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紅毯上
有這樣一個劇組
他們自帶BGM
每個人都搖著撥浪鼓
還帶了一位小朋友
原來他們是
《撥浪鼓咚咚響》的主創團隊
他們以原汁原味的陝西原生態電影
入選「特別推薦影片」單元
為什麼是原生態?
講了什麼故事?
讓我們來聽聽青年導演白志強怎麼說
緣起:拍紀錄片引出故事長片
問:《撥浪鼓咚咚響》是您的長片導演處女作,拍這樣一部表現陝北鄉村留守少年的影片是什麼樣的緣起?
白志強:我曾經拍了一部關於留守兒童的紀錄長片,做了一些志願幫扶的工作,其中有一個孩子跑出去找他的爸爸,後來村長派人把這個孩子找回來,這個孩子的願望就是能夠坐在父親的肩膀上看煙花,他覺得那是他最幸福的時刻。我被這個故事感動了,在心裡擱了很長時間,當時想著要不要拍一部紀錄片,但是考慮到孩子的隱私,就產生了拍故事片的想法。
問:這部電影說文藝吧好像也和一般的文藝片不一樣,您怎樣定義這部電影的類型?對這部作品有怎樣的美學構想?
白志強:嚴格意義上說,這部片子用了很多類型片的手法,比如偏重於劇情、公路和輕喜劇,所以在觀賞過程中對普通觀眾而言節奏會好一些,結構是像《綠皮書》那樣的夥伴情誼型的三幕結構,所以看起來更好玩。我們儘量把想表達的內容放在背後,外在形式上則儘量希望觀眾能看得更輕鬆一些。
問:這部影片以陝西鄉土為背景,並不是當下流行的表現高大上都市生活的作品。在拍攝之初有沒有考慮過票房問題?又是什麼給您信心堅持下來?
白志強:說實話,我自己都覺得不樂觀。因為客觀上說,在商業社會,這個選題和角度基本上是逆潮流,只是我自己的原因,覺得我非得做這樣一部影片,如果我不做可能就沒機會了。當我以後做商業片之後再回來做它,技巧和方法或者心態上可能會有變化,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特別適合作為電影處女作,因為生活素材也還新鮮,所以儘管逆潮流,但我還是必須做它。
問:拍電影往裡面砸錢,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感受到這個事兒成了?
白志強: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之後展映,同時在西寧的FIRST電影節也有展映。兩地的展映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加場還場場爆滿,投資公司和發行公司也看到了市場的希望。
問:著名編劇蘆葦是這部電影的監製,是什麼樣的緣分加入到這部影片?
白志強:蘆葦老師算是我的師父,我拍記錄電影《邊走邊唱》的時候,他就是監製,後來拍《生命》的時候也是監製。他非常無私地幫助青年成長,不計任何成本、代價。前期我拉投資的時候,蘆葦老師好幾次都說:「我給投資人去說:『我在,你放心投吧。投資也不大,也賠不了錢。』」他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是精神高地,他編劇的作品在華人圈子裡那麼有影響力,居然跑出來幫年輕導演拉那麼一點投資。我拍《邊走邊唱》的時候也沒多少錢,我拿了一些錢去表示感謝,蘆葦老師抽了一百元,說:「我拿一張,我拿了錢就有義務,劇組現在就成立了,我是應聘監製。」他對影片提出了很多建議和要求。只要你在努力,對影片誠心實意,他就會幫你。
故事:影片做得真,我們用真心,表達得很真誠
問:電影中沒有明星,用劇情吸引觀眾看下去是蠻難的,您用什麼來打動觀眾呢?
白志強:我覺得就是一個字——真,影片做得真,我們用真心,表達得很真誠,並且他們感受到了。
問:電影中的陝北地方特色非常鮮明,特別是一些街道、夜市、工地等等,感覺非常真實,跟大家說說您設計了哪些具體的細節?
白志強:我是陝北清澗人,這部電影的視覺基礎是我比較熟悉的。我們在拍攝時儘量找劇情所表現的真實存在的空間。儘量不讓美術去製造這樣的空間。包括群演的處理,好多地方都隱蔽拍攝。倒不是實在請不起群演,而是擔心他們一旦知道自己在演,真實感就會降低。所以儘量在真實的場景裡讓演員在其中出現,提前設計好要拍攝的鏡頭。
再一個是,整個美學形態是新現實主義美學追求。所以在前期的設計和探討過程中,跟美術攝影一直在聊如何做到「真」。後來就設計了幾個標準,比如說這個畫面拍得太美,這樣的鏡頭堅決不要的,讓畫面看上去舒服就OK了。電影裡出現大量順光,攝影都覺得糊成一堆了,但那就是真呀。最初還設計了很多長鏡頭,長鏡頭的使用會讓觀感更加精緻,但問題是它可能使敘事的節奏更慢。所以採用了多角度剪輯的方式,攝影也是用藏,讓它看上去像是紀錄片,看不見攝影的痕跡。我們也拒絕用移動軌道、航拍,好看的鏡頭堅決不要。
問:最難的地方是什麼?
白志強:其實最難的是化妝,因為怎麼化都是假的,而你要做到「真」。比如苟仁,從頭到尾沒洗頭,早上起來頭髮呲著,就讓他呲著別動。地上菸頭什麼千萬別打掃。包括噪音,錄音是希望錄得乾乾淨淨,我覺得要錄乾淨,環境音必須要再拾一遍,一定要在後期做成有真實感的聲音。
問:這和您多年拍攝紀錄片有沒有關係?
白志強:如果真的陷入紀錄片裡,你是無法拍攝一部電影的,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維,是外界往往那麼覺得,其實不然。只不過拍紀錄片讓我有大量的視覺積累、對人生思考的積累。
拍攝:千裡挑一的孩子要會哭
問:這部劇裡沒有專業演員,全是素人,您也是第一次執導長片,這樣用演員會不會很沒有底?是什麼讓您完全信任可以用素人?
白志強:這是我的嘗試,首先對自己還是有自信,因為我對陝北的生活非常熟悉,至少我要什麼心裡是清楚的。具體到演員,我認為找到一個適合的演員是重要的,所以把難度放在了找上,只要你找對了,難度就降低。其實我當時也考慮了用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但是我們的資金非常困難,就放棄了。那我就儘量找生活中有類似經歷的素人,這樣視覺上非常直面,貼合角色,很大的好處是,這些人沒有被定義,可能更有張力、質感。
問:片中演苟叔的演員聽說之前是計程車司機,怎麼找到他來演這個角色的?
白志強:演苟仁的演員名字叫惠王軍,他是我的髮小,我們關係非常好。他本身的職業是在跑出租,和苟仁一樣東奔西跑的。決定讓他演這個角色是在我們某天的聚會上,當時好長時間沒見了。他的經歷和我們這個角色在感情上是非常接近的。最重要的是他和我之間不會感到陌生,信任他他就會放鬆。
問:劇中用毛豆這個孩子做主角,演員是如何挑選的?在拍攝時怎麼引導他?
白志強:我要找一個與原型接近的演員,所以就到農村學校大量去篩選。用片中情感爆發力最強的河邊奔跑的片段讓他試戲,我就看他會不會落淚,會不會相信我說的人物,這樣選了白澤澤。事後覺著,這個孩子選得非常好,非常有靈氣。
絲路電影節:去年創投,今年入選
問:你的第一部片子就參加了上海國際電影節、FIRST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您認為一個電影節對青年導演的幫助是什麼?
白志強:我覺得幫助還是非常大的,電影節是電影圈人集結的盛會,大家交流、碰撞,氣氛非常好。我覺得青年導演有機會還是要多參加電影節,它會讓你得到很多信息,得到更多學習的機會、表達的機會,所以電影節是非常棒的。我們《撥浪鼓咚咚響》就參加了去年在福州舉辦的絲路國際電影節創投單元。今年報名特別推薦單元,能夠入選特別推薦影片,感到非常榮幸。
問:您對本屆電影節有怎樣的期待?
白志強:首先絲路國際電影節集結很多電影人,可以和很多老師見面交流學習,第二是渴望看到絲路沿線國家的優秀電影,可以在銀幕中互動交流,對我來說是表達的機會,第三是電影節期間《撥浪鼓咚咚響》會展映,可以收穫更多觀眾反饋,對工作有幫助。
問:接下來的工作是什麼?能否透露?
白志強:我接下來在寫兩部作品,一部暫定名《熱血追蹤》,是商業劇情片,另一部講述秦嶺山裡保護熊的故事。和撥浪鼓完全不同了,希望展現不同的拍攝方法,有不同層面的表達,對主題不同的看待,展現不同的美學方式,有另外的表達深度和角度,所以商業類型片也會有很多嘗試。
來源:西部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