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開播了???」
「不能吧,怎麼沒上熱搜?」
……
一大批依賴於微博熱搜的人,突然發現日常承包熱搜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竟然悄悄開播了(雖然他們也不想),網友用「猝不及防」四個字概括了自己的心情,再一次懷念有熱搜的日子。這個節目的期待值真多的很高,但是吃瓜群眾也不是衝著pick小姐姐來的,她們更期待的是,姐姐們會不會互嗆互撕,小明哥能不能成功歷險……
聽說節目播出後,芒果超媒的股票一路飆漲,可見姐姐們的綜藝有多爆。
作為最早一批看節目的人,我的總結就是:30個女人一臺戲,3個評委戲更多,真精彩!
這個「精彩」並不完全是褒義,容我慢慢給你們聊聊。
不知道為啥節目沒有放在播放器的首頁,我差點以為開錯了平臺。
節目是我喜歡的開篇啦,看著還有種莫名感動,和其他選秀一樣,有一個文藝範的開頭,但是又不一樣,如果說看新人選秀的關鍵詞是「夢想」,那麼對於姐姐們這次的成團我更想用這兩個字:渴望。
渴望改變、渴望超越、渴望被重新看到……
曾經十多年的藝人生涯,她們輝煌過,站過金字塔的頂端,她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實現了自己的演員夢、歌手夢。所以來到這裡,她們更多的不是為了實現夢想,而是渴望重新喚起大眾的記憶。在新人輩出的娛樂圈,30+的她們變成了「半新不舊」的存在,有很多人還是大家記憶中的「小姑娘」,但是其實她們已經過了三十。
三十歲對於女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如果是普通人,可能就是結婚生子,但是對於她們,卻是事業的另一個起點。根據娛樂圈喜新厭舊的程度,30+的女人已經競爭不過流量小花,她們的臉也不允許自己飾演女主的長輩,你看,多麼尷尬又青黃不接的年紀。當然,30+的女明星也有不少成為了娛樂圈的御用女主,事業蒸蒸日上,所以她們並沒有這個時間來參加這個突發奇想的節目。能來到這的,你細品,都是年紀到了,卻沒有活成最好的樣子,還想再拼一把,像敏敏子一樣,萬一出圈了呢。
所以,「為什麼來參加這檔節目?」
因為當初回歸家庭,如今再復出變得無人問津……
這些年明明一直在拍戲,為什麼大家問我最近怎麼沒有作品了?
唱過大火的歌,卻沒有人記得原唱是誰……
心中一直有個女團夢!
相對於前幾個理由,最後一個就略顯不真誠了,但是也不排除這種可能,畢竟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借用另一檔節目的口號,這才是:敢!我有萬丈光芒!
相對於其他選秀節目選手的拘謹,姐姐們緊張是緊張,但是怯場是不存在的。以往是節目組擺弄選手,到了姐姐們這裡,就要反過來了。
大姐伊能靜希望,節目組能不能配合一下……
寧靜姐對自己的鏡頭還是有自己的要求的。
張雨綺小姐姐說,那是高光,不是油……(我的時尚你不懂,我不怪你)
看多了批量生產的選秀小姐姐在鏡頭下的乖巧可愛,歲月靜好,一路看下來就是一句話:好的不真實。這兩年,在選秀的圈子裡,「怪」選手越來越多,話題熱度很高,但是成團的很少。所以,選手沒個性,其實怪不得她們,可能經紀公司、節目組立人設的要求。
而如今這檔節目,完全不care這些,越真實越有看點,不怕姐姐太個性,就怕姐姐個性不夠足。
節目組試圖放大每個人的個性點,比如有些「直」的海陸,在黃曉明本來要誇大家勇敢的潛臺詞下,接了句:
當被問到,接到節目組邀約的第一反應時,萬茜小姐姐說:「不要。」
想重新再過一次少女時代的張雨綺,真的可愛到爆。本想「顏值」取勝,看到了大家之後,秒慫。
被人誇是門面擔當,傲嬌拒絕,我想站中間。
再比如,張萌來這裡目的很明確,作為製片人,她是來交朋友選演員的。
說完了圈粉,想說說心酸。試想一下,那幾個年過40的小姐姐,年紀和我們父母差不多。想想我們的父母,40多歲還要唱唱跳跳,還要接通告熬大夜,想想就心疼。
所以在看到寧靜一直在問「什麼時候結束啊?」「救命啊」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她作,而是覺得她們真的不容易,錄製十幾個小時,對她們來說真的很難熬。
不得不說,姐姐們的實力真的可圈可點,雖然不是專業的,但是她們身上渾然天成的魅力,讓她們的舞臺變得精彩非凡。
姐姐們誇到這裡,接下來我要吐槽了。
節目看下來,很清晰感受到了節目組求生欲爆棚,估計她們也想像到了節目播出後到反響。
所以心中os:
杜華女士,惹不起惹不起
觀眾,也惹不起惹不起……
所以,你的立場謹代表你自己。
杜華是知名經紀人,手下的男團女團也不少,讓她評價成團標準其實還是有道理的。不過,關於杜華心中的成團標準,我也是看得滿臉問號。
比如杜華評丁當:
再比如,黃聖依的成團潛力是24分。張萌小姐姐一語中的,「看臉嗎?」
好吧,就算看臉,黃聖依小姐姐是美的,是符合成團標準的。那麼桉這個標準,金莎小姐姐呢?兩人唱歌都還行,外形也都不差啊,難道前者勝在了彈鋼琴???
作為從小聽金莎小姐姐歌曲長大的人,我實在意難平啊。我們小姐姐甜過初戀啊。
其實,另兩個打分的人問題也很多,比如:評分看人下菜碟?憑個人好惡打分?
每次聽到這三個人的解釋,都覺得好迷,有一種互相打臉的感覺。你的標準,不是我的標準,你給你的分,我給我的分。
打分的全程,我的反應是:
開頭很寬鬆,很好,照顧姐姐們的面子。
中間是啥,覺得前面分打高了?
結尾……愛咋咋地吧。
其實,不管姐姐們最後有沒有成團,參加這個節目的利還是大於弊的,這個節目本身就是爭議、熱度的化身。借用當初蔡國慶老師的話,「參加選秀,我也好好秀了自己一把。」也許,未來我們真的可以期待一下,姐姐們待發掘的另一面。
如今定義這個節目或者女人三十歲,一切還為時尚早……
從這個節目出現,就代表著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