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鄉村旅遊的迅速崛起,不少古村落經保護提升,一躍成為「網紅」!這不,欒川縣潭頭鎮的大王廟村就是其中一個!
石橋、老井,藏古韻
從市區出發,在洛龍收費站上高速,沿洛欒高速一直行駛至九龍山收費站,下站後沿東靈線到達潭頭鎮,大王廟就在潭頭鎮北邊3公裡處。
大王廟村口有一巨大的牌坊,從這裡進入村莊,過石橋,便入村了。
據村民介紹,此橋名曰:娃娃橋,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橋身石柱頭上雕有石獅、石猴、石人等,石欄板上的浮雕圖案有松鶴、麒麟、松鹿、荷花、牡丹等,古韻十足。
關於這座橋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嘉慶年間,村裡一孫姓大戶突然病故,將萬貫家財留給了妻子,妻子決心為其守寡,因沒有子女,她便拿出錢財為村裡修橋,村民們為紀念無子女的孫姓之妻,將該橋命名為娃娃橋。
除了石橋,村中古井也十分有名。
大王廟村中有四口井,當村石井、橋下石井、前村石井和文曲古井,四井位置不同,井水或為透山泉水,或為地下河水。據村中人說,如今,只有一口井還被村民使用,其他的封起來了。井邊古老的石碑雖已風化,但部分字依舊可辨。
此外,大王廟村中古樹頗多,但是要說最有名氣的,必然是村中一棵皂角樹。它樹冠龐大,枝葉茂密。輕撫皂角樹那古拙灰暗的軀幹,讓人仿佛觸摸到老人滿是皺紋的臉頰。那被風雨摧斷的虯枝和斑駁蒼老的樹皮,訴說著村中的歷史,定格了漫長的時光。
古宅、老樹,不相同
行走在村中,黃色的土坯牆奠定了村莊的主色調,具有典型北方民居的特點。
村中最有名氣的古宅要數孫家大院和李家大院,大院均為清代小四合院格局,古樸文雅。
在孫家大院門口看到,大門上鎖,經打聽才得知,鑰匙被隔壁村民保管,跟隔壁大娘說明來意後,大娘便把門鎖打開。
進入院中,古樸與滄桑撲面而來,四方形的院落看起來乾乾淨淨,斑駁牆壁和地磚縫隙滿是青苔痕跡,院中僅有一棵樹,是上百年的桂花樹,雖然是冬季,但是它的枝幹就覆蓋了大半個院子,「到了秋天,這棵桂花樹一開,半個村子都是桂花香。」大娘說。
李家大院和孫家大院稍有不同,屬於長窄形的院子,中間還有一道拱門,院子裡也有一棵古樹——古紫荊,當地人習慣叫這棵樹為痒痒樹,用手輕輕去撓它的軀幹,上邊的枝葉都會抖動起來,頗為奇妙。
民宿、街道,換新顏
說起大王廟,還有一段不得不提的歷史,這裡曾經是國立河南大學抗戰舊址。
昔年,為躲避日寇侵襲,河大師生1000餘人,在時任校長王廣慶先生的帶領下,輾轉千裡,將校本部和文、理、農三個學院遷至潭頭鎮,其中農學院設在了大王廟村。老百姓騰房讓舍,為河大師生提供食宿、教學及辦公,直到今天,村中仍保留大量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文物遺存。
如今的大王廟村,今非昔比,乾淨的街道,牆壁上掛滿了老照片,為了發展旅遊事業,還建了美食商業街和民宿。
民宿和美食街均是建在村中央,門前是潺潺小河,小橋流水,恍惚間仿佛到了江南小鎮。兩座民宿的名字還是根據河南大學校訓而起的——「明德」「新民」。
目前,美食街和民宿正在裝修,據村裡人說,過完年開春就能投入使用。
這個小小的村子,既有中原小鎮的本土特色,又有幾分江南小鎮的煙雨迷濛,再加上它獨有的歷史韻味,大王廟獨特的美,值得好好感受一番。
這個村子你去過嗎?評論區裡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