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將香港從6月份至今發生的暴力違法事件做了一個視頻匯總,該視頻長達近十分鐘,記錄了香港暴民的惡行,引發網友熱議,看完視頻的人無不感到氣憤和震驚。
此外,由於香港暴徒的肆意持續性破壞行為,導致香港多所大小學紛紛暫時停課、英國劍橋大學取消香港區面試。
部分暴徒近期佔領香港理工大學,使得香港理工大學校園內一片狼藉,垃圾遍地,還可以看到汽油彈、弓箭等攻擊性武器,網友紛紛稱,很難想像這是一所大學校園……
導致香港的這些年輕人做出如此行為的原因有很多,但作為新聞媒體,理應承擔起社會責任,並有義務對新聞如實報導並向大眾傳遞事實和真相,那麼香港的部分媒體究竟又在其中做了些什麼呢?
1、香港發生過多次嚴重暴力事件,在這些事件中,示威者會主動向警察發動衝擊,警察採取自衛措施,在發出警告無效後,警察再用橡膠子彈、催淚彈進行回擊。
而反對派港媒對此類事件的操作方法基本一致:絕口不提示威者先行攻擊,也不播放暴徒施暴畫面,只展示警察朝著「無辜市民」揮舞警棍、發射子彈的兇狠畫面。有的還配上暴徒被打後血淋淋的畫面,惹人憤怒;還有年輕女孩哭泣的畫面,惹人心憐。
就這樣,一個個完美的「警察鎮壓示威者」的作品就完成了。有些媒體還用聽說、猜測的語氣,採訪反華人士的言論等手段,不斷把中央往事件上扯,說是中央授意港府修法,是中央指示港府對示威者進行「鎮壓」。
2、居住在元朗區的香港議員何君堯因被拍到與元朗「白衣人」握手,其祖墳就被暴徒破壞,如此突破人倫、喪盡天良的行為,此報一副幸災樂禍、為其叫好的樣子。看看其報導標題:《何君堯雙親墓碑被毀,墳位隱世還霸佔官地?》《二奶仔何君堯母親屍骨未寒,祖墳被鏟,如何福蔭子孫》《何君堯祖墳逾半面積涉非法霸佔官地,凌晨fb污衊朱凱迪支持者毀墳》
3、香港反內地媒體稱在香港元朗地鐵站的暴力襲擊事件發生之前,有中聯辦的官員曾在當地村莊要求村民趕走「示威者」,並用這張圖證明。然而事實是這位官員在元朗的這番講話中,先是談到了香港一些人其實是對內地司法制度不了解,存在誤解,但他相信公道自然自在人心,並強調了堅持《基本法》和一國兩制以及港人治港的重要性,沒有任何煽動暴力的內容,也沒有任何要「趕走示威者」的內容,香港反華媒體惡意的斷章取義和裁剪,絲毫不顧新聞報的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4、導致香港街頭暴力升級的香港科大一學生周梓樂墜樓死亡案也讓媒體抓住機會,肆意報導各種缺乏根據的謠言,其中就包括宣稱周梓樂是被警察追趕和推下樓的,還有傳言宣稱警察故意阻攔救護車進場,延誤了搶救周梓樂的時機。儘管這些說法缺乏根據,警方也澄清了這些說法,數百名「示威者」仍然以他離世的事情為「契機」,與警方發生了衝突。
這座城市已經被大量的網絡謠言、假新聞、政治宣傳所淹沒,假新聞加劇民意的兩極化,使得香港暴民與警察的衝突不斷升級。
那麼假新聞會產生什麼危害?作為媒體又應該怎麼進行事實核查呢?
1、政府公信力受損
社會大眾整體的認知能力在上升,一個失實的報導,極有可能讓長期建立的社會公信力付諸東流,使得民眾對政府的執行力與政策的制定產生質疑。即使澄清了該事件,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卻是無法挽回的。
此外,主流新聞媒體的失實報導,也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尤其是黨政機構釋放的「試探氣球」,很可能被媒體從業者誤認為是新聞,導致新聞的失實。
2、媒體公信力受損
基於媒體的權威性,大多數人對其持信任的態度。然而,部分不良企業與媒體合作,利用公眾對媒體的信任發布虛假信息,不僅欺騙受眾,更催化信任危機。新聞媒體社會公信力的喪失,使得真實新聞媒體的群眾基礎開始瓦解,社會信仰隨之變化,這對社會未來的發展無疑帶來了錯誤的引導。
3、人身財產受損
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虛假新聞的負面效應不斷放大,虛假新聞不僅會助長歪風邪氣,還會侵害當事人的權益,對其身心以及社會地位造成惡劣影響,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更對當事人的個人形象和社會地位造成不可逆的消極影響。
相較於為職業新聞實踐帶來的衝擊,爭議性的「真相漩渦」造成了更為消極的社會心理效應。研究者們相信,社交媒體的確培育了公眾相信假新聞的傾向性,並且,單純通過對爭議性消息予以標籤說明的方式向人們告知與提醒,並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假新聞常常染上濃重的政治色彩。媒體作為一種軟實力資產,使得假新聞即使在諸多國際政治領域宣傳中也成為常態手段,以此建構特定意識形態的戰略性敘事。假新聞已成為一種有力的政治宣傳武器,帶來國際社會秩序的動蕩與分歧,這也是假新聞治理問題新的困局所在。
1、新聞核實
新聞核實指檢驗和查證新聞事實是否屬實,這是記者在新聞採訪報導中必須進行的步驟。雖然媒體融合的進程需要記者必須掌握更多的技術,如拍照、攝影,但並不意味著放棄新聞最核心的要求: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工作的第一職責是報導要符合事實,核實是最基本的報導手段。
2、新聞核查
新聞核查是指媒體對已經報導的事實進行審查核對,即記者應該在報導之前對所採訪寫作的新聞進行了核實,之後才能進行發布,發布後,本媒體或其他媒體對已經形成報導的事實進行審查。
簡而言之,新聞核查就是對已核實的新聞進行審查。如果說新聞核實是新聞報導不可缺少的環節,強調的是新聞採編人員的自律,那麼新聞核查就是新聞機構對新聞採編者的他律,是對有可能失實的新聞的再度審核,是一種對可能失實的新聞的再次糾錯機制。
從歷史上看,早在上世紀 20 年代,《時代周刊》和《紐約客》為了提升新聞的真實性和媒體的公信力,率先建立了事實核查制度,並設立了「事實核查編輯」的崗位。其後,這項制度逐漸被全美各大報刊廣泛採用,事實核查成為新聞生產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一個負責任的媒體發布的應當是經過核實與驗證後的新聞事實,但近年來在移動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全面普及之後,由於發布權限下移、傳播渠道多元,使得虛假新聞又有泛濫之勢。這一現象不僅在我國出現,而且在歐美各國也大行其道。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一種專門揭發虛假新聞的事實核查類新聞(fact- checking journalism)應運而生,成為一個獨立的新聞品類,甚至出現了以「政治事實」(Politi-Fact)、「搜視」(storyful)為代表的專門登載事實核查類新聞的一批網站。
值得注意的是,事實核查類新聞的參與者已經越來越不限於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可以利用移動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眾包」機制對事件報導的真相核實,讓作為現場的親歷者和第一信源的社交媒體用戶成為新聞核查的參與者。
事實核查給予了新聞報導釐清真相、修正錯誤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新聞真實性。社交網絡中假新聞形態與傳播方式的變化,也推動新聞事實核查發展出新的維度。尤其智媒時代以計算新聞為導向的轉型,呼喚了更多「外圍者」參與到媒介產制空間,令新聞業不斷整合市民社會力量,透過多元協作網絡從而強化新聞客觀性。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繼續審視假新聞防治的既有發展狀況。
1、事先預防機制
為針對虛假新聞進行預先防治,以 Facebook、Twitter、Youtube 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以及國內主流網際網路企業近年來普遍加大內容管控的力度,基於對用戶原創內容進行預先審查,從而刪除可能存在爭議性的文本。
在計算傳播方法不斷深入線上治理的背景之下,大量工具手段的湧現,也為在新聞作品發布前對信息真實性進行評估提供了渠道。譬如,依據既經證實的知識資源系統或建立大數據信息庫,透過資料庫匹配可能性謠言的表述,並且對照可靠來源進行核查。
2、過程中查驗
在虛假消息流通過程中發現攔截或阻斷其傳播鏈,降低其傳播範圍和影響。過程查驗的重點在於糾正受眾對於虛假消息的接收與認知,有效減緩、遏制假新聞在網絡空間的病毒式擴散。社交網絡雖擴大了假新聞傳播規模,但一部分實驗數據指出,當人們受到一般性警告,他們會降低對於誤導性信息的信任。
3、後續事實溝通與輿情管控
由於事實核查常帶有滯後特徵,圍繞假新聞問題,人們通常更為關注的是其所聯動的一系列輿情效應。而由失序輿情引發的公共信任危機,則可能衍生新的虛假、誤導性信息。這意味著事實核查需要立足實際情境的演變,不斷調整其方法與針對性,建立據以消除公眾疑慮的動態循環系統。
尤其在後真相時代,新聞事件與意見氣候的快速變化,使得對於事實本身的確定可能是一項需要經過反覆溝通對話才得以明晰的過程。除專業新聞從業者、網際網路企業和公共權力部門之外,獨立網站和各類知識型社區也參與到有關線上消息與言論的事實調查行動中來,推動假新聞治理網絡的公共化。
因此,無論是為應對虛假新聞延宕的政治經濟影響,或是更多互動性方向的產生,事實核查在力求為公眾提供準確公正的信息和保障知情權的同時,其本身也成為社會公共對話和危機溝通的一部分,令研究者探討假新聞治理有了更多彈性視野。
參考文獻:
1、《在香港,這些媒體如此煽動暴力》俠客島
2、《抓現行 路透社的香港大新聞就是這麼造謠出來的》環球時報
3、《終於有美國媒體承認:香港已被謠言和假新聞「淹沒」》環球時報
4、許穎.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核實與核查.[J].新聞與寫作.2017
5、王昀、楊寒情.社交媒體語境中虛假新聞的治理探索.[J].青年記者.2019
6、黨同桐.新時代虛假新聞的影響及防範策略研究.[J].視聽.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