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去山中散步兩個小時,出山之後,一看新聞消息 -- 拜登勝出!
電視畫面上到處是歡慶的畫面。有個CNN的黑人評論員哽咽著說,
" It's easier to be a dad today. It is easier to tell the kids character matters, it matters, tell the truth matters, be a good person matters."
翻譯成中文,大概就是:今天當父母容易一些了,更容易告訴你的孩子:一個人的品質很重要,很重要,說實話很重要,做一個好人很重要。
那我們就來看看新當選的總統和副總統有什麼突出的人(character)。
拜登的韌性
這年頭流行「韌性」,說起來拜登是完全配得上這個詞的。BBC的評論員說他的一生「充滿傷痛 (full of grieve) 」, 他出生平凡,大起大落。
他29歲時第一任妻子帶著孩子外出購物時,遭遇車禍,妻子和女兒當場死亡,兩個兒子重傷,當時他自己都想自殺了。但他並沒有。
2015年他最看重的兒子博爾因腦瘤而去世。他大受打擊,心灰意冷,沒有參加16年的競選。但他還是走了出來,把這段經歷寫成一本書。
所以,他一生中競選過三次總統,46歲,64歲,77歲。終於實現自己年少時的夢想了。
聽說,他跟第二個妻子結婚前,光求婚就求了5次。
這種性格也跟他從小口吃的經歷有關。他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被同學笑話,就苦練詩歌朗誦,演講,練出了政客的口才。
賀錦麗的自信
如果說拜登當選是一個白人「美國夢」的範例,那副總統 Kamala (賀錦麗) 的當選更能代表廣義上的「美國夢」。她是美國歷史上首位女性+非裔+亞裔副總統。
她爸爸是牙買加人;媽媽是印度人,是研究癌症的科學家,積極關心社會事務。五歲時,她父母離婚了,是媽媽帶著,在黑人社區長大的。
媽媽對她對影響巨大,讓她坦然接受自己的個人身份,培養她自信的心態,強大的心態。媽媽對她們的培養目標是,「充滿自信的黑人女性」。
如果別人看不慣你的膚色,行為,語言,那是別人的問題。你不需要為別人的問題而煩惱, 去懲罰自己。
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飽受種族歧視之苦。她上小學時,黑人跟白人坐公共汽車還是分開坐的。 她在黑人區長大,不能去白人區的學校上學. 她後來上的大學也是所謂的「黑人大學」。 但這些遭遇都沒有阻止她把自己看成是一個 「真正的美國人」。在她看來,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 對於 「美國人「的定義也是多元的。
所以不論在哪兒, 她都覺得自在, 不覺得自己的膚色,自己的背景有什麼問題。 她的態度一直是:「我就是我,能不能想通是你的問題「。 她這樣的看法對很多華人女性很有啟發, 我們華人從小都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太在意別人看我們身邊人的眼光。 怎麼有強大的自我,穩健的自信心,是很值得思考的。
一個單親媽媽帶大的第二代移民女性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國的副總統,這對少數族裔,對年輕的女性是多大的鼓勵!相信將來的女性會越來越自信。
人品的重要
但是,就算他們這次沒有成功當選,這樣的 「人品 」 也是值得擁有的, 因為這是一個人的根本。網上這幾天還有一個熱轉的視頻是當年McCain競選輸給歐巴馬後的演講, McCain雖然沒有贏得大選,但他贏得了世人的心,後人的尊重。
世上總有一些勢利眼只看重別人外在的 「光環」 -- 有名嗎,有錢嗎,粉絲多嗎?
這種傾向,我們學術界也有,只不過動靜小一點。 看一個研究者,先看頭銜(是教授嗎?是院長嗎?), 再看成果(發了幾篇文章?發的期刊的影響因子有多大?), 如果這位頭銜不高, 文章不多,常常就被鄙視了。
有時甚至可以因為所謂的「成功」 和 「才幹」 為惡劣的行為辯解,脫罪。 「她撒謊了, 可她很能幹,把事情做成了」, 「別看他對員工很兇, 可他有路數啊,拉到上億元風投了呀 「 ..
英語諺語說,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接近中國人常說的『因果報應』。 川普是輸給了他自己。他的失敗是因為人品太差 。(更多他的人格分析請看我以前寫的這篇)
優秀的性格品質很重要。 我們這些當父母的,要記得 character matters, it matters, tell the truth matters, be a good person matters.
培養孩子的堅韌,培養他們的自信, 而不只關心他們分數考幾分,排名是第幾。
學英語肯定能提升自信,磨練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