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年)時,有位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所立三觀,認為與天竺的《楞嚴經》意旨極相符合,於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遙拜,祈求此經能早日傳來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此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
原來這部《楞嚴經》當時在天竺是屬於國寶,是龍樹菩薩到龍宮去取出來的一部經典,所以視作稀世奇珍,禁傳國外。本經的譯者般剌密諦法師後來曾想把它流傳到外國去,尤其是具有高深文化的中國,但初次被邊關官員查獲,帶不出來;隨後他想出另一個辦法,就是用最柔細的白氈,把經寫好,用蠟封妥,割臂潛藏皮下,及創口平復,再攜出國,等到到達中國廣東省,才和被貶的丞相房融相遇,接下來就被房相請到寺中,翻譯這部經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這部經書流入過程不困難,可是本經有六種譯本,其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心經》的傳入據說就是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師,在閱讀經書時,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癩,人不敢近,唯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癒,為感謝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唯有一部經書,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一共260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現在教界流傳最廣的,便是玄奘法師的譯本。
那位老和尚又是什麼人呢?有人說他是觀音菩薩,也有人說是鳥窠和尚。為什麼叫鳥窠呢?他在樹上搭個小篷,像鳥窩一樣,住在樹上,生活多簡單!那時白居易是杭州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市長),遇到鳥窠和尚,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教?鳥窠和尚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聽了哈哈大笑,這些話三歲小孩都會說。鳥窠和尚回答:「三歲小孩雖能說,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聽了之後,想想很有道理。
現在都在說我們處於的時代就是末法年代,人們開始不懂真正的佛法,不相信佛法,信仰的人越來越少。但是我們也要相信,只要堅持,「信、解、行、證」,即使無佛出世,我們也能心中有佛。
佛法精深,需要常年累積不斷開悟,才能有所得,如果您對《金剛經》、《楞嚴經》、《心經》感興趣,可以試試閱讀這套《圖說金剛經》、《圖說楞嚴經》、《圖說心經》,先從字面學習,再結合自己自身體會,願你有所提升,活得更加通透、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