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遺忘的電影,一段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評《庫爾斯克》

2021-01-09 碟碟不休的Kevin

如果說「鐵達尼號」沉船事件是民用航運歷史上最慘重的事故,那麼二十年前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故可以算是世界軍事歷史上的「鐵達尼號」事件了。

「鐵達尼號」沉船事件被一次又一次地搬上銀幕,最著名的版本莫過於上映於1997年的經典電影《鐵達尼號》。而同樣震驚世界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故卻出於種種原因,很少有相關的影視作品來重現這段不該被人遺忘的歷史。2018年一部由法國和比利時合拍的電影《庫爾斯克》上映,使得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得以重見天日。

潛艇作為一種進攻型武器早在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就已經投入實戰,特別是由納粹德國潛艇艦隊總司令鄧尼茲所開創的「狼群戰術」給盟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二戰之後東西方陷入冷戰狀態,隨著核潛艇的出現使得潛艇由一種戰術級別的武器上升為一種具有戰略意義的國之重器。

在戰後的美蘇對抗之中,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集團在軍事實力上全面佔據上風,而對於蘇聯來說核武器是唯一能與對手抗衡的終極武器。核武器投送能力自然成為上世紀蘇聯軍事工業發展的重點,戰略核潛艇所具有的天然的隱蔽性和強大的攻擊性使得它成為了重要的核威懾力量,而庫爾斯克號戰略核潛艇則是蘇聯及後來的繼承者俄羅斯軍事工業的巔峰之作。

庫爾斯克號究竟是怎樣的一艘潛艇?

2018年的這部電影《庫爾斯克》儘管請來了英國著名演員科林·費爾斯助陣,並且由法國傳奇導演呂克·貝松擔任製片人,但是電影上映之後反響平平。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本片並沒有得到俄羅斯軍方的支持,沒有得到拍攝俄羅斯海軍核潛艇以及相關設施的機會。因此電影中並沒有展現太多關於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戰鬥場面和武器裝備,使得這部潛艇電影在真實程度上大打折扣,讓人感到失望。

庫爾斯克號在俄羅斯海軍裝備序列中的型號屬於949型巡航飛彈核潛艇,而北約將其命名為「奧斯卡II型」。該型號潛艇的設計起始於上世紀60年代,目的是為了對抗日益強大的美國核動力航母艦隊。首艘949型潛艇於1980年下水,此後的949A型潛艇一共生產了12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後來不幸沉沒的庫爾斯克號。這艘潛艇的潛航排水量接近2萬噸並且可以攜帶24枚俄制「花崗巖」型核飛彈,並且能夠同時攻擊多個海上目標,被譽為「航母殺手」。庫爾斯克號在建成之後便加入了俄羅斯北方艦隊,在90年代成功地執行了一系列軍事任務,使得這艘潛艇成為當時俄羅斯海軍最為強大的武器裝備之一。

庫爾斯克號潛艇擁有兩個救生區,這個細節在電影中得以展現,在潛艇爆炸事故中倖存的士兵最後集中在救生區內等待救援。可惜的是最後這些倖存者最終沒能成功獲救,也反映出這個型號的潛艇在安全性和自救能力上的缺陷。

庫爾斯克號事故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2000年8月,俄羅斯海軍在靠近挪威的巴倫支海開展了自前蘇聯解體後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演習,北方艦隊出動了包括旗艦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在內的數十艘艦艇,而隸屬於北方艦隊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也奉命加入這場演習。雖然對於當年鼎盛時期的蘇聯海軍來說這樣規模的演習不值一談,但是經歷了十年「休克療法」的俄羅斯卻已經是不復當年之勇了,電影也通過艦隊司令的嘆息讓人感受到俄羅斯軍人對於昔日榮光的懷念。

可是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這次大型的軍事演習最後演變成為一次大型的救援行動,救援的對象正是北方艦隊的頭號殺器,庫爾斯克號。對於這艘核潛艇的沉沒原因外界一度眾說紛紜,從北約潛艇攻擊到誤觸水雷,這些說法最後都不攻自破,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俄羅斯海軍歷史上最大的一起事故?

十年「休克療法」導致了俄羅斯海軍軍備荒廢,多數艦艇停泊在基地之內而無法得到正常的保養和訓練。對於海軍這樣極度依賴裝備的軍兵種來說,資金匱乏所產生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直接導致了後來發生在庫爾斯克號上的悲劇。此次演習為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安排的訓練科目是發射數枚訓練用的魚雷,這些作為訓練彈的魚雷在裝入潛艇之前已經被拆除了彈頭。然而由於當時俄羅斯軍工產業低劣的質量保障,裝載在庫爾斯克號上的魚雷彈體焊接質量不過關而導致燃料洩漏,並且在插入魚雷管的過程中發生了低烈度的爆炸。

按照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設計要求,潛艇上的魚雷管可以承受這樣級別的低烈度爆炸,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對艇身造成損傷。可是陰差陽錯的是,當時艇員正在對線路老化的魚雷管進行維修,使得魚雷管艙門並沒鎖死。於是一次低烈度的爆炸導致魚雷艙失火,從而引發了其他魚雷的連環爆炸。

2018年的電影《庫爾斯克》並沒有詳細描寫潛艇失事的經過,只是輕描淡寫地將事故歸罪於魚雷彈體過熱而發生的爆炸。

2000年8月12日上午11點28分,北歐各國地震監測機構測量到一起芮氏2.2級的地殼震動,這次震動就是來自於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上的爆炸。一度被認為「永不沉沒」的庫爾斯克號在爆炸中沉入海底,隨之葬身海底的還有118名俄羅斯海軍潛艇部隊官兵。

庫爾斯克號事故救援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相比於那部揭露前蘇聯核電站事故內幕的熱門美劇《車諾比》來說,電影《庫爾斯克》對於這次失敗的救援行動情節設計顯得有點小兒科了。俄羅斯海軍在事故發生之後第二天便鎖定了庫爾斯克號沉沒的地點,然而在隨後興師動眾的救援行動中竟然沒有一名艇員獲救,那麼在事故救援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救援裝備對於俄羅斯海軍救援行動功虧一簣的原因,電影中給出了一個讓人感到啼笑皆非的解釋。軍方為了維持生計而不得不出售了僅有的幾艘深海救援潛艇,而唯一剩下的那艘潛艇連備用電池都沒有配備。每次下潛返航之後,救援潛艇必須花上十幾個小時來充電,因此即使俄羅斯海軍成功地找到了庫爾斯克號失事地點,救援潛艇由於電池電力的限制而根本無法展開有效的救援。

國際合作電影中最大牌的演員科林·費爾斯出人意料地扮演了一個參與救援的英國海軍軍官,這位代表北約軍事力量的角色加入讓觀眾強烈地感受到俄羅斯軍方在救援中的表現不力。很重要的原因是源於俄羅斯海軍認為庫爾斯克號上的艇員在爆炸發生的第一時間就已經全部陣亡,然而事實上仍有23名潛艇官兵倖存並且躲藏在救生區中等待救援。直到事發5天之後,俄羅斯軍方才允許攜帶深海潛水裝置的挪威和英國救援人員進入事發海域,然而一切為時已晚。

掩蓋真相電影中最為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來自於結尾的葬禮,當一名代表俄羅斯軍方的高級將領向參加葬禮的艇員遺孤伸手致意之時,等來的卻是孩子們拒絕握手。在事故發生後的一次又一次新聞發布會之上,軍方一再慷慨激昂地強調救援行動的卓有成效,然而家屬們最後等來的卻是無人生還的噩耗。於是家屬們在葬禮上通過這個特別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憤怒,讓人看了感到無比的悲哀。

結語

90年代初的俄羅斯正經歷著蘇聯解體之後帶來的社會矛盾和經濟衰退,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軍方將二戰中一次偉大戰役的發生地來命名這艘核潛艇,可以看出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下水和入役對於當時疲弱的俄羅斯有著重大的意義。進入新世紀之後,百廢待興的俄羅斯重整旗鼓,開始了自己的復興之路。雖然距離前蘇聯這個超級大國解體不過短短十年,但是整個90年代的痛苦經歷給俄羅斯國防軍事工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庫爾斯克號事故便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隨著庫爾斯克號沉沒的不僅是一艘核潛艇,還有一個大國曾經輝煌的歷史。

幾乎在同一歷史時期,中國國防軍事工業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於俄羅斯的路線圖。同樣在90年代末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國際事件,包括銀河號事件和使館被炸事件。中國軍方意識到自己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並且在接下來的二十一世紀開始了奮起直追。二十年之後,一個擁有兩個航母戰鬥群和獨立GPS定位系統的大國崛起,而中國所擁有的完整工業體系和自主研發能力更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回首中國軍事工業的崛起,可以發現同樣與一艘俄羅斯海軍的艦艇有著緊密關係,中國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的前身正是前蘇聯海軍的瓦良格號航母。

電影《庫爾斯克》並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電影,然而電影所反映出來的一個國家軍事工業的衰敗讓人看了觸目驚心,提醒我們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一個和平的國家從來都是打出來的,絕對不可能受人恩賜。

附:

電影《狼之歌》,生性浪漫的法國同時還是一個武裝到牙齒的核大國

《冰海陷落》,正兒八經的胡說八道

相關焦點

  • 一部被遺忘的電影,一段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評《庫爾斯克》
    如果說「鐵達尼號」沉船事件是民用航運歷史上最慘重的事故,那麼二十年前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故可以算是世界軍事歷史上的「鐵達尼號」事件了。「鐵達尼號」沉船事件被一次又一次地搬上銀幕,最著名的版本莫過於上映於1997年的經典電影《鐵達尼號》。
  • 《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從韓國人的視角,回顧一段戰爭歷史
    我們在這裡並不討論戰爭雙方的對與錯,而是從影評的角度,來看待這部戰爭歷史題材影片。很久以來,描寫韓戰的電影,大多被賦予了極強的東方意識形態,與英雄主義色彩,影片大多產自我國與朝鮮,而這部產自「敵人」韓國的電影,將會為我們展現一段怎樣的歷史呢?一、 影片通過塑造次要人物,重新設定歷史價值觀。
  • 《珍珠紐扣》 拒絕遺忘的歷史
    《珍珠紐扣》,智利導演派屈克·古茲曼的一部作品。八十多分鐘的電影,一口氣看完。也沒有,我們不需要這些。吉米·巴頓,一個土著民,把自己賣了,換了一隻紐扣,登上了去英國的船。受了教化之後成為一名英國人,當他再度踏上智利這片土地時,他已無法找到過去和自己。
  • 《我想結束這一切》遺忘與被遺忘
    電影開始後不久在牆上掛的畫是《霧海上的旅人》2. 女主在男主家看到小時候的照片,覺得分不清是男主還是自己,因為照片上的人真的變了3.我想這應該是男主在潛意識裡對另一半的依賴與控制欲,大概是因為孤獨而渴望被愛、被關注,所以塑造了一個百依百順的女主。好不容易出了父母家,女主的表現開始反轉,敢於表達相反的意見,表現出不那麼溫柔體貼、甚至是歇斯底裡的一面。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有意思的一幕:男女主突然發現了擦地老爺爺的存在——就像人類發現了上帝的窺視。
  • 被遺忘的時光,一曲終了,共鳴的全是回憶
    《被遺忘的時光》並不是蔡琴的代表作,當年是一個大學生寫了這首歌曲,因為是不知名的人寫的,儘管在蔡琴的強烈推薦下收進了專輯,但是唱片公司並不重視,不推薦也不打榜。後來它被電影《無間道》用了,才更廣泛被大家認識。蔡琴,她的歌曲就像一杯歲月的美酒,越是久遠,越是香醇。
  • 陳冠希,一個不該被遺忘的電影人
    黃霑曾經評價張國榮「翩翩俗世佳公子」,陳冠希於我看來,更像一個浪子,公子與浪子,看似天差地別,奇怪的是我總有一種意識,他太像張國榮了,很帥、很容易入戲,魅力四射,他的後期電影作品中已經看不出表演的痕跡,雖然略顯稚嫩,可給人的感覺那已經不是在演戲,而是在詮釋他自己,有點像《霸王別姬》中張國榮的程蝶衣,在《狗與狗》中他的演繹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 被遺忘的時光
    至2015年,共發行唱片50餘張,同時亦涉及廣播、寫作、電影、服裝設計、主持等領域 。《被遺忘的時光》本是一首不被注意的歌,因為導演的鐘愛,讓它從遺忘中甦醒。轉眼,這首歌從發表至今已有35年,時光荏苒,但《被遺忘的時光》卻從此深留在每個人的腦海裡。
  • 豆瓣9.4,一部不該被遺忘的冷門紀錄片
    把他們的情感起伏、喜怒哀樂記錄了下來——被遺忘的時光這是一部以關懷失智老人為主題的偏冷門紀錄片,豆瓣上卻給出了不可思議的9.4高分。當年在沒有任何宣傳預算的情況下,它的票房進入了臺灣電影年度前十,絕對的黑馬。儘管紀錄片裡是別人的故事,但離我們並不遠,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毫不誇大,他們的現在,或許就是我們的將來。
  • 「二二八」——不能遺忘的歷史真相
    今天是臺灣「二二八「紀念日,馬英九上午出席「『二二八』事件69周年紀念儀式」時表示: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面對受難家屬應該設身處地
  • 說實話,我們不應該遺忘雅木茶
    今天的題目:說實話,我們不應該遺忘雅木茶。 《七龍珠》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動作類動漫,深受光大男性朋友的喜愛,裡面的角色塑造非常有肌肉感和爆發力,特別是在打鬥的時候常常令人熱血沸騰。
  • 《八佰》——被遺忘的歷史記憶
    早在去年,《八佰》就已經未映先火,當然也引來了不少爭議,最大的爭議是指責導演管虎拜訪孫元良後人,以及電影歪曲歷史,不尊重人民等等。我不想成為一個純粹的民族主義者,所以我儘量避免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批評,我只想從社會歷史的角度談談這部《八佰》。
  • 陳啟文 | 一部抵抗遺忘的留言簿
    那時臨湘財政也很緊張,每一次也批不了幾個錢,但或多或少,對文聯的日常開支和活動經費也是一種彌補。而對每一分錢,我和老葉只能掰著子兒用,在捉襟見肘的窘況下,每年都要舉辦一些徵文、採風和培訓活動,每年年會還能發一點紀念品,這也讓會員們感覺還挺有面子。若以正視歷史的立場,還有一些不可迴避的人物。
  • 中國青年報:被遺忘的中國民族志電影人
    視覺人類學觀察按: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展將終身成就獎頒發給84歲民族志電影導演楊光海先生。楊老在頒獎現場提到200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被遺忘的中國民族志電影人》,哀嘆他被堙沒的學術創作生涯。當代影視人類學界終於有能力為他帶上桂冠。他絕不會被歷史遺忘。
  • 這嬰孩是誰:電影《被遺忘的天使》
    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上,有一部野心勃勃的科幻片《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色調灰暗,描寫2027年,人類喪失了繁衍能力
  • 經典不應該被遺忘,我們都欠許冠文一張電影票
    星仔無釐頭的風格總是能讓人大笑一場,而許冠文的喜劇風格大多演繹的都是些社會小人物,相對來說更接地氣一些,增加了許多人情事故來裡邊,他讓我們看到的是當時社會處於的一個狀態,正如」雞同鴨講「這部電影,可以說這是一部喜劇勵志的電影內容,講述的是香港一家傳統老店和一家西方快餐炸雞店互相競爭的故事,面對西方這種新式的經營方式,最後導致老店生意日益下降,而許冠文飾演的老闆使用渾身解數不斷創新和改變
  • 遺忘的,難以遺忘的——陸壘的記憶政治
    我們同樣看到,在其2015年的展覽「回聲」中,《佯裝自大狂》裡的豬鼠熊驢等等那些「不受歡迎的形象」,這不由地讓人聯想到《時局圖》中環繞在中華大地邊緣的動物隱喻;只不過,此時這些「惡」的動物不再代表著列強的覬覦,而代表著那些被驅逐出集體崇高形象之外的落魄流民。「不詳的夜晚會來到這樣一個人面前,當他很疲倦的時候,卻發現本來應該為他提供歇腳處的大門緊鎖著」。
  • 戰長沙,一部不應該被人遺忘的好劇,每一個人物都讓人肅然起敬
    《戰長沙》是一部抗日劇,但是與其說是抗日劇,不如說是歷史劇,沒有高歌主旋律,沒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外掛金手指,有的只是正常百姓的心酸和憤恨,從家出發,以國為懷!本劇給小編最大的感觸就是,它沒有刻意去迎合執政黨,在現現在全部把共產黨神化的影視圈裡,《戰長沙》是為數不多的不去刻意渲染,還原歷史原貌,全局沒有提共產黨3個字的抗日劇。該劇前半部分是走偶像劇風格,讓人懷疑又是一部披著抗日愛國外衣的偶像愛情劇,但是到了後半部分,畫風直轉歷史正劇。鏡頭很美,人物和劇情都是慢慢道來,不戲說,不誇張,就像走進了那段烽火一樣。
  • 被「遺忘」的人們——上海電影大師展之旅
    最近兩周去看了兩個電影大師展,西班牙導演布努埃爾的《被遺忘的人們》和義大利導演費裡尼的《卡比利亞之夜》——一部講述街道上的貧民窟少年們的卑劣
  • 奧斯維辛集中營:被遺忘與被改寫的歷史
    奧斯維辛集中營:被遺忘與被改寫的歷史文|孟鍾捷(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原載 澎湃|私家歷史「勞動帶來自由」("Arbeit macht frei")是源於德國的一句口號,二十世紀時被納粹用來放在集中營的門口因而別具意義
  • 和平來之不易,歷史不可遺忘!
    1937.12.13——1938.1這串數字是一段黑暗殘酷的歷史300000這串數字曾經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83年前的那場血雨腥風是中華民族永遠無法磨滅的傷痕還有多少親歷者能夠證實那段悲慘歷史還有多少人銘記那場黑暗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