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放棄連任德國總理,「自願」背後是什麼「陽謀」?

2021-02-15 烏鴉校尉

烏鴉校尉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烏鴉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德國總理默克爾最近突然變得無比感性,12月9日,她發表了26分鐘的演講,期間竟然數次哽咽, 甚至雙手何十,用近乎懇求的口吻求德國人遵守隔離規定。

默克爾這一表現可不像那個世人所熟知的淡定「鐵娘子」,被媒體評價為默克爾執政15年來最感性的一次演講,當然也可能是唯一一次。

因為她在2018年3月當選時,就宣布自己不再尋求連任,也就是說,她本屆任期會在2021年結束。

但即便如此,默克爾也會成為德國歷史上的在任期間最長的總理,因為下一次德國大選要在2021年10月24日舉行,而德國大選通常需要幾個月時間,這期間默克爾會作為過渡總理任職到21年12月17日,屆時,她必將打破前總理科爾的記錄(5869天)。


 

默克爾是一個爭議頗大的政治家,她榮登福布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性」榜首,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年度風雲人物

有的人讚譽她是「歐洲的良心」,也有的人說她是「黑寡婦」。

有人感激她帶領德國渡過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但也有人對她大開國門接納難民造成的問題極為不滿。

1

1954年,默克爾出生於西德的漢堡市

她的母親赫林德(Herlind)是一名英語老師,父親霍斯特·卡斯納(Horst Kasner)是一名路德教派的牧師。

默克爾生下來沒多久,她父親就帶著全家移居東德老家柏林,這個選擇讓很多人無法理解。

二戰中戰敗的德國在彼時已經被一分為二,美英法三國在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東部蘇聯佔領區則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而東德在戰後幾乎淪為廢墟,經濟也不好,有很多人從東德去往西德。

牧師這個職業在東德流失就很嚴重,因為東德提倡無神論,從成立之初就著力減少宗教對新一代的影響。

但接受教會任命的卡斯納,偏偏逆向而行。

默克爾對這個決定不理解,有一次她就忍不住將心底的疑問告訴了父親。父親聽後,只是慈愛地說:「教會不應該沉浸在虛無的世界中,我到這裡來,就是想盡我平生所學,讓宗教能夠與現實結合起來」。

但在東德,牧師的處境非常艱難。父親不受當局的信任和尊敬,默克爾飽嘗人間冷暖,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察言觀色,謹言慎行

默克爾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向她灌輸一種觀念:必須永遠比同齡人更出色

從外形上來說,默克爾是很普通的。她衣著簡樸,不施粉黛,再配上萬年不變的假小子短髮,「女性魅力」這幾個字幾乎和她絕緣

在同學們的印象裡,默克爾屬於那種不受異性歡迎的「沒被吻過的乖乖女」,有同學甚至給她取了個「灰老鼠」的綽號來譏笑她。

但是在學習上,她卻勁頭十足,是個學霸。

從小默克爾就顯露科學天分,且語言天賦異於常人,讀八年級時,默克爾參加全國俄語競賽,獲選為俄文最佳女學生。兩年後,十年級的默克爾又一舉奪得俄語競賽冠軍。

19歲時,默克爾以滿分的成績從高中畢業,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學專業。

 

默克爾性格沉著嚴謹,非常適合做學術研究,所以在萊比錫大學畢業後,選擇了繼續攻讀量子化學博士學位,並在畢業後進入東德科學院,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研究科學家。

20歲那年,默克爾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烏爾利希·默克爾(Ulrich Merkel)。

二人於1977年結婚,默克爾結婚的時候,只有23歲,那為什麼這麼早結婚呢?

因為當時東德執政黨規定,如果兩人畢業前結婚,就可以分到一塊兒工作,還能分一間房屋。

默克爾很務實,毫不猶豫選擇了結婚,最終如願分到了柏林市中心瑪麗恩大街的一間小屋。

房子是分到了,但二人的婚姻卻只維持了短短四年就結束了

離婚之後,她又和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導師約阿希姆·紹爾(Joachim Sauer)相愛,這段婚姻從1998年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多年後,默克爾回憶起第一段婚姻時說:「那時人人都結婚,所以我也結婚。今天這話聽起來很蠢,但當時我確實沒有以謹慎的態度去對待婚姻。我對婚姻的真正的意義並沒有了解。」

可以看出,年輕的默克爾,務實,入世,隨大流,但事情出現問題的時候,默克爾也絕不會拖泥帶水猶豫不決,她果斷止損,決絕又狠心

不光對待感情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默克爾同樣如此。

2

1989年,矗立了28年的柏林圍牆轟然倒塌,默克爾的人生軌跡也被悄然改變。

默克爾已經35歲,供職於前途暗淡的東德科研所,對按部就班和相對枯燥的科研生活感到麻木,對未來也感到些許迷茫。

史蒂芬·科內留斯的《默克爾傳》中,這麼描述默克爾當時的心理:在柏林圍牆即將倒塌之時,默克爾明確知道,身為東德的科研人員,兩德合併後,自己即將落後於西德的同行

社會的劇烈變化,喚醒了默克爾的職業危機和內心潛藏多年的政治野心,她很快辭去了科研所的工作,投奔了當地的民主覺醒黨,開始從政。

初入政壇的默克爾並非一帆風順,它加入的民主覺醒黨雖說只是一個小黨派,但也是人才濟濟,不起眼的她剛開始並沒有得到重用,被分配到的常常是一些到街上發傳單的雜務。

但是沒多久,默克爾的機會就來了。

當時,有一些財團代表來到默克爾所在的黨派訪問,但不巧黨首施努爾不得空,就安排旁邊的默克爾代表自己去會見。

那個時候的默克爾還是一個無名小卒,她覺得自己身份低微,並且沒什麼經驗,自己去不太合適。施努爾對她說,「從現在起你就是民主覺醒黨的新聞發言人了,這下合適了吧。」

對於打雜的默克爾來說,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

第一次做黨派新聞發言人,默克爾就表現很出色,沉著冷靜,條例清晰,給記者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90年,兩德統一已成定局,東德進行最後一屆議院選舉。

當時,默克爾所在的民主覺醒黨非常幸運地和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國社會聯盟共同組成了「德國同盟」,以壓倒性的優勢贏得了大選。

最終組建政府內閣時,默克爾憑藉著女性身份,和在民主覺醒黨擔任新聞發言人的短暫經歷,被提拔為了東德最後一屆政府的新聞發言人

這個新身份雖然只持續了短短六個月,但對默克爾來說卻非常重要。

她跟隨總理德梅齊埃出席了很多重要的國際場合,逐漸了解了國際政治的基本規則,也見到了許多大名鼎鼎的國家領導人,其中就包括鐵娘子柴契爾夫人。

 

半年之後,時任西德總理科爾已經完成了德國統一,他也因此載入史冊,成為德國的「統一之父」

德國統一之後,一路順風順水的默克爾一心撲在政治上面,開始準備參選德國聯邦議會的議員。她擊敗了競爭對手,成為了德國政壇上罕見的女議員,這下成功引起了科爾的注意。

科爾邀請默克爾在總理府中見面,僅僅會面兩次後,科爾就把婦女兒童部部長一職交給了默克爾,直接將毫無政治經驗的默克爾提拔到了德國政壇的領導階層。

乍一看這個決定很草率,但科爾有自己的打算。

因為婦女兒童部部長聽起來職位高,但並沒有多少實權,但默克爾是女性,又是東德出身,給她這麼一個位置,能彰顯科爾自己開放、多元和包容的執政形象,何樂不為呢?

在這個位子上,默克爾做得很不錯,四年任期過後,科爾又提拔她為環境部部長。1998年,經科爾推舉,她又順利當上了基民盟總書記。

有人給她取了一個綽號,「科爾的小姑娘」,意思是她上位主要依靠科爾的私人關係。

在科爾的多年栽培下,默克爾從新人變成了老手。

就在她準備進一步大展宏圖的時候,她所在的黨派基民盟卻遭遇了重大挫折。

首先是1998年的德國大選年,科爾領導的基民盟,輸給了施洛德領導的社民黨,結束了長達16年的總理任期,淪為在野黨。

次年,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又遭到了致命一擊,被爆出政治獻金醜聞。科爾承認在其任期內收受非法政治獻金數百萬馬克,基民盟信用跌到谷底,內部開始四分五裂。

默克爾自然難逃干係,所有人都等著看她垮臺。


但就在案件白熱化時,一向低調的默克爾,卻主動聯繫《法蘭克福匯報》主編,將一篇措辭謹慎、批評科爾的文章發了過去。

這篇題為《科爾是黨的害群之馬》的文章,公然討伐科爾並呼籲黨員與科爾劃清界限,她在文章中寫道:

科爾的確創造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但已是過去式,因循守舊沒有出路,新一代要創造出新一代的東西,基民盟必須儘快走出科爾的陰影……

這篇文章,瞬間將「獻金醜聞」推向了高潮,公眾與黨內高層一片譁然,科爾被迅速孤立。

科爾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自己一手提攜起來的姑娘,居然成了他政途的終結者。默克爾對恩人反戈一擊的背叛行為,讓很多人至今無法釋懷。

2002年,默克爾帶著基民盟主席頭銜,參加了總理競選,輸給了施洛德,僅當選議會黨團主席。2005年,她再次衝頂,終於成功當選德國總理。

花了8年時間,默克爾最終洗淨了基民盟「獻金醜聞」的汙點,再次從在野黨變成執政黨。

從1989年開始投身政治,到成為德國總理,默克爾16年裡完成了其他政客奮鬥一生都未必能實現的目標

默克爾的升遷之路,多少有點運氣的成分。

但執政之後,四次連任德國總理,靠的就是她的個人實力了。

3

默克爾就任總理之後,馬上在德國推行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下調個人所得稅,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削減了企業的醫保繳費。

她執政時,整個歐洲都陷入經濟危機,德國的經濟卻不降反升,竟一舉成為歐洲領跑者。

這次機遇也讓德國經濟在歐洲中一騎絕塵,保持了穩步增長,政府財政出現了盈餘,這也是為什麼默克爾能夠有足夠底氣去指責深陷債務危機的南歐各國,尤其是以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西班牙為首的「歐豬四國」(四國首字母剛好組成PIGS),甚至要求這些國家推行財政「緊縮」政策。

對外關係上,默克爾始終小心翼翼在歐洲、美國之間周旋,並想方設法處理好和俄羅斯之間的和平關係。

她的政策謹慎而務實,客觀上來說,默克爾的確發揮了作為歐盟重要領導人的作用,穩定了長期在「風雨飄搖」中的歐盟局勢,讓歐盟得到了喘息之機。

懂王上臺後,因為不滿於美德間600多億的貿易逆差,因此頻頻對德發難,甚至要威脅減少駐德美軍(德國:還有這好事?)。

但默克爾始終都沒放棄改善美德關係的機會,只是川普太一意孤行了,在數次和川普會晤中,雙方都處在尷尬冷硬的氣氛中,默克爾屢次嘗試和川普對話協商,最終大多草草了事。

對於默克爾的執政,一些媒體將其稱為「歐洲祖母」。

理由是:默克爾讓德國重新站上了國際舞臺,在面對普京領導的俄羅斯可以態度強硬的展開對話,對於美國川普政府的咄咄逼人,也能不卑不亢的運用外交智慧,最大程度捍衛自己的原則和增強德國的國際影響力。

這話也算中肯。

 

可就在2015年,默克爾做出了一項「驚人」的決策,一時間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自從2010年後中東多國爆發「顏色革命」以及歐美對利比亞開戰,使區域陷入動蕩後,海量的難民如潮水一般湧入歐洲尋求庇護。

可弔詭的是,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在政治立場上屬於中間偏右的黨派,傾向保守、傳統,對待外來移民的態度總體偏消極。

默克爾本人在2015年9月之前對待難民也是偏強硬的:不符合庇護條件的難民不得入境。

可是,同年9月2日,來自敘利亞的3歲小難民艾蘭·科迪在和家人偷渡時,不幸溺水而死,這張遺體被海浪衝上土耳其海灘的擺拍照片,一下子引發了全球輿論的關注和聲討。

面對壓力,默克爾在9月4日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變,她宣布設上限地接納難民,並說出了那句後來備受爭議的 「我們能做到」(德語「Wir schaffen das」),於是,滯留在匈牙利和奧地利邊境的數十萬難民如潮水般湧入德國。

不僅如此,默克爾還頒布政策,給予來德的難民們優厚的待遇。

以德國巴伐利亞州為例,每個難民只要完成身份登記手續,即可以免費獲得住所,此外還能每月領取300歐元(約合2400元人民幣)的零花錢;未成年人根據年齡不同,零花錢從211歐元到269歐元不等。

這種政策不僅讓敘利亞、伊拉克這些本身處在戰亂國家的難民如餓虎撲食般向德國進發,甚至引起了埃及、索馬利亞、突尼西亞等非戰亂國家的人部分好吃懶做者的覬覦。

這些人並非是難民,只是單純貪圖德國的福利而已,甚至其中還有ISIS的潛伏分子,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在歐洲中心四處開花。

從2015年開始,德國的犯罪率飆升,恐怖襲擊接二連三,許多僅有數百人的德國小鎮竟突然出現上千人的難民,犯罪率在半年時間內超過了之前幾十年的總和。

來自非洲的難民在德國抗議

更要命的是,德國在接收了海量難民的同時,卻缺乏充分準備和後續管理工作的接納難民政策,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在2016年12月19日的柏林,一名突尼西亞人在柏林聖誕市場製造的恐怖襲擊造成12人死亡、57人受傷。

起因是該男子的庇護申請被拒,被判遣返,可是遣返政策卻遲遲沒落實。這個突尼西亞人懷恨在心,就搞了一次恐怖襲擊。

類似的情況並不只發生過一次,不少犯罪的難民事後都被發現他們曾申請庇護被拒,卻因德方管理不力,而滯留在德國。

更可怕的是,這些難民大多數都和德國文化格格不入,拒絕融入,許多人拒絕學習德語,甚至英語也不會說,他們迅速聚集起自己的小圈子,成了一個社會不穩定因素,周圍的當地居民深受其繞,甚至被迫搬走。

隨著難民問題愈演愈烈,德國各界甚至包括基民盟內部人士都有不滿,但默克爾始終下不了決心在難民問題上恢復強硬,這讓基民盟在2017年的德國聯邦議院大選中失去不少選票,創下了近70年以來最低的得票率(32.9%)。

同時,也使得高調反對難民而著稱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AfD)迅速崛起。在該屆大選中,德國選擇黨(AfD)贏得了12.6%,首次進入了聯邦議院。

實際上,默克爾只要是涉及到民意情緒,往往就會陷入到巨大的搖擺和糾結中,這源自於當年她在和施洛德競選時候的經歷。

她曾在2005年前發表過一篇題為《施洛德並不代表所有德國人》的文章,其內容表達了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持,主要也是為了和施洛德反對伊戰唱反調,結果讓她差一點點就輸給施洛德。

從此,默克爾下定了這樣的決心:「人民以後要我怎樣,我就怎樣。」

她當環境部長時,一直都是力挺核電發展,想方設法讓狀態較好的核電站運營到2036年後。

可是,在她就任總理後,她發現在2007年時,70%的德國民眾都支持立刻全面棄核,加上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危機後,德國國內的恐核電情緒達到高潮。

於是,默克爾馬上表示不再支持核電,德國將在2022年棄核。贏得了一大波的民眾支持。

有媒體批評默克爾是輿論投機者,此言不假,默克爾所做的許多政策並非出自本意,有時候為了迎合民意,決策甚至可能兩頭都不討好。

難民問題就是典型,民意在這個問題上的撕裂,默克爾的猶豫,讓她的支持率一直平穩下滑。

在這次疫情中,默克爾的處理還算得當,民眾支持率有一定回升,但即使如此,她依然反覆聲稱,不再參選下一屆總理競選。

或許她心裡也明白,民意的撕裂背後必然是政治的分裂,德國右翼政黨的呼聲越來越高,總理再幹下去,可能反而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正如她早年的一次演講中說的那樣:「我一直希望能體面地做好分內的工作,終有一日也能體面地卸任。

只是,默克爾都不行,還有比她更適合德國的領導人嗎?

失去了默克爾的德國,下一步將走向何方呢?


德國反對默克爾的民眾

烏鴉校尉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烏鴉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大英百科全書:Angela-Merkel

南方人物周刊:默克爾的徵途,晚節不保還是功成身退?

血鑽故事編輯部:這才是德國總理的真面目

歷史調研室:隱匿16年,德國女總理的上位之路

知乎問題「如何評價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她有哪些值得稱道的成就?為什麼那麼受歡迎?」相關回答


烏鴉校尉的視頻在B站上線啦!

小夥伴們有興趣一定要去給我們捧捧場呀!


相關焦點

  • 德國總理默克爾「最後」的新年賀詞:2021年我們能期待什麼?
    據德國媒體2020年12月31日晚間報導,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當天在新年電視講話中稱德國在面臨「艱難時刻」,我們2021年能期待什麼?默克爾呼籲德國人在未來的幾周和幾個月堅持遵守規則,以幫助戰勝新冠疫情。在可能是她最後一次的新年講話中,默克爾說德國面臨著「困難時刻」,但希望就在眼前--現在疫苗接種已經開始。以下是全文:
  • 三十而立 根深葉茂 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參觀合肥學院
    10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參觀安徽合肥學院。 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10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參觀安徽合肥學院。這是李克強與默克爾共同觀看中德合作共建合肥學院30周年圖片展。
  • 李克強與默克爾總理上演「老友記」第三季
    國際在線消息:李總理又去德國嘍!!!他就任總理後,這可是第二次去德國了。對了,今年七月,默克爾總理還來了趟中國。也就是說,三個月內,他倆見了兩面,都趕上老朋友聚會了。這次見面有什麼新鮮事兒呢?
  • 英飛凌全球執行長Reinhard Ploss博士陪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
    編者按:英飛凌CEO跟隨默克爾訪華,說明了中國市場對於英飛凌、對於德國企業的重要性。   德國總理默克爾於7月6日至8日再次訪華,在此期間,作為代表團成員之一,英飛凌全球執行長Reinhard Ploss博士全程陪同總理默克爾訪華。默克爾本次訪問除了旨在加強中德在傳統領域的合作之外,還重點強調發展與中國在環保、電動汽車等領域的合作。
  • 默克爾同意阻止難民入境並遣送出德國 70年的「姐妹黨」友情保住了
    3月14日,德國新一屆聯邦政府成員在聯邦議院全體會議上宣誓就職,德國總理默克爾(右)、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肖爾茨(中)和內政部長澤霍費爾出席宣誓儀式。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7月1日,因無法接受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移民難民政策,德國聯邦內政部長、基社盟主席澤霍費爾請辭,令默克爾面臨執政聯盟分裂的現實風險。
  • 普京向德國女總理拋媚眼真「囂張」!默克爾嬌羞一笑,畫面太膩歪
    普京的表情極為豐富,簡直就是個寶藏男孩。而普京遇上比自己小了2歲的德國女總理默克爾,又掀起了憐惜之情了?默克爾作為鐵娘子,一向也是非常強悍。而普京見到這樣一個彪悍的女人,似乎都有些害怕呢!普京的前妻身材和默克爾相似,擋不住老年發福啊!普京偷偷瞄著默克爾,這表情像極了學生上課時偷偷看老師的樣子,瞬間覺得普京童趣未泯啊!
  • 默克爾:若美國不願承擔全球大國責任 德國將從根本上思考與美國關係
    據德國媒體當地時間27日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就美國計劃縮減駐德美軍一事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如果不願意承擔全球性大國責任,德國將從根本上思考與美國的關係。默克爾在採訪中表示,雖然有「重要的理由」繼續維護跨大西洋國防聯盟,但如果美國自願放棄其作為世界大國的角色,那麼德國就必須「從根本上好好考慮未來的跨大西洋關係」。默克爾強調,在德國駐紮軍隊同樣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在德美軍同時服務於保護德國、北約的歐洲區域以及美國的宗旨。
  • ...德國努力重新遏制新冠病毒蔓延之際,總理安吉拉·默克爾將局部...
    德國封鎖措施收效甚微,總理默克爾將限制措施延長至聖誕節前;① 德國努力重新遏制新冠病毒蔓延之際,總理安吉拉·默克爾將局部封鎖措施延長至少三周,直到聖誕節前;② 按照默克爾和德國16個州領導人周三達成的協議,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將收緊了私人聚會的限制,但學校和大多數企業仍保持營業。
  • 德國女總理默克爾,再拿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幹練西服穿到底
    而這裡裡面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還是德國的女總理安格拉默克爾,68歲的她已經連續10年蟬聯榜首了,而且是連續15次上榜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獎了。說起,安格拉默克爾,可能大家都並不是很熟悉。其實,她是德國的第一位上任女總理,並且從2015年,她上任開始到現在她已經長期任職15年,可見她的能力,以及在德國民眾心中的地位。
  • 德國總理默克爾檢測結果呈陰性,為什麼說德國是抗疫「模範生」?
    德國總理默克爾22日宣布,將在各州實施「人際接觸禁令」,核心內容包括禁止兩人以上聚集、關閉餐館和咖啡館堂食,有效期不少於兩周。默克爾的發言人23日宣布,默克爾首次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陰性。接下來幾天她還將接受多次檢測。據報導,德國公共場合佩戴口罩者明顯增多。
  • 默克爾應對四大危機的四大品質
    作者:向長河 國際問題學者  臨近年終歲尾,有三條新聞讓德國總理默克爾再度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一是日前在德國議會演講時雙手合十大聲疾呼人們注意保持社交距離以應對「第二波疫情」;二是再次榮登美國《福布斯》雜誌發布的年度「全球百大最有權勢女性排行榜」榜首,而且是連續十年榮登榜首
  • 德國基民盟將選新黨首,默克爾接班人會是誰?
    由於基民盟與其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有望贏得今秋大選,因此不少分析稱,基民盟新黨首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任德國總理。也有分析指出,新黨首仍需面臨大選競爭挑戰。 有望誕生總理人選 從2005年起就擔任德國總理的默克爾兩年前宣布,無意在2021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參選總理。
  • 維基解密的爆料,讓默克爾總理陷入腐敗醜聞……
    上次維基解密曝光美國CIA竊聽默克爾的實錘時,她還是被同情的對象,現在呢,這柄雙刃劍砍向了她本人:任何制定規則的人都希望自己享有不受約束的特權不管他有什麼理由必須有人替老百姓盯著這些大佬…………朱利安·阿桑奇的座右銘
  • 最震撼一幕,默克爾情緒近乎失控!
    看新聞,就在默克爾演講前的24小時,德國死亡人數,突然暴增到590人。要知道,今年春天,德國還被認為是抗疫的模範生;哪知道到了秋冬季,德國發現自己也陷入了可怕的危機中。什麼原因?但在這個非常時期,對年邁的德國祖父母們來說,卻可能是一場災難。所以,默克爾警告:我只想說,如果我們現在接觸太多,在聖誕節前夕,而這最後是和祖父母們在一起的最後一個聖誕節,那麼我們就做錯了什麼。我們不應該讓這種事發生。
  • 德國市長因不滿難民政策 將一車難民送到默克爾辦公室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白雪】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月15日報導稱,德國巴伐利亞州蘭茨胡特市市長因為不滿難民政策,將一車敘利亞難民送到了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柏林的辦公室。蘭茨胡特市市長彼得·賴爾(Peter Dreier)表示,他想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德國的難民政策不能像以前一樣。消息稱,這輛滿載難民的車於14日夜間到達柏林。車上所有人都是自願參加這一「旅行」。
  •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們仍然認為,達成脫歐協議比不達成要好。
    2020-12-16 20:11:06來源:FX168 德國總理默克爾
  • 川普做夢都沒想到,默克爾重估德美關係,美國國際地位不斷跳水
    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對於美國不願承擔大國責任,德國將重新評估歐美關係。據海外網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26日表示,如果美國不願承擔全球性大國責任,歐洲需重估歐美關係。在談到美國計劃撤出部分駐德美軍時,默克爾表示,美軍駐紮德國既是為保護德國和北約歐洲部分的利益,也是為了保護美國的利益。她認為,歐洲在防務上應比冷戰時期扮演更重要角色,但「美國如果從這種(全球性大國)角色中解脫出來,我們將不得不(對歐美關係)進行根本性思考」。美國對德國「拖欠」北約軍費不滿,在談到這一問題時,默克爾稱,德國近些年已大幅增加預算,以後將繼續增加預算,提高軍事能力。
  • 德國「媽咪」總理為什麼超厲害,看完我都慚愧得淚流滿面了…
    默克爾不懂這個象徵,她喜歡親力親為,最讓世界媒體感興趣的就是:她下了班,會提著很普通的購物袋,去超級市場買菜。當她被狗仔拍到在超市排著隊結帳時,對我而言,她顯示了幾個有趣的思考:一、我是默克爾,不管我的工作是什麼,下了班我就是默克爾。二、我要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吃,我喜歡吃和用的東西,就在這樣一般人會去的超市裡,我和一般德國民眾沒什麼不同。
  • G20前夕 德國網紅阿福給默克爾寫了一封信 杭州亮了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即將在德國漢堡開幕。就在G20前,這個叫阿福的德國小夥子因為給德國總理默克爾寫了一封信,又火了一把。「今年的G20峰會,馬上要在我們德國召開了!阿福我寫了這樣一封信給我們德國總理:默克爾博士!作為一名長時間在中國生活的德國人,我想告訴她,這幾年,我在中國無現金社會所體驗到的便捷生活!希望有一天,我在德國也能體驗這樣的便捷!期待她的回信!大家為我加油啊!」新浪微博上,阿福這條微博獲得了中外網友的一致點讚,滿滿正能量。這封信裡有個關鍵詞「無現金」,讓中國和德國兩國網友都燃到。
  • 默克爾的最後一次總理新年致辭,「這是我任職以來最艱難的一年」
    ▲默克爾(中新社資料圖)華輿訊 據德國生活報報導 「儘管有種種擔憂和懷疑,我們從未如此滿懷希望地期待新的一年。」12月30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發表了任內最後一次新年致辭。默克爾總結稱,2020年是她執政以來「最艱難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