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十年,更寬容成熟,但不城府丨人物

2020-12-04 新京報

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1.92米的大高個兒,光頭,短胡茬,走起路來一馬當先,說話風格坦蕩直接,「休想」「絕不會」這樣態度鮮明的詞兒脫口而出,他並沒有因為輿論的影響而變得畏首畏尾。

管虎就像他導演的作品,有種極致特別的氣質直戳人心——電影《鬥牛》《殺生》是黑色寓言的荒誕悲愴;電視劇《生存之民工》《外鄉人》是底層小人物的殘酷真實;電影《老炮兒》是逐漸老去的浪漫江湖;《八佰》《金剛川》則是一腔熱血的家國情懷。

事實上,管虎是少有的能在電影和劇集雙線產出好作品的導演。他因執導警匪劇聲名大噪,拍作者電影連續拿到金馬獎,投身主流商業片獲得票房成功。他也積極擁抱網劇,監製《鬼吹燈》系列網劇口碑一路走高。在外界看來,他擁有在影劇之間切換自如的能力,管虎卻說思維轉換其實不容易,他也是被時代一步一步推著走。但無論是警匪劇、作者電影,還是主流商業片,創作首先是不違背本心。

管虎本人更像是遊走於各種極致狀態的矛盾體。作為導演,他在片場是說一不二的「老虎」,但生活中,太太梁靜和朋友們都認定他是個情感細膩柔軟的人,「內心住了個小姑娘」;他酷愛抽雪茄,認為人無癖不可與交,但他也能說戒就戒了四百多天。管虎說:「我願意讓自己難受。任何事情都是雙面的。人不能由著自己舒服了,總得難受點兒,一定有好的東西在慢慢過來。」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創作——我願意讓自己難受

A 影劇雙線作戰,曾想做最好的警匪片導演

管虎的導演生涯,一直在電影和劇集之間來回跳躍。1991年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管虎大約有十年時間都在拍小成本電影,《頭髮亂了》《浪漫街頭》《上車,走吧》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2000年前後轉戰電視劇領域,因執導《黑洞》一戰成名,由此帶起了警匪劇的熱潮,此後相繼拍攝了《七日》《冬至》等警匪題材劇集,以及《生存之民工》《外鄉人》等現實主義題材的劇集,收視率和口碑表現都很好。

管虎說,不是他「決定」要轉拍電視劇,而是被時代和形勢推著做出的選擇。2000年前後,電影行業沒落到谷底,很多影院改成了撞球廳或酒吧。電影人沒有電影可拍,拍了也沒人看,電視劇卻繁榮昌盛。他只好去拍電視劇練手,也為了掙錢養活自己。「當時金英馬公司有這麼個故事(《黑洞》),關於反腐和打擊走私的。現在聽上去這都挺敏感的,但當年還行。拍出來老百姓喜歡看,也是我運氣好。」

當年《黑洞》播出後,曾掀起了一陣警匪劇風潮。

《黑洞》之後,管虎又拍了《冬至》《七日》等同類型的作品。他當時特別喜歡警匪題材,甚至還在《重案六組2》裡客串過劫匪。小時候他有個外號叫「管大棒子」,瘦得像棍子,容易受欺負,就想當警察,做了導演後,也想探究警察這個帶著神秘色彩的職業,甚至一度以為自己會是個特別好的警匪片導演,因此存了心思想多拍這類型的電視劇,為未來拍警匪片做準備。沒想到後來電視臺黃金檔不讓播警匪劇了,行業一下子踩了剎車。

2012年,拍了差不多十年電視劇後,管虎憑藉《鬥牛》重回電影領域,他形容是被時代大潮裹挾著往前走。「多虧了馮小剛導演他們那些賀歲片帶起的熱度,電影市場在2006年、2007年逐步好轉,大家也慢慢養成了買票看電影的習慣。我們都是學電影的,心裡一直盼著有機會拍電影,就想借著這個大時代的潮流努著弄個小電影,測試一下自己還能不能在這個行業裡站得住。」

電影《鬥牛》

十年沒拍電影了自己還行嗎?管虎內心也在打鼓。「電視劇洋洋灑灑太長篇幅,潛移默化地讓你習慣『大概其』就行了。電影不是這樣的,它一定要精雕細琢。所以我需要測驗一下,看自己還能不能沉浸在電影創作的環境裡。」測驗的結果讓他有了信心,也讓他意識到拍劇也有好的一面:積累了好的設備資源、好的演員和攝影師,以往沒機會在電影裡嘗試的風格手段,都在電視劇裡得到了盡情的練習。

《鬥牛》《殺生》《老炮兒》相繼獲得了金馬獎,2017年管虎開啟了電影和劇集雙線作戰的模式——他導演的電影《八佰》讓疫情之後的電影市場重回單片票房30億的時代;監製的網劇《龍嶺迷窟》被視作IP改編劇的標杆。外界看來,他能在電影和劇集兩種影像形式之間切換自如,每次轉換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但管虎直言,影劇的思維轉換是很不容易的事。「有時候我拍完電視劇準備做電影,需要花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去休息,轉換思維。」

B 電影要有儀式感,劇集變通不等於妥協

管虎有一個習慣,他願意讓自己難受。比如抽雪茄是他最大的嗜好,但他也能說戒就戒了四百多天。「任何事情它一定是雙面的,都是雙刃劍。人不能由著自己舒服了,總得難受點兒,一定有好的東西在慢慢過來。創作、生活都一樣。」或許正因為如此,很多在別處看來難以調和的矛盾狀況,在管虎這裡能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比如他極其在意電影的觀影儀式感,平時看樣片如果有人手機響,或者起身上廁所,他會有點兒生氣。但是,他又能心平氣和地接受電影線上放映、觀眾拖進度條看網劇的做法。「我是跟著父輩、跟著前輩導演當副手、副導演,從剪輯膠片的階段過來的,當然特別重視觀影儀式感。但既然網際網路出現了,結果還不錯,你抗拒不接受?就跟膠片被數字取代一樣,時代在往前走啊,所以形式歸形式,只歸於我內心的那一塊,其他的我不反對。」

實際上,管虎是較早擁抱網際網路的電影導演之一。他希望藉此接觸更多的年輕人,包括網劇的年輕觀眾和影視工業裡的年輕從業者。管虎團隊操刀的第一部《鬼吹燈》改編網劇《黃皮子墳》,完全按照電影的創作方式,結果反饋並不樂觀。接下來的兩部就改變方向,在保證質感的基礎上按照原著粉能接受的IP改編劇的路子來拍,播出後備受好評。

這種根據觀眾反饋做出的劇集創作上的變通,管虎不認為是妥協。可如果是拍電影,他也直言這樣的變通會更少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但是,管虎的電影風格本身也會發生變化。梳理他《鬥牛》以來的電影作品,可以看到清晰的流變脈絡——從注重個人表達的作者電影到受眾更廣泛的主流商業片、從關注小人物到宏大視角敘事。

被問起這種變化的原因,管虎說這就是正常的發展流程,不能算改變。「隨著年齡增長、電影觀的變化,我自然會走到這一步。也許未來再轉回來,繼續回到小人物身上,其實我挺想講今天現實中普通小人物的(故事)。」在他看來,《鬥牛》寓言式的黑色幽默,《八佰》宏大視角敘事的家國情懷,以及願意弄個精彩的故事讓觀眾覺得好看和高興的商業潛能,這些都是他內心本身就有的一部分。

C 黃渤聰明又勤奮,梁靜扮醜是珍貴體驗

管虎的電影頗能成就演員。《鬥牛》《殺生》《老炮兒》三部電影,讓黃渤、馮小剛拿到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稱號,讓梁靜成為金馬獎最佳女配角,讓許晴、李易峰分別獲得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其中最特別的是黃渤,他的演員生涯從2000年管虎導演的電視電影《上車,走吧》開始,片中其飾演了一個到北京幹小巴運輸的膠東農村小夥高明。此後他跟管虎合作了十多次,《鬥牛》裡的「破落戶」牛二,讓他第一次贏得了電影表演大獎。

《上車,走吧》

黃渤說起過出演《上車,走吧》的經歷,管虎看了他的照片覺得有點潮有點帥,不適合。管虎回憶起來哈哈大笑:「確實有這麼一檔子事兒,給了我一張磁帶封面照片,挺帥的。後來一見本人不是這樣啊,還挺適合我們這戲。」在黃渤還默默無聞的時候,管虎就跟他合作了《上車,走吧》《生存之民工》,他認為「這哥們兒」身上的樸實感是從骨子裡、血液裡流淌出來的,不是裝出來、演出來的,而這種特質正是經過系統表演訓練的常規演員身上很少能有的。

黃渤主演管虎導演作品《殺生》。

「演員要保持住這種特質是很難的,但這哥們兒有一點好,他極勤奮!我見過勤奮的人多了,見過聰明的人也特別多,但兩種加一塊的可不太多,黃渤就是。他在戲裡就跟瘋子似的,一戲痴。所以他不可能不成功。」管虎特別欣賞能單純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他最近很欣賞年輕演員歐豪,也是因為他身上的這種單純。「他沒有經過所謂的表演方面系統性培養,但身體裡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潛能,變化無窮,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而且他也很單純,願意把這一行做一生。」

管虎的太太梁靜是他作品裡的另一位「常客」,只是她出演的多是丑角,比如《殺生》裡的齙牙接生婆、《廚子戲子痞子》裡的癲狂老闆娘。管虎覺得,扮醜是演員珍貴的體驗,「演員一生演了很多不同形態的角色,像那種比較醜的形態,這輩子能有一兩次吧,你想這事兒其實多珍貴啊!」他認為梁靜是可塑性極強的演員,但首先得有人找她去演不同的形態,美不美反而不重要。「美在電影創作中是最最次要的東西。對演員而言,美也並不是最重要的。」

梁靜在管虎作品《廚子戲子痞子》中扮醜。

近年來,梁靜在演員之外多了個身份,她是管虎電影的總製片人,也是影視製作公司7印象文化的董事長。管虎說:「我是個特隨性的人,做我想做的事就拼了,可以極端勤奮,要不然我就沒興趣,懶惰起來誰也趕不上我。」他覺得自己到了現在的年紀,最重要的是保持單純的環境,專注於做喜歡的事情,其他的不想知道也不想參與。如何將「手工作坊式」的團隊公司化,這樣的管理事務,全權交由梁靜打理。「我們家唯一有管理天分的就是她了!她能到長江商學院聽金融學,還考研究生,換我腦子都快瘋了,一秒鐘都聽不下去,這人,多人才啊!」

人生——儘量做到成熟而不城府

1 胡同裡的野孩子,文藝家庭只是個誤解

父母都是演員,在外界眼中,管虎是在文藝家庭成長起來的。他笑稱那都是誤解,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被下放,他是在胡同裡的鄰居家長大的,從小是個調皮搗蛋的野孩子,直到13歲上了初中都不知道父親是個演員。「等他們回到北影廠,我也開始懂事了,但演員這個職業當時對我真沒什麼影響和震撼。」唯一產生影響的是生活環境的改變,從胡同大院到了電影製片廠。小孩們經常相約去片場看熱鬧,從外面什麼也看不到,到裡面能看到現場的鼓風機、造浪機、攝影機,導演、演員在那兒工作。「感覺很神秘,越來越想了解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那時北影廠每星期都會放映一些外邊看不到的電影,每家發兩張票,幹部能多一張,但通常都輪不著家裡的孩子。於是一幫沒票又想看電影的小孩湊一塊兒想轍,有的翻窗戶、走廁所溜進去,有的自己手繪一張仿真票混進去。「他們每次發的票都長差不多,只是顏色有變化。放映的次數多了,舊的票能攢下來,偶爾能拿舊的混進去。或者自己畫一張,當時大夥畫得可好了,跟真的一樣。人吶,在那個環境下什麼技能都能逼出來。」來之不易的觀影機會,加上比其他同齡人更早接觸到新的電影作品,這確實勾起了管虎對電影的興趣。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可讓管虎覺得「特背」的是,自己明明對文科感興趣,中學讀的卻是理科,很痛苦。物理、化學、幾何如同天書,他根本聽不進去,每次都不及格,不過他作文很好,尤其喜歡歷史和地理。「第一次翻開中學歷史書,我就覺得自己應該學文科。不僅歷史課本,像馬克·吐溫的文學作品,也老能形成畫面,深深吸引我。轉了文科之後,一切變得順理成章,很舒服就過來了。」後來考北京電影學院,有喜歡的原因,但管虎說從根兒上講沒那麼高尚。「藝術院校分數低,我這考別的學校也考不上,我們一大幫都是這種的,想著湊合試一下,然後就試上了唄。」

2 繼承父輩的性情,中國式父子不談工作

管虎的父親管宗祥是位老演員,偶爾在兒子導演的影視作品裡客串。電影《老炮兒》裡,他是胡同口白髮蒼蒼的二爺,講規矩的六爺路過會給他點根煙。管虎把他背來現場坐著,大致講了要幹什麼,別的不用多說。「我跟我爸其實交流不多,他就是很性情、特簡單的一個人,我性格裡也繼承了這一面。」別人或許想著做導演的兒子和做演員的父親會聊聊拍戲,管虎說那都是外人臆想的,他們父子從不聊工作。「父子之間要那麼交流(聊工作)太可笑了。最多我媽會問問最近拍什麼,怎麼樣啊,到頭來也就這麼兩句浮皮潦草的話,沒認認真真聊過。」

管宗祥在電影《老炮兒》中。

管宗祥在管虎還小的時候在北大荒待了十幾年,剛回到北京的那段日子,他很寵兒子。「我抽菸、喝酒、早戀,比別的孩子可自由快樂多了!」那時的管虎是個淘孩子,他把學校的玻璃砸爛,被處分要賠錢,都是老爺子去頂著,成為他堅強的後盾。不過男孩子的長大總是從反抗父親開始,兩人後來也進入了中國父子的必經之路。「到拍《老炮兒》的時候,歲數大了,天天在一塊兒能夠互相感受,也緩和了。那次我背他,覺得他特輕,心也軟了,算了,就這麼著吧。」

父子二人在片場交流。

現在管虎也身為人父,因為疫情在家時間多了,跟孩子相處得更親了。他也從來不跟孩子講拍戲的事,更多地聊對世界和歷史的看法,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輔導古詩詞和作文。「主要是作文,從各個方面教。開始教怎麼做引子,怎麼布局,論據論點怎麼推導出結果,到現在講如何旁徵博引。」代溝在他看來是很正常的,從古至今都如此,但他和年輕一代溝通沒有障礙,無論是跟自己的孩子,還是工作中遇到的90後、00後。「也有我不懂的,比如他們聊嘻哈歌手,我還停留在重金屬搖滾的階段呢。我也會努力去了解,但了解完記不住,因為我不喜歡。」

3 打球調雞尾酒,人不是為電影而生的

管虎平均兩三年有一部電影作品問世,而《八佰》從劇本初稿到上映歷經了八年。雖然外人看起來兩三年挺長了,管虎卻覺得創作的間隔挺短的。「這中間還有生活啊,人不是為了拍電影而生的,他是為生活而生的。電影並不是最重要的。」管虎希望自己在創作過程中,隔一段時間就能靜下來回頭看看,然後停下來想一想。「沒有這種節奏的變化不行,我們這些人,其實跟運動員一樣,狀態都有起起伏伏。需要有比較低谷、安靜、休息、積累的過程。」

今年上映的電影《八佰》累計票房突破31億,目前位居內地票房榜第九位,2020年票房冠軍。

停下來想一下、休息和積累的狀態裡,管虎會盡情投入生活,和家人相處,發展自己的愛好。他年輕時喜歡打籃球,近些年愛上了抽雪茄。戒了一年多的雪茄隨著《八佰》的上映重新回到了他的生活裡,只不過他現在抽的比以前少了。今年疫情讓所有人都強制進入了停頓的狀態,他趁機撿起了以前沒有看完的大部頭書籍,又重新開始寫日記了,甚至還從好久沒打開過的抽屜裡翻出了原來寫的東西,打算著手做一些未來的準備。

他甚至開發了一項新的愛好——調雞尾酒,覺得樂趣橫生。他買了一大堆專業設備和基酒,跟著網上、書上學習怎麼調酒,然後每天調出不同的雞尾酒,招呼朋友們來品酒。又加了薄荷葉,有受女孩子喜歡的莫吉託,也有男性喜歡的以伏特加為主的雞尾酒。「它其實就跟炒菜似的,搭配、分量,稍微有一點不同,懂的都能嘗出來。它需要慢慢地調製,跟釣魚有點兒像,要有耐心。」大家對他調製的雞尾酒都讚不絕口,「但(說的)真的假的就不知道了」。

4 爭議休想影響到創作,做到成熟但不城府

《八佰》如同一座分水嶺。上映前,輿論對管虎的這部作品充滿期待;上映後,已經脫離了電影作品本體的巨大爭議把他推到了風口浪尖,而後《金剛川》的上映讓爭議來得更加猛烈。聊起這些爭議,管虎甚至沒覺得這是個事兒:「電影就是公眾的,從哪個角度有爭議、有質疑都可以說。」至於與電影無關的爭議,他也能接受,因為在他看來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一直在發生。

被問到爭議和負面評價是否會讓他以後在創作時有所顧慮,管虎變得犀利了起來:「哈哈,休想!絕不會。」他說自己唯一可能因此有所改變的,是電影之外的生活狀態。「我的性格特別隨意,完全不在意細節。家裡人會督促我,在公眾場合要收著一些,不要太過於隨意了。」

管虎始終給人一種「老炮兒」歷盡千帆的平和感,唯有涉及電影創作時會露出鋒芒。他形容十年前的自己,沒有現在這麼寬容和成熟,會比較激烈,容易跟不喜歡的人起衝突,遇到不喜歡的事會轉身就走。「現在呢,我會多坐一會兒,多了解一些,漸漸發現這幫人也有可愛的地方,這件事也有我能接受的地方。說白了,就是長大了,成熟了。我現在唯一能做的事兒,就是儘量別讓自己變得城府。」在管虎的定義裡,成熟是接受,城府是世故,是從懂事開始往回主動迎合,這就不對了。

問他會不會覺得,最終還是成為了自己年輕時不喜歡的人?「是啊,我不知道別人,但想來每個人都差不多吧。我年輕的時候覺得抽雪茄?太裝了吧!但現在我就是喜歡抽雪茄。」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人物攝影 郭延冰

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管虎:疫情,讓電影人對行業更有敬畏感丨2020娛樂年度人物
    管虎:不太一樣了,每個人都攢了股勁兒,包括我自己。疫情期間,我多想每周末好幾部新片擠著上映、票房能達到什麼樣的高水準啊,但那時真的是——「休想」。逐步恢復到現在的狀態,我們會倍加珍惜,對行業更有敬畏感了。疫情讓大家的責任感都比原來重了,因為都看明白了,產業低迷,裡面的每個人都不會好。
  • 《八佰》導演管虎:更關注人物,不止於類型 | 專訪
    2019年6月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作為一部不滿足於類型的主流商業片,管虎在《八佰》中表現出「不急於敘事、慢慢寫人」的作者性。50歲拍,他更關注人物,關注戰爭中普通人的恐懼、尊嚴和生命中最輝煌的東西。8月9日,電影《八佰》宣布將於8月14日開啟全國部分影院的超前點映,此前影片已經定檔8月21日。作為院線復工後上映的首部國產商業大片,《八佰》也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實景重現1937年蘇州河兩岸風貌,堪稱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裡程碑之作。
  • 「老炮兒」導演管虎:憤怒來自對電影的敬畏
    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今年他又受邀擔任即將舉行的第二屆德國中國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日前,他在北京的工作室接受了記者的專訪,講述對於當下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市場的看法。憤怒管虎依舊不缺少憤怒。雖然他自認已「長大成熟」,也曾坦言「丟掉了很多原來的品質,比如比以前在乎錢,也不太像以前那樣對朋友『拋頭顱灑熱血』」。但至少在電影圈裡,似乎總有什麼能帶動起他的情緒。剛剛結束一場視頻採訪的管虎這樣向中新網記者回憶「前幾年」的自己。「我們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是專業的,可這幫說相聲的、唱歌的,這啊那的都來當導演,拍了戲還賣了錢。」
  • 導演管虎,十年《八佰》一夢
    直到2012年,「八百壯士」裡的最後一名老兵去世 ;2013年,醞釀劇本10年之久的管虎下定決心追夢。可是,在中國電影尚未井噴式爆發的時候,誰都不相信中國電影人能拍這樣一部巨製,以管虎當時的位置更不可能做到;而在中國電影進入商業化大爆發的時期後,成本收益分析又成了投資者們的首要指標。
  • 胡八一駐顏有「術」丨專訪管虎團隊
    在管虎監製下,《黃皮子墳》交給了新人導演費振翔,費振翔最開始跟梁靜同屬一個經紀公司,也是一個演員,最早在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裡飾演過少年小石頭。後來機緣巧合轉入幕後,師承管虎,用了十年時間逐漸轉型為導演。導演費振翔跟梁靜想的一樣,要拍中國式的超級網劇。
  • 管虎:有時候忍耐和承受力更重要
    2020年度文化人物管虎:有時候忍耐和承受力更重要本刊記者/隗延章發於2020.12.14總第976期《中國新聞周刊》管虎的母親也一直問管虎影片為什麼撤檔,管虎告訴她「別著急」。有時,《八佰》的主創團隊會被重新召集在一起,為了去完善調整影片。起初一兩個月,大家心態煎熬,但慢慢便趨於平靜。「大家見面互相沒有給壓力,都是互相有疏解。對於搞電影的人來說,有時候忍耐和承受力更重要。」管虎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幾年,為了提高隱忍能力,他每周一都會辟穀,不吃飯,只喝水。
  • 管虎這堂「戰時愛國主義」教育課
    (劇透提醒)首發丨拖更channel作者丨Kieslowski.先說管虎在本片中採用的群像敘事,這應該說是很多觀眾觀影后為之覺得新奇的一點,也是許多媒體不約而同追捧的一個『影片特點』,但從最終呈現的效果去看,這一眾群像塑造得成不成功?是值得商榷的。
  • 「獨家專訪」導演管虎,十年《八佰》一夢
    可是,在中國電影尚未井噴式爆發的時候,誰都不相信中國電影人能拍這樣一部巨製,以管虎當時的位置更不可能做到;而在中國電影進入商業化大爆發的時期後,成本收益分析又成了投資者們的首要指標。「人家一跟你談這種事都是它的票房天花板,它的票房佔比和未來的收入。」管虎只能在和同行的聊天中,或者是小規模的拍攝中,過一把癮。
  • 心理學:一個人越是城府深,越會說這三句話,人生會很順
    一 我很看好你一個城府很深的人,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對一個人的真實態度擺在明面上來的,這不單單是一個人想要成功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作為一個成熟的大人的要求。城府深的人之所以會對別人說「我很看好你」,一種態度是鼓勵自己的親近之人,告訴他他很不錯,以後會有發展,另一種就是對於厭惡的人說的,他們即使厭惡一個人也不會擺在臉上,只會記在心中。
  • 管虎談《八佰》:向歷史與英雄致敬
    為了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管虎帶領團隊醞釀了十餘年。電影《八佰》導演管虎十年心血得償所願 實景還原凝望歷史籌備期間,管虎和他的團隊遇到的難題之一是「在哪拍」。管虎:對,一直惦記,有點像「懷孕」,孩子總得生下來一樣,(只不過)時間長一點而已。另外也不太好實施,因為電影嘛,總要有拍攝場地,今天的四行倉庫還存在,但是已經變成紀念館了。我們怎麼能找到這麼大一塊地方,1:1地復原倉庫,這是一個極大的課題和工程,所以基本上十年前是沒有這個資源和能力的,(另外)自己的成熟度也不夠。
  • 管虎:孤獨而浪漫
    文 | 張友發 張穎編輯|吳燕雨 趙普通蘇州十年沒有下過大雪。2018年,管虎和團隊在蘇州拍攝《八佰》,為了片尾的那場大雪,劇組從全國各地調來造雪機,但因為面積過大、操作難度高,人工造雪難以實現。就在大家為這場雪發愁時,蘇州突然飄起大雪,這場雪一下就是三天。
  • 梁靜:管虎和我,一個飄在天上一個落在地上丨專訪
    但「導演管虎太太」的標籤太過耀眼,常常讓人忽略了她本人也是得過金馬獎(電影《殺生》)的演員,還是電影《八佰》和《龍嶺迷窟》等熱播網劇的製片人。而梁靜對這種「忽略」並不介意,她與管虎結婚15年感情甚篤,轉型幕後、操持「7印象」公司都是為了幫到管虎。
  • 梁靜:管虎和我,一個飄在天上一個落在地上丨專訪
    「我跟他聊過,有些角色覺得我挺合適的,為什麼不讓我演?他很客觀,也很擊中我。」管虎告訴梁靜,一個演員,如果真的熱愛電影,就不該去忙別的事兒,應該專心致志演電影。如果沒辦法做到腦海裡、血液裡只有電影,就好好把別的事兒幹好。梁靜很認同管虎的看法,一個人做事的專注度決定了他的高度。
  • 梁靜吐露十年艱辛太催淚:管虎殺青哭的像孩子
    ,經過了十年籌備四年製作,是管虎&34;。梁靜還在文中回憶到管虎殺青後,和劇組兄弟一起慶祝,第一次在眾人面前如此釋放自己,&34;,這十年一路走來非常不容易身高一米九的管虎,常年帶著黑框眼鏡,留著胡茬,儼然一副硬漢形象,卻在眾人面前流淚,其中包含的是十年的汗水,更是說不盡的辛酸
  • 管虎導演談《八佰》:聚焦人性光輝 向歷史與英雄致敬
    為了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管虎帶領團隊醞釀了十餘年。十年心血得償所願 實景還原凝望歷史籌備期間,管虎和他的團隊遇到的難題之一是「在哪拍」。在管虎看來,場景的真實度對故事的成立是至關重要的。管虎:對,一直惦記,有點像「懷孕」,孩子總得生下來一樣,(只不過)時間長一點而已。另外也不太好實施,因為電影嘛,總要有拍攝場地,今天的四行倉庫還存在,但是已經變成紀念館了。我們怎麼能找到這麼大一塊地方,1:1地復原倉庫,這是一個極大的課題和工程,所以基本上十年前是沒有這個資源和能力的,(另外)自己的成熟度也不夠。
  • 逆流而上的管虎,拍出了最骨氣的《八佰》
    身為第六代導演中的一員,管虎的「成名路」其實比起同期的其他導演崎嶇了不少。雖然身在「電影世家」,但和那個年代所有桀驁不馴的年輕人一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之後,管虎決定不依靠父親著名演員管宗祥,自力更生拉投資拍電影。
  • 籌備十年的管虎拍出了口碑炸裂的《八佰》他的情史也頗為豐富
    2020年,籌備十年的2001年,管虎看了張成功小說《黑洞》之後,決定拍成同名電視劇。在這部電視劇裡,他成功集齊了前女友、現女友以及未來的妻子。管虎的爹管宗祥是著名的導演和演員,受父親的影響,管虎立志當一名導演。1987年,管虎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身高一米九的管虎雖然在校園裡十分扎眼,但和同年考進來王全安相比,還差了點波動的頭髮。
  • 《八佰》導演管虎:比起與馬伊琍的那段戀情,他的作品更應該被看到
    拍攝的電視劇有《黑洞》,《生存之民工》,《冬至》,《火線三兄弟》,《我們最美好的十年》,《生死血符》,《活著真好》,等等。 不一樣的情史之路 雖然網絡上一直對管虎的情史津津樂道,但是,管虎卻並不是一個花心的人。 深扒管虎的情史,在他的人生之中一共出現過三個女人。第一個女人是演員孔琳。
  • 管虎:沒事兒,我能撐住的
    管虎都像是他電影裡的人物一樣,扛住了極端環境下的每一次考驗,被激發出無限的潛能與生命力。能扛,讓管虎和他電影裡的人物在戲裡戲外都有了緊密的關聯性。這對於一部大場面、多特效的戰爭題材影片來說,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是最終,《金剛川》如期上映。「幸虧我有差不多十年時間,一直沉浸在與抗美援朝有關的資料裡,一直在等待一個時機。」管虎回想接到項目的剎那,他知道,時機到了。 「時間太緊了,只能迅速從過去的積累中找那些特別小的的切口入手,把這戲給完成了。」
  • 管虎:沒事兒,我能撐住的
    那會兒管虎沒想到,一年後,還會有更難的《金剛川》在等著他。而這種艱難,不僅來自電影本身,也來自他所未知的電影之外的部分。「但現在拍多了就有經驗了,不會一直看一直看,等到過個半年一年以後,一些有意義的建議會隨著時間慢慢沉澱,這樣挺好。」不等我問,管虎就自己念叨著,像是解釋,更像是自我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