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3日,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
自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至今,每年世界各地都會舉行紀念活動,特別是逢五逢十的年份更為隆重。今年恰逢75周年,自然是大日子。明天,中國領導人也將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
在百年變局疊加新冠疫情的艱難時世中,站在75周年的歷史關口,憶昔撫今,可以獲得哪些啟示與教訓?
「9·3」勝利日由來
一提到抗戰勝利日,人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想到1945年8月15日,那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然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卻被定於9月3日。為何勝利日被「耽擱」了半個多月?
儘管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但是這一天一般被視為日本戰敗日。而對於戰勝方來說,宣告戰爭勝利要以戰敗方籤署投降書,也就是完成投降法律手續為標誌。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軍「密蘇裡」號戰艦上,日本正式籤署投降書,至此意味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另一方面,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因此日本籤降書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畫上休止符的標誌。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西方國家通用的「二戰對日作戰勝利紀念日」(VJ Day)是9月2日。因為在西方版的「歷史教科書」中,籤字儀式標誌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失敗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一度把8月15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直至1951年改為9月3日並延續至今。周恩來總理在1951年籤署的通告中指出,「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籤字於投降條約以後。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9月3日。」
今年,俄羅斯也把二戰結束日期從原來的9月2日改為9月3日。此舉被視為俄羅斯希望加強與中國的關係。明天,兩國邊境城市還將聯合舉行對日作戰勝利日的紀念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歐洲也有兩個勝利日,一個是美英法等西方國家認定的5月8日,一個是蘇聯此前確定的5月9日。
一日之差,折射的是西方與蘇聯的微妙博弈。
美英法在1945年5月7日安排德國法西斯籤訂投降書,而當時蘇聯軍隊仍在與負隅頑抗的東線德軍作戰。之後,西方不顧蘇聯反對,堅持在5月8日發表德國投降的公告。但史達林認為,投降書應在反法西斯所有各國的最高統帥部面前籤署,而不能只在同盟軍最高統帥部面前籤署。於是在5月8日夜間至5月9日凌晨,在蘇聯與美英法代表均在場的情況下,蘇聯又舉行了一場投降儀式,讓德國又籤了一份投降書。於是蘇聯宣布5月9日為歐洲勝利日,又稱「衛國戰爭勝利日」。
BBC稱,目前普遍認可的解釋是,第二份投降書是在5月9日零時生效,而不同國家處於不同時區,所以造成紀念日日期的差異。
關於歐洲勝利日(VE Day)的紛爭在2004年的聯合國大會上得到技術性「和解」。大會通過一個決議,宣布5月8日和9日為「紀念與和解日」。
守護和平捍衛多邊
戰後的世界一如「過山車」,一路跌宕起伏,國與國的關係分分合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從最初擺脫戰亂的歡欣鼓舞到後來墮入冷戰的緊張沮喪;從蘇聯解體、冷戰落幕後短暫出現美國一家獨大的「單極」世界,到之後俄中等新興國家崛起,世界又被推向大國競爭時代。
在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中,每年的二戰紀念活動雷打不動。今年遭遇疫情危機,依然如此。雖然規模縮小,但是以史為鑑、溫故知新的心意仍在。
首先,珍惜、守護和平。
這是紀念人類歷史上每一場戰爭的永恆主題,更不要說紀念那場奪去數千萬條生命的二戰浩劫。
目前雖然沒有大規模戰爭,但是局部衝突卻此起彼伏。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看來,現在的世界本質上是混亂的,並不穩定。
分析人士表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要義就是向全世界發出呼喊,和平來之不易,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守護。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指出,二戰勝利的和平果實是以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換來的。二戰結束後,國際社會凝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共識就是確保世界和平,避免戰爭悲劇重演。「無論是創立聯合國還是建立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體系,國際社會的種種努力都是在維護這個共識。但是,今天有些國家自恃強大,挑起爭端,搞強權、霸權,這與二戰後的國際共識是不相符的。」
其二,維護多邊主義。
「二戰之所以能取得勝利、戰勝法西斯,靠的是國際社會的團結一致、精誠合作。戰後成立聯合國也是多邊主義的象徵,由此建立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國際體系。」阮宗澤說。
分析人士指出,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多邊主義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不僅為世界和平發展加固屏障,也是當前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最佳武器。
「現在,各國都面臨越來越多的跨界型和全球性問題,比如新冠疫情這樣的公共衛生危機,這更需要通過多邊主義來應對和管控。」阮宗澤說。
遺憾的是,在人類需要攜手合作共克時艱時,有的國家卻在開歷史倒車。《華盛頓郵報》此前刊文批評美國川普政府拒絕吸取二戰教訓。
文章指出,二戰結束後,美國曾抵禦住「孤立主義的蠱惑」,積極投身戰後秩序的建立,幫助成立了一系列國際機構——聯合國、北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前身),以及為世界重建慷慨解囊。
然而川普卻反其道而行之——重拾上世紀30年代孤立主義者的「美國優先」,與中國開啟「新冷戰」、加劇與伊朗的敵意、蔑視盟友、詆毀北約和世貿組織,退出多個國際組織,「毫無顧忌地破壞1945年後的世界秩序」。
阮宗澤指出,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是理念和道路之爭,鬥爭非常複雜且具有長期性。美國的綜合實力依然較強,在國際上也有相當影響力,足以拉攏和影響一些國家。因此,國際社會應該更加團結,在維護多邊主義方面加強凝聚力。
紀念具有現實意義
其三,尊重歷史事實。
二戰結束75年來,圍繞這場戰爭的敘事之爭從未停止,將二戰歷史「政治化」的風氣近年來也愈演愈烈。
今年,在紀念歐洲勝利日前夕,美國軍方聲稱,「二戰始於德國和蘇聯入侵波蘭之時」。言下之意,與納粹德國一樣,蘇聯也要對二戰爆發負有罪責。
到「5·8勝利日」當天,白宮直接宣稱是美英戰勝了納粹德國,完全無視蘇聯在二戰中的貢獻。
被幾番「欺侮」後,俄羅斯總統普京怒而發文,揭穿西方通過篡改歷史來實現政治企圖的用意。
在以歐洲戰場為中心的傳統二戰史觀中,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長期以來也被西方漠視乃至遺忘。
阮宗澤指出,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不容否定。
「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戰場,從日本1931年發動『9·18』事變就已拉開戰端,遠遠早於歐洲戰場。而且中國堅持抗戰時間最久,歷時14年。此外,中國不僅在東方戰場牽制了日軍兵力,隨著戰事擴大,中國還派出遠徵軍馳援海外。」阮宗澤說,中國今天在國際上的地位,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地位不是別人恩賜的,是付出巨大犧牲爭取來的。
阮宗澤還補充道,在守護二戰勝利果實、維護戰後多邊體系方面,中國至今仍在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一方面,中國始終捍衛聯合國的權威,倡導多邊主義。另一方面,中國又根據形勢發展提出一些新倡議,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係。這些思想與聯合國憲章的精神相一致,同時也是在新形勢下豐富和發展多邊主義,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分析人士還指出,在目前複雜的內外環境下,紀念抗戰歷史對中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表示,抗戰對中國來說具有多重意義:一是促使民眾建立現代國家意識;二是蘊含歷史教訓,即奮起抗爭才有活路。如今,中國面臨較多挑戰,外部形勢複雜,內部受疫情影響經濟遇到困難,為此更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此時回顧和弘揚抗戰精神非常有必要,對內可加強國家意識,堅定信心,築牢底線思維;對外則能釋放信號,任憑外界亂雲飛渡,中國仍能從容處之。同時還能展現中國的鬥爭意識,即中國追求和平但不容許核心利益受到侵犯。」
75年前的浩劫也警示人們,窮兵黷武和強權獨霸只能帶領人類走向黑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終勝利,依靠的是國際社會摒棄意識形態分歧,相互尊重,同仇敵愾。75年後的今天,這些警示,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題圖來源:新華社
題圖說明:在英國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拍攝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上的展品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