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樹
《錦衣之下》《大唐女法醫》《少主且慢行》《兩世歡》,四部帶有懸疑推理元素的古裝劇作在2020年初接連上場。再加上2019年的《大宋少年志》《大宋北鬥司》《長安十二時辰》等作品,一時間,「談情」和「說案」兩不落的年輕偵探,成了最討喜的古裝劇人設。
女捕快,女法醫,女扮男裝的捕快,雖然背景時代大有不同,然而人設上的「不約而同」,讓這四部帶有推理色彩的古裝劇成為觀眾們互相比對的目標。
同樣改編自網絡小說,同樣有著一位身世複雜或天賦超群的女性主角,同樣有著一段(或者多段)足夠複雜,足夠符合現代年輕人解悶之需的感情,也多多少少有著些剝絲抽繭的探案過程。
《兩世歡》或許是幾部劇作裡推理元素最弱的一部,就連原作者也曾承認這是一部「偽推理古言」。雖然同樣採用章回體的敘事手段,以一個個小案子,將線索逐漸連接起來,將觀眾一步步引向最後的幕後黑手。但本質上,《兩世歡》的核心仍舊是愛情,而「探案」更像是為了能讓這個愛情故事不落俗套,而採取的創新手法。
熱度最高的《錦衣之下》,則採用了「六扇門」這個經典的古裝懸疑設定。以「兵部丟失布防圖」案件開篇,男女主順著線索一路追訪,最後回到京城。從推理探案上升到朝堂爭鬥,真相背後隱藏著權謀爭鬥,從故事格局上來說,《錦衣之下》略勝一籌。
然而,權謀和朝堂被草草帶過,推理過程漏洞不少,就連興衝衝跑去在豆瓣為其打五星的網友們,都紛紛髮長篇評論提示:把它當古裝甜寵劇,「磕磕糖」就罷了,對推理懸疑部分,實在不必有過高的期待。
相較之下,推理成分最「純粹」的《大唐女法醫》,卻未能因為正宗正統而加分。由於原著是一本穿越小說,所以書中主角驗屍的過程都來自於現代醫學。電視劇版在拿掉了「穿越」這一要素後,相關的驗屍手段自然也要進行符合年代背景的修改,但從如今的成色看來,編劇明顯在這一部分專業知識不足。
有趣的是,雖然四部劇作都與懸疑推理相關,但觀眾的好評或差評,都似乎不太關注「推理」的過程。演員的演技,男女主之間的火花,角色的設定,甚至服化道的觀感,才是觀眾評論的對象。
此種劇作形態和觀劇心理,顯然與十幾年前的古裝懸疑推理劇有很大區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古裝推理懸疑劇始終是古裝劇中的主流分類之一。
在網絡小說還沒有變成「IP」之前,狄仁傑、包拯、宋慈三位歷史人物幾乎「平分」了古裝懸疑劇的江山。《神探狄仁傑》系列、《大宋提刑官》系列與《少年包青天》系列,無一不將殺人案件與政治爭鬥相勾連,或錯綜複雜,或毛骨悚然,都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這三位「常客」之外,武俠作家溫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以及從中衍生出的錦衣衛群體,則發展成了另一種偶像氣質更濃厚的古裝推理劇。不必承擔歷史人物的名氣,身著飛魚服的錦衣衛們可以自由地散發具有「現代感」的個人魅力,談情說愛也不在話下。
在古裝劇上星份額受到限制以後,網絡成為了古裝劇的主要陣地。網播的普及,網劇的出現,和越來越多的網絡觀眾,都在一步一步地改造著古裝懸疑劇的面貌。
首先是劇作來源的不同。早期的古裝懸疑劇多屬於「公案劇」,這類元雜劇主要描寫官吏審理訴訟、平冤決獄的故事。宋元時期的公案劇格外熱鬧,而如今狄仁傑和包拯的演繹,也多多少少地帶上了一些當時雜劇戲曲裡對這一人物的戲劇化和誇張化描寫。
比如《神探狄仁傑》中的《藍衫記》《滴血雄鷹》《蛇靈》等多個案件,都帶著明顯的傳奇元素。宮廷侍衛,境外組織,李氏皇族子孫與女皇的明爭暗鬥,以及諸如易容術等具有豐富民間傳說色彩的內容,都成為了案件的背景或者線索。
《少年包青天》則更是一個在既有人物關係上進行虛構的故事。雖然這一系列堪稱經典,但事實上在三部《少年包青天》裡,有大量的作案手法和破案過程,都照搬了日本的「金田一」系列偵探小說的情節,以及漫畫《名偵探柯南》裡面的橋段。即便「本土化」的結果相當成功,《少年包青天》仍舊反映出中國電視人在古裝推理上的創意不足。
而作為中國法醫鼻祖的宋慈,由於有一本著作留世,人物歷史形象更加具體。因此,不管是香港的《洗冤錄》,還是央視的《大宋提刑官》,以宋慈為主角的劇集更偏向現實主義,劇情也不以「奇」與「怪」做噱頭,而更多的是體現宋慈的鐵面無私。
有文化積澱與歷史鋪墊呼應,當年的古裝推理劇雖然在劇情上還是有不少生硬和漏洞,但的確比現在的大部分劇作要值得玩味。而對比網絡興起前後劇作的節奏,《神探狄仁傑》第一部三十集僅僅講了三個案件,劇情推進的節奏與現在比要緩慢得多。
究其原因,倒也不必完全怪罪於流行文化的興起,讓嚴肅文化的生存空間更為逼仄。從本質上來說,無論在十年前還是現在,古裝名偵探們始終在被「符號化」。
回頭想想,不管是狄神探、包青天,還是宋提刑,都有一個共同的「忠臣」形象,推理是他們與「奸臣」相鬥的主要手段。政治博弈和利益糾葛,在這些「忠臣」與他們想要打倒的「奸臣」之間,是完全不存在的。
這無疑是一種十分理想卻略帶幼稚的政治預設,狄仁傑手裡永遠有武皇聖旨,包青天有三道鍘刀,宋提刑在劇中也有一位公主為其保駕護航,使得他們可以永遠保持正直、熱誠、沒有任何權力阻礙,一往無前。
帶有「公案劇」的血統,早期古裝推理劇中實則寄託著主創們對一個「天清日朗」的政治環境的期待。也正因名偵探們的所作所為,都與政治、朝堂、權謀有所瓜葛,隱含在推理過程之下的表達空間就更加靈活豐富。
但這種探討,在如今的古裝推理劇中,空間已大打折扣。
對於生活節奏緊張的主流觀眾來說,「歡喜冤家」式的探案的確更適合他們的觀劇習慣和狀態,元素豐富,節奏輕快,用來消遣再好不過。但可惜的是,年輕一代的觀眾們將不再和我們一樣,擁有一段像《少年包青天》這樣「童年陰影」般刻骨銘心的劇集記憶。關於公案劇的春秋筆法,也沒了概念。不得不說,這是如今古裝推理劇的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