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是民族的,怎麼能說是一個圈呢?因為它還沒有完全普及,暫時還是個小眾服飾。更何況,漢服無圈人有圈啊,人以類聚嘛。只是很多人並不喜歡「圈」這個字,以為它是貶義的。其實,某個圈子會給人們什麼印象是人決定的,而不是名字!很多人不喜歡漢服圈,是因為一部分人把名聲搞臭了。
漢服是華美、優雅的衣裳,為何會爆發「戰役」呢?因為漢服同袍們並不是團結一體的,不同觀點的人各成一派,水火不容、互相攻擊。別的不說,就比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漢服、仙服之爭,相信不少人都大跌眼鏡了吧!
沒有實物出土,就不是漢服?
漢服?仙服?歸根結底還是形制之爭!形制特徵符合古制的便是漢服,存疑或者有些不同的就只能稱為仙服了。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素紗襌衣(曲裾)大家還記得嗎?它肯定是漢服,可是為什麼這幾年幾乎看不到有人穿曲裾呢?
因為除了這一款之外,其他的款式即使有陶俑記載也不能算是漢服,因為內部結構不清楚,多少參雜著商家的臆想,於是就被踢出去了。同樣的還有二片式齊胸襦裙、魏晉風等,爭議非常大,以至於很多人不敢穿。
改良了,就不是漢服了?
壁畫、陶俑上記載的有,但沒有出土實物證明的都不算漢服了,更何況是改良的呢?哪怕只是裙子改短一點、袖子改小一點!所以,影樓裝、漢元素、改良漢服這些形制不對的都不是漢服!
這部分人被稱為古墓派,因為他們覺得漢服已經很完美了,不需要改良。漢服從黃帝時期傳承到明朝的這幾千年來,形制基本都是穩定的,這就證明一切了。何況,如果允許改良,市面上肯定會出現各種拙劣、奇怪的「漢服」出來,這是在褻瀆我們的傳統文化!
而支持改良的人原因也很簡單,漢服不改良就難以適應現代社會。漢服雖美,但是它不方便也是事實,畢竟褒衣博帶。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那麼快,誰還有這種閒情逸緻呢?就好像和服,也是穿起來很麻煩的傳統服飾,但人家也有簡單的啊,比如浴衣。
更何況,自古以來每次朝代更替,新的王朝便會制定自己的服飾。比如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就宣布恢復漢唐衣冠以去除元朝服飾的影響,後來明朝也出現了很多有自己特色的漢服,比如明制襖裙、披風、道袍等。為什麼今天的人就不能創新只能尊古呢?難道說古人就一定比今人優秀?
老向有話說:
漢服的考據自然是重要的,它能還原漢服的本色,不至於以訛傳訛。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款式都有實物出土的,這時候就只能靠壁畫、陶俑等資料來復原了。這其中難免會有今人的想像,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了,總不能說沒有原型出土就不能嘗試了吧?
漢服的改良其實是沒什麼好說的,事物發展的規律不可阻擋,只有小部分人堅定地守古而已。大多數反對改良的人,是反對改良之後還自稱為「漢服」。老向覺得,如果核心特徵還在而人們也認可的話,稱之為漢服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復興不是復古,新的時代可以有新的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