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鄭爽出瓜的時候,北京衛視也被拱上了熱詞。因為網絡上流傳著鄭爽在代孕棄養事件被曝出後,仍在北京衛視錄製節目的視頻。在一系列主流媒體都點名批評鄭爽後,北京電視臺的官方微博才發布抵制失德藝人的聲明。
網友們的關注點從鄭爽轉移到北京衛視。有人說,鄭爽去錄的是北京電視臺的節目,跟北京衛視無關。有的發問:北京衛視到底有什麼背景,風口浪尖上還要保鄭爽。
其實從湖南衛視一家獨大,到五大衛視瓜分天下,北京衛視的存在感一直很弱,常年吊車尾,穩在第四和第五,外界對北京衛視的認知很模糊。以至於外界連北京衛視從屬於北京電視臺都不知道。
北京電視臺與其他地方電視臺相比,其實天生有著旁人難以比擬的優勢。
1958年,北京上空出現了中國電視節目信號,這就是中國第一家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當時整個北京地區,只有50臺電視。1978年,北京電視臺更名為中央電視臺。由此可以看出,北京電視臺其實與央視是一脈相承,業內將北京電視臺稱為「小央視」。
而現如今的北京電視臺是從哪兒來的呢?1977年,北京開始籌備自己的電視臺,一開始叫首都電視臺,1979年改名為北京電視臺。從全國各省市辦電視的時間上來講,北京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現在所說的北京衛視,其實2005年是由北京電視臺第一套更名而來。在五大衛視進入近身肉搏時期後,北京電視臺「全臺辦衛視」,北京衛視的名聲才越來越響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電視臺的實力很強勁,許多影視人才都是從這裡出來的。如果說後來由湖南衛視發散出來的藝人養活了大半個娛樂圈,那當時的北京電視臺幾乎就是京圈的源頭。
1982年,北京電視臺電視劇部剝離出了一個新單位,叫北京電視製片廠,後來改名為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是國內第一家專門生產電視劇的機構。那一年,剛從北京大學分校中文系畢業的鄭曉龍進了這個單位,當上了文學部的主任,1984年,成了主管生產的中心副主任。
這個中心有多牛呢?九十年代一大批優秀電視劇都是由它製作的,譬如《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它在中國電視劇起步時期,起了極大的作用。
《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鄭曉龍都是總策劃,《北京人在紐約》是鄭曉龍親自拍的。當時拍電視劇其實很拮据,《渴望》一集的預算是2萬,《北京人在紐約》缺錢,鄭曉龍找到三九胃泰的總經理趙新先,拿了50萬元,後來又找中國銀行貸款120萬美元。
1988年,王朔和馬未都搞了一個「作家抱團取暖機構」——「海馬影視創作中心」,吸納了包括海巖、莫言、蘇童、劉震雲、史鐵生等多個作家,梁左、鄭曉龍、馮小剛是後加入的。「海馬」和北視中心關係很密切,當時那幾部劇史留名的電視劇劇本,就是這些人侃大山侃出來的。
馮小剛最初就是在這個中心做美工,後來經鄭曉龍介紹認識了王朔,才和王朔一起做了《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後來又在《北京人在紐約》給鄭曉龍做執行導演。而《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的導演趙寶剛,也是鄭曉龍提拔起來的。這兩個人後來一個成了電影界一哥,一個成了電視劇界一哥。
北京電視臺當年的電視劇資源可以說是好到爆。趙寶剛後來獨立執導了王朔小說改編的《過把癮》,北京電視臺很不重視,放在夜間十點播,最後還是火到全國。
海潤影視董事長劉燕銘也是從北京電視臺出來的。1986年,他曾在北京電視臺文藝部給導演殷雪妮做製片人,當時主要做大型晚會,他常拿著北京電視臺這個金字招牌出去拉贊助,積累了不少人脈資源。後來他出來做廣告,1995年進入影視行業,2000年成立海潤影視。
劉燕銘從北京電視臺出來後,其實和北京電視臺聯繫還是很緊密,他和海巖就是在「海馬」認識的。後來和「海巖」合作了《永不瞑目》《玉觀音》《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海巖劇」與「瓊瑤劇」「金庸劇」在當時並稱為三大劇型,《永不瞑目》的收視率甚至打破了《還珠格格》第一部的紀錄。
還有一部劇,《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也是海潤製作的,班底令人瞠目結舌:主演徐靜蕾,導演趙寶剛,編劇海巖,姜文監製,鄭曉龍聯合投資,這配置,再難見到了。
從北京電視臺出來的劉燕銘蹚出了一條路線,至少在21世紀前十年,海潤在劇界風頭無兩。抗日劇風潮也是海潤掀起來的,2004年它拍了《亮劍》。北視中心和海潤,曾經的劇界兩巨頭。而在吸納了大牌經紀人常繼紅的藝人體系後,海潤在娛樂圈也站穩了腳。
還有一條路線是另外一個從北京電視臺出來的人蹚出來的,這個人是光線傳媒創始人王長田。
1994年,北京電視臺副臺長吳天錫要搞一檔全新的新聞欄目,把在《中國工商日報》做記者的王長田喊了來,王長田和另外三個紙媒記者策劃出了《北京特快》。但王長田沒在北京電視臺待多久,1998年7月就離職了,拿著10萬錢成立了光線,最初還是做資訊類節目。光線如今穩坐「民營五大」的位子,追根溯源還是在北京電視臺。
在馮小剛彈盡糧絕之際,投資了他的《甲方乙方》的紫禁城影業,也是北視中心參股的,它的副總經理於璞,就曾做過北視中心副主任。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北京電視臺,就像一片沃土,滋養著此後的劇圈、電影圈、綜藝圈,輸送著演員、導演、民營影視人等各種資源。
劉燕銘曾說,1998-2008年是海潤影視的黃金十年,這其實也是北方文娛勢力的黃金十年。往前再數十年,京圈勢力更是不可阻擋。
湖南衛視崛起後,文娛勢力有南移趨勢。湖南衛視娛樂立臺的改革,讓所有地方臺都措手不及,包括北京電視臺。主持人團體化、選秀、真人秀等打法,使得湖南衛視替代北京電視臺成為文娛漩渦中心,也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精英文化話語權向大眾文化讓渡。
湖南衛視牢牢地佔據著大眾視角。湖南衛視的聲量起來後,北京電視臺在一段時間裡其實是被埋沒的。最被關注的一次,是2010年的一樁負面新聞。
2005年的北京電視臺,最大的優勢應該是他們拿到了郭德綱這張王牌。而2010年的翻車,也是由於郭德綱。
2006年,郭德綱主持北京衛視的《星夜故事秀》,北京衛視給他配的搭檔是當家花旦春妮,可見很捧老郭。但後來二者有了分歧,2008年老郭轉投隔壁天津衛視,開了一檔類似的節目《今夜有戲》,嶽雲鵬在節目裡端茶倒水。
後來就有了2010年郭德綱綠地事件、徒弟打人事件、德雲弟子退社事件、德雲社1個月停業自查。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各說各有理。二者糾紛的高潮是2013年底,北京電視臺臺長王曉東去世,郭德綱疑發微博諷刺,北京電視臺呼籲中視協旗下400個會員單位抵制郭德綱。
這一波輿論事件對北京電視臺形象其實有傷害,圍觀群眾有不少站在郭德綱一邊,覺得平臺仗勢欺人。網絡上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北京衛視封殺郭德綱事件是媒體對藝人封殺雪藏的最後一役,在那之後,傳統電視媒體的話語權日漸衰微。
北京電視臺其實和央視一樣,天生有資源優勢,但天生也是戴著鐐銬跳舞。在各大衛視各顯神通時,北京衛視打法明顯受囿。
但北京衛視自從改版之後,還是摸索出了自己的定位。
業內有句話:湖南衛視有張華立,浙江衛視有夏陳安,北京衛視有徐滔。
2010年對北京電視臺來說有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北京北廣傳媒集團、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整合組建成立北京廣播電視臺;第二件是北京衛視正式改版,科教節目中心負責人徐滔調任衛視節目中心主任,全盤負責改版。
徐滔曾做過《法治進行時》的主持,後來歷任北京電視臺科教節目中心主任、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輯。老年人最愛的《養生堂》就是她做出來的,另一檔王牌節目《檔案》也出自她手。
2005年至2015年娛樂見風就漲的時候,北京衛視一直沒什麼優勢,綜藝就不必說了,在劇方面,能給人留下印象的還是鄭曉龍的《甄嬛傳》。但業內其實對北京衛視的劇類選擇評價很高,認為它堅守住了嚴肅劇的高地,《大江大河》《正陽門下小女人》都是在北京衛視播,當年《北平無戰事》賣不出去,只有北京衛視接。而當2016年北京衛視播出《錦繡未央》時,編劇汪海林說:「沒想到,你們濃眉大眼的也叛變了。」2020年唐嫣的《燕雲臺》播出,買方仍然是北京衛視。
在五大衛視中,北京衛視求生欲最強,最希望年輕化,為此做出了不少嘗試。連央視這兩年也在往年輕化的路子上走。
但其實近幾年,「文化」超越「娛樂」被呼喚,年輕與文化不該是一對矛盾詞。央視幾檔文化類節目口碑極好,湖南衛視也在此路線上有所嘗試,推出了《聲入人心》《聲臨其境》《舞蹈風暴》。這對以文化立臺的北京衛視而言是一個機遇,一向沒有綜藝爆款的北京衛視在這個檔口上了《傳承者》《上新了·故宮》幾檔文化綜藝。
五大衛視的排序也偶有鬆動。2018年北京衛視甚至拿了收視冠軍。
衛視格局不再像十年前鐵板一塊,網絡平臺加入混戰,文娛南北流動更自然,無論什麼圈,最後都融成了一個圈。
但問題依然是:好作品不如從前多了。
寫在最後:各位朋友,囿於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創業派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現在我們做了另一個有特色的公號,會將不少深度原創分流過去。為防失聯,可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備用號,篇篇也都是精品。2020年頗具影響力創投新媒體。關注網際網路與網際網路正在影響的其它行業。致力於打造中國最接地氣的創業社群,提供知識進階、內容營銷、創業社群、投融資對接和資源連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