不是善茬。
但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教父絕對不會向外人展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尤其是他的憤怒。
他生平第一次決心殺人時,先是在傲慢無禮的敵人面前裝作逆來順受,在敵人拿著敲詐的錢財離開之後,教父就立即尾隨其後,悄無聲息地就把他幹掉了。
至始至終,教父從來都沒有向敵人表現出半點憤怒,即使他對敵人早已恨之入骨。
隨著勢力的不斷增長,殺人這種事已經不需要教父親自動手了,只要他點點頭,就有人願意替他除掉敵人。而這個時候,他也變得更加謹慎和隱忍,更加不會讓自己的怒火影響決斷。
即使是在他被敵方殺手放了冷槍,即使是他的兒子被敵人亂槍打成篩子,教父依然是沉著冷靜,絲毫沒有表現出要報仇雪恨的樣子。
他內心的悲痛、憤怒都被巧妙地掩飾起來,轉而用既往不咎、寬容大度的姿態向敵人求和,讓大家都相信他只不過是一個想安度晚年的老頭子而已。
教父經常講的一句話是:「讓朋友低估你的優點,讓敵人高估你的缺陷。」他隱忍不發,表面上示弱以麻痺敵人,但是實際上他早就開始謀劃如何打擊對手,而且要保證一擊斃命,絕不留後患。
他的大兒子桑尼就是一個典型的反例。
桑尼性情暴躁,窩不住火,他以為憑著自己狠辣的手段就能徵服對手,結果敵人卻利用他的魯莽設下陷阱,毫不費力地就把他做掉了。
我們都知道,衝動是魔鬼。人在盛怒之下,沒有辦法進行縝密的思考,往往會做出過激的言行,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影版《教父》
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夠克制自己的怒火。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強調個性,喜怒哀樂隨性而發,少了一份穩重,多了一份危險,層出不窮的「路怒症」造成的惡果還少嗎?
為了避免因怒氣上頭而犯下大錯,我們應當向向教父學習,克制自己的怒火,不給衝動這個魔鬼一點機會。
也可以用《武林外傳》裡的郭芙蓉的方法,在憤怒之時,對自己說:「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教父堅守的這兩點原則,看起來很簡單,我們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夠堅持踐行的,卻寥寥無幾。而那些能夠身體力行的人,這兩點原則將會使他們受用終身。
當然,教父的智慧遠遠不止這兩點,我只不過是挑了最重要的加以闡述。
如果你也想提升認知、擴展格局,那麼《教父》將永遠是你最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