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3月29日電(彭亞平 王天翊 於華傑 郭一航)今年年初,一場全國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軌跡。在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背後,有無數人的日夜奮鬥,也有無數企業的責任和擔當。在雷神山醫院迅速崛起的「中國速度」背後,就有著大全集團的一份力量。今年2月,面對雷神山醫院配電櫃生產保障的緊急任務,大全集團用48小時創造了電氣行業履約紀錄。近日,集團總裁、黨委書記徐翔接受新華網訪談,講述了大全集團的企業責任故事。
大全集團總裁、黨委書記徐翔接受新華網採訪
非常時期,正是企業扛起社會責任的時候
2月1日上午,大全集團接到武漢「雷神山」醫院配電設備緊急增援需求,30臺開關櫃,要求2月4日前貨到現場。除去1天的物流時間,留給大全集團的,從設計、生產、質檢等時間不足48小時。
」非常時期,正是企業扛起社會責任的時候。事關抗疫一線,事關無數人的安危,這個任務我們必須要上,而且要高質量的完成。」面對突如其來的艱巨任務,大全集團總裁、黨委書記徐翔勇挑重任,第一時間調集骨幹員工、物資。
要完成這一緊急任務,主要有兩大困難:一是需要緊急調配相關生產配套,尤其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協調核心元器件低壓斷路器、非標銅排、表面處理等各項生產任務,並實現有序銜接;二是在於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切實保障產品質量,做到生產的高效、精準。
公司員工加班生產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所需開關櫃
1小時響應,2小時組織,在完成車間現場消毒後,大全默勒第一批45名一線員工迅速到崗,全副武裝,投入到了生產當中。依靠高效、高質的自動化生產流水線,通過ERP系統數據,結合標準化設計能力、自動化生產設備和自動化檢測能力,數批工人輪流上陣,48小時奮戰,加急生產30臺配電櫃並送抵武漢雷神山醫院,用「數字製造」展現了「大全速度」。
「社會責任是企業品牌發展的必答題。疫情之下,我一直在思考,企業應當如何作為。除了投身公益、支援前線以外,作為一個擁有約一萬名員工的企業,保護好一線職工的生命安全,也是企業履責的重要方式。」徐翔說。
早在官方公布疫情之時,徐翔就對新冠肺炎高度重視,要求集團總裁辦時刻關注疫情發展狀態,超前謀劃,加強疫情防控宣貫,通過微信工作群轉發省市防疫管控要求和措施,同時加大口罩、消毒液、體溫槍、手套等必備防護物資的採購儲備,並命令大全應急小組成員啟動應急方案,防患於未然。
雷神山相關項目趕工期間,集團給每位員工每4小時發放一次口罩,每天2次測量體溫,給生產場所定時消毒等。徐翔本人也每天都到生產現場,慰問並給員工加油鼓勁,現場進行調度指揮,和員工們一起戰鬥在一線。
「大全一直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責無旁貸的重要任務。」徐翔說,「社會責任是一個很大的命題,但我們需要從小處去做。我們可以嚴格把控產品質量,為客戶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節能環保型產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我們不忘初心,支持慈善公益事業,身體力行地幫助他人,我們也可以大力加強節能減排管理,積極實施節能環保技術改造,注重環境友好和諧發展。」今年復工之後,徐翔一聲令下,給參加武漢配電建設項目趕工的員工漲了工資,為大全集團交出新的履責答卷。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這是大全在疫情下對前線的承諾,也是對大全員工的一份承諾。
站在用戶的立場上抓創新
能在48小時的極限時間內完成雷神山的援建任務,大全靠的,是創新驅動戰略下的厚積薄發。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恆主題和內生動力,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徐翔說。近年來,大全集團主動適應新常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戰略,全面推進觀念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營銷創新,深度推進兩化融合和智能製造,加快推進產品智能化、生產自動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務網絡化,實現了企業由生產製造向創新平臺的戰略轉型。
這幾年,集團著重在三個方面不斷突破。一是整合科技資源,創新科研機制,以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為引領,將集團研發資源整合成多個獨立的科技創新小組,針對行業市場需求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根據新產品市場銷售情況,對收益按比例分配,作為創新團隊成員的收入。
其次,是聚焦「軍民融合」,拓展創新藍海。成立武漢新能源接入裝備與技術研究院,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在新能源上網接入設備、綜合電力系統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大全建立了兩個博士團隊,開展前沿性技術研究。
此外,大全集團還深入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與西安交大成立「先進電氣技術研究院」,尋求在工業自動化控制、智能製造、新能源、檢測與試驗等領域開展合作。截至2019年底,大全集團已經擁有三家研究院以及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電氣檢測站等研究機構,形成完備的三級科研創新體系,研發人員1000多人;每年科技投入超過當年銷售額的4%。承擔和實施54項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主導和參與37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累計獲得授權專利1907 件。
「創新並不是一味尋求標新立異,脫離現實,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站在用戶立場上進行創新」。對創新,徐翔有著自己的理解,他更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要實實在在出效益,堅持為社會創造價值,為價值而創新,真正讓科技普惠職工,普惠社會。「實現全方位創新,最終是向推動企業乃至產業轉型升級聚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徐翔說。
「數字製造」下的發展生機
大全的另一個發展關鍵詞,是「數位化發展」。
數位化給大全帶來的,不僅是生產效能的提升,更為55年的大全品牌帶來的新的發展生機。
徐翔介紹,數字大全建設始於2013年,它的開端,是實施扁平化管理。是用數據說話的管理理念,是觀念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重要體現,也是企業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一次變革。
2013年起,集團實現扁平化數位化管理,優化組織架構、流程、崗位設置以及相應的考核制度。2016年初,大全集團引進全球最先進的管理軟體,聘請全球領先的軟體實施服務商進行項目實施,聘請全國領先的兩化融合諮詢服務機構作為監理單位,共同打造ERP平臺,實現數位化大全。
到2017年12月底,大全集團及下屬公司全部上線運營,實現了上線全覆蓋,數位化大全ERP項目提前成功上線,通過數位化管理,大全集團跨出了智能製造的重要一步。
如今,在數位化管理基礎上,大全集團適時推進設計標準化、數位化和數字製造,通過建立標準化方案,開發、優化標準化報價、設計平臺,報價精確度明顯提升,設計效率顯著提高,設計標準化、數位化實施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支援武漢雷神山醫院電氣建設的任務中,大全集團就選擇將生產放在數位化製造水平較高的大全默勒、凱帆開關等公司進行相關配套生產,數字製造、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元器件製造能力、自主配套生產模式彰顯了大全實力。
徐翔表示,55年,對於一個生命體而言,已經完成從年輕氣盛到知天命的過程,對於企業而言,卻是鼎盛之年,大全數位化的徵程正為企業發掘新的發展動能。
當前,大全集團通過集聚高精尖人才,努力構建年輕化、專業化的人才團隊,讓團隊充滿激情與活力。10000名員工中,科技研發人員普遍年齡控制在30歲以內,為大全帶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和不竭動力。
「企業數位化發展的進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全集團在數位化徵程中已經先人一步,佔領了先機,我們的數位化設備已佔全部設備70%以上,未來,將在全面實施數位化管理基礎上,有序推進數位化製造,進一步推進研發、設計、製造、質量管控、服務等全過程數位化升級,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引領創新驅動,由製造向服務延伸,爭取在2022年基本實現數字大全建設。」徐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