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金庸先生逝世二周年

2021-02-19 落魄詩人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先生已遠走好些時光了,他是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是新武俠的奠基人和引領人,是俠之大者,說來也慚愧,先生走時沒有寫些什麼送別先生,現在才開始愈發想念先生。先生的走也是江湖的結束,我在此也便同你談談先生和我嚮往的江湖。

中長篇十四部: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最後一部)

《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第一部)《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

短篇一部:

《越女劍》

筆齡:1955-1972  年齡:1924-2018

金庸先生第一部作品為《書劍恩仇錄》,當時出版該作品,金庸先生尚在一家報社工作,當時的武俠引領者梁羽生在該報社發表作品,後來梁羽生因事未寄來作品,報社編輯編對金庸說:「小查,梁先生暫時沒作品,就先用你的頂上了。」於是《書劍恩仇錄》便橫出於世了。最後一部作品《鹿鼎記》中寫道「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便是十四部作品的概括,十五部作品造就了這位俠之大者。金庸是個大世界,我對這個世界也只是了解了皮毛,我常常欣於與別人分享先生,今日便與你談談金庸。

先說筆法   

                      北丐洪七公

西毒歐陽鋒           中神通王純陽        東邪黃藥師

                     中頑童周伯通

                    南僧(帝)一燈

 

                       北水

         西金          中土         東木

                       南火

五俠恰應五行,先生在造人物名字時便極度講究,在他們的名字中注入五行元素,五個方位又剛好對應五行在地理位置上的排布,如此細節,才成就了金庸的大江湖。其中不僅有風水取名法,更有國家層面,有如楊康,郭靖,諷刺了當年靖康之恥,若以求細的精神去鑽研先生筆法,能發現無窮的樂趣。

 

《射鵰英雄傳》中有一回載,郭靖黃蓉去求解藥救人,路上遇到了漁樵耕書四個怪俠設置的四關,前三關是考驗武力,郭靖一一靠功夫解決。而第四關,書生問道:「常言道,孔子弟子三千,成才七十二人,你們要想拿得解藥,且告訴我其中成才的童子有幾人,成人有幾人?」黃蓉笑答:「這倒簡單,曾點曾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五六三十個成人,六七四十二個童子可不簡單?」於是書生便羞愧讓道。

  

金庸先生給黃蓉郭靖安排如此的情節,筆力實在高妙,,四關是古代四大職業的縮影,他們二位輕鬆便克服了這四關,於是稱得上是俠。前三關是體力上的考驗,由代表郭靖的男性完成,體現古代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方式,而最後一關考驗才,由黃蓉解答與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相悖,更加突出了黃蓉這位女俠聰明伶俐的個性,也暗暗含有先生對古代社會現實的反對。在這一情節中,因為先生對宗教學頗有研究,故又有儒家元素暗含其中,曾點的《暮春歸詠圖》正是儒家對社會、天下太平的理想所在,是黃蓉郭靖這樣的俠客希望看到的景象,也是金庸先生希望看到的現世景象。然後這五六、六七算數便是先生的小聰明了,可見先生的風趣了,深刻而又風趣,此乃一大境界。

二講先生為人

引言:先生的筆法不用多講了,這個大世界還是自行體驗最佳。中國的文人向來是以著文立身的,金庸先生自己本就是俠,於是筆下才有那麼多栩栩如生的俠客,如此多的快意恩仇。

我輩練功習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二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他日成就必大於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真正萬民景仰的大俠。

                ——郭靖對楊過說的話《神鵰俠侶》

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書劍恩仇錄》

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國,千秋萬載,就只一個阿朱                             ——《天龍八部》

我黃老邪對名淡薄,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只有你,卻是心中空空蕩蕩,本來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們高出一籌了,        

                              —— 《神鵰俠侶》 

黃藥師評周伯通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倚天屠龍記》九陰真經

   青年時代的金庸,也頗帶了一些慨然行俠的味道,1941年,他因在壁報上寫下嘲諷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開除學籍,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讀中學,後來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又因對校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反被退學。《神鵰俠侶》中楊過因與大小武打架被逐出桃花島,轉投全真教,全真教中又受盡委屈,叛教而去,倒是與先生的兩次學業風波「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了。

儘管先生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時,一直是不善言辭而寬厚的面貌,但看其青年經歷和報館生涯,可以分明地看出他是以文為劍的人,1946年,金庸進入自帶鋒芒的《大公報》。1959年,滿腔抱負的他創辦《明報》。為了支撐發行量,堅持在副刊寫小說連載。在《明報》創辦以來的風 熱熱熱熱熱若若若若若若33年間,一共寫了7000多篇社評,觀時事,說公理,與小說創作相呼應。

金庸小說的創作創作,自1955年《書劍恩仇錄》的出版,到1972年《鹿鼎記》為止。此後,只對自己的十五部作品作修改推出的單行本稱為修訂版。2000年後,金庸再次對自己的作品作出修改並出版,為新修版。新修版裡,除了一些情書變動,更多的是金庸對史學、宗教學的進一步闡述和思考。對應的是,金庸先生在80歲高齡還一直在做學問,尤其關注歷史學,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名銜。2011年臺灣清華大學授予金庸名譽博士學位院士。

 

PS:人間太陽劍,天涯明月刀

六神磊磊有三句話評的好:金庸問的是我是誰,古龍問的是天涯遠不遠。所以金庸寫人間,古龍寫天涯。金庸寫的是太陽,古龍寫的是明月,而金庸寫的多是劍客,古龍筆下多是刀客。好一把人間太陽劍,又好一把天涯明月刀

三講先生出身

我的名字叫查良鏞,筆名叫金庸,我這一生只不過是想用我的姓來去掉我名字裡的庸。                                                       ————金庸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

1924年3月,姚民哀的《山東響馬傳》即將完成最後的章節,馬上要寄給《偵探世界》作者閣下筆,窗外梅花還未落,浙江海寧查家就在這新添了一位男丁。4年後顧明道《荒江女使》在上海《新聞報》上開始連載,新鴛鴦蝴蝶的主將範煙橋、周瘦鵑紛紛為其美言,海寧查家的父親,親手動手做剪報,留給他自己孩子看。1930年前後,天津《長風報》缺一個長篇,四川人李壽民躍躍欲試,於是在1932年,一部署名為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橫空出世。

峨眉山的雲霧在文字間縹緲,靈猿拉著藤蔓在段落問跳躍,海寧查家的男孩子再長大一點,就能從自家書房裡,找到這個故事的單行本,劍陣靈丹,彈指神通,伴著靈猿的一縱身,進入到他的江湖裡。

多年後,他也為一家報紙寫武俠連載稿件,把自己的名字中的鏞拆開來,筆名叫金庸。

金庸曾在好幾本小說的後記裡提到過他的故鄉和家庭。《書劍恩仇錄》的後記裡,他這樣形容:「我是浙海寧人,乾逄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了的。小時候做童子軍,曾在海寧乾隆皇帝所造的石塘邊露營,半夜裡瞧著滾滾怒潮洶湧而來,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海寧查家,從清代起,就世代書香,近世以來姻親友朋的身份地位,家族百年來的榮辱悲歡,寫出來也是一本富貴風流的《紅樓夢》,《鹿鼎記》的回目,就是用查氏先祖,清代大詩人查慎行的《敬業堂詩集》集句而成,查慎行是」清初六家之一,他在當時的文壇,大既是能進入華山論劍「五絕」的。

及至民國初期,查家人才輩出,朋友圈裡都是大人物:查良錚、錢學森、蔣復聰……金庸也寫過自己家裡的故事,《鹿鼎記》開篇的《明史》案是他有感於祖輩經歷的文字獄,而《連城訣》則取材他家一位長工的故事,由長工和生,金庸說到了自己的祖父,說到祖父當年是如何毅然救鄉下人,被救者則在祖父去世後,一路磕頭來拜祭。那些不平事,那些俠義行,那些重諾事情無疑給童年金庸帶來極大震撼。

 

只知人名,不曉舊夢

四別先生

秋風清,秋月明                 

 ——郭襄淚別楊過夫婦

到頭來這一生,難逃那一日

                                  ——小昭

願君歸去似來時,別離何曾不江湖

                        ——《悼金庸》胡佳駿

古今中外,空前絕後            

                            ——倪匡評金庸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倪匡評古龍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辭世,靈堂橫額是倪匡想的,用了四字「一覽眾生」金庸看透眾生相,才寫出那些書 」金庸先生的遺體在寶蓮禪寺火化,禪寺在城郊鳳凰山與彌勒山之間,紅塵盡被擋於山坳之外。

蔡瀾等親友做最後的送別,每人領到一塊檀香木,路過爐火,便投入其中,青煙從寺廟後院飄起,略過一旁山頂的天壇大佛。大佛古井無波,望著這紛擾人間,巨大的悲傷浪潮剛從人間退去。

金庸離世那夜,金庸小說銷量劇增,老的武俠網遊人數激增,冷寂多年的武俠論閃現大量年代久遠的ID。襄陽城下,燃走大片白燭,燭影晃出一座高大的城池,金庸祖籍江西婺源,一條路改名金庸大道。

金庸次子查傳倜,眉眼酷似其父,他愛美食,偶爾興起在私房菜館掌勺,鍋中有油鹽滋味,沒有江湖冷月。

金庸在杭州的別墅掛牌出售,金庸曾願長居於此,與清風明月為伴,但終究關山難越,別墅賣了,先生的痕跡又少了幾分武俠,與先生的痕跡一同消散了。許多年輕人只知人名,不曉舊夢。

2020年,香港《武俠世界》宣布停刊。停刊前,雜誌只剩下社長沈西城和主編兩人。訂戶平均年齡60歲,為便閱讀,雜誌把字體放大,並減少字數。多年前,沈西城遊戲紅塵,與一眾作者不醉不歸。晚年四顧,已孑然一身。

周華健的《刀劍如夢》果真如夢,張翠山的鐵劃銀鉤也劃不穿歲月。沈西城在最後一期休刊詞裡說:

從今後,憑誰管領,萬古斜陽

1972年秋,金庸在《明報》登完《鹿鼎記》最後一章。韋小寶遠走大理逍遙快活,康熙在揚州惘然徘徊。報紙一角有個小啟:金庸新作在構思中。明日起刊載古龍新作《陸小鳳》。古龍讀完金庸的約稿信,沉默半日不發一言,深知意義之重。

金庸封筆,武俠正處鼎盛。司馬翎大二就寫出《關洛風雲錄》柳殘陽伏在坦克甲板上完成《玉面修羅》,諸葛青雲起筆名就來力壓臥龍生,李涼等不到金庸新作,參照韋小寶演化《奇神楊小邪》。

快意歲月在1985年中斷。古龍病逝,影星王羽準備了48瓶XO,與眾人同飲,酒灑於墓穴四周,倪匡寫了300多字訃告,自謂平生最好文章: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今擺脫了一切羈絆,自此人欠欠人,一了百了,再無拘束。

古龍走後,江湖快意也隨之遠走。

溫瑞安在港臺新馬的武俠雜誌開了318個專欄獨撐大局。黃易寫武俠無人願出,一怒之下自己開了家出版社,因信息錯誤,武俠在大陸的繁榮比港臺晚了十年,許多人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知古龍已逝。武俠連接了八十年代末的天真和九十年代初的興奮,又沉寂於九十年代尾聲,閱讀不再是首選項,江湖不再是夢想地。

《黃飛鴻》第一部,黃師傅負手曲膝,瀟灑寫意,系列尾聲,黃飛鴻已遠去西洋,與美國牛仔拼殺。1993的《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開篇令孤衝就呼朋喚友退出江湖。《新龍門客棧》結尾張曼玉對著茫茫大漠說:走!我們離開這個無情無義

的地方。

利已時代,人們不再追求江湖的價值觀。2001年《今古傳奇·武俠版》號稱開啟新武俠時代,孔慶東說,新武俠就像《春江花月夜》,是一個成長中的盛世。然而為迎合市場,漸流為中學生文學。後被譏諷為女初中生文學,09年《今古傳奇·武俠版》策劃A90武俠小說賽。南派三叔定了道題《中空的大山》,大多作者寫成了盜墓小說,只不過主角會武功。

 

再也沒有了獨行萬裡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一日歡」的女子,雄鷹只在電視裡飛翔,豪俠僅存在在酒後的囈語。利劍懸於博物館,即使你擁有了它又能刺穿什麼。

——高曉松

                       18年送別了金庸,千禧年後送別了武俠,而在更遠處早已送別了那個快意的時代。                                                                      武俠只是那個時代的投影。飛馳遠去的歲月,藏著真正的江湖水氣,貴州詩人一摞詩刊,就敢搖擺進京,河北老師帶兩本英文字典就敢獨闖海外。北京搖滾一時興起,會在夜晚地鐵二號線歌唱1985年《中國青年》卷首語說:這是「一個壯懷激烈的時代」,燃情的時代才是武俠的底氣。那些年,故事和現實沒有清楚邊界,江湖重疊在人間之上。牟其中從四川奔襲東北,謀劃把滿洲裡建成北方香港。他腦海中還裝著買衛星、送航母,炸喜馬拉雅山口,如同一個武林寶藏。17歲的黃光裕在內蒙古展開地圖,決定闖蕩北京,理由只是「北京是周圍最大的城市」,像極了無知無畏的江湖少,27歲的王石躺在深圳建築棚中,枕著《大衛·科波菲爾》,就像在後山剛看完秘籍的令狐衝。

                      穿行過當年的人們,對武俠都有別樣情結。2000年九月,馬雲邀請金庸主持西湖論劍,金庸帶著丁磊,張朝陽,王志東、馬雲泛舟西湖。湖中燈影蕩漾,島上桃花綽約。

                      西湖論劍後,網絡主宰了之後的十九年,而武俠也在這十九年中隱去。規則越來越嚴苛,奇遇就越來越少,廟堂越來越高,江湖就越來越少,當我們都不再相信有傳奇,武使註定被遺忘。

     從今後,江湖又流向了何方,你可會與我痛飲,聊一聊當年的快意。

相關焦點

  • 永遠的李敖――寫於李敖先生逝世二周年忌日
    2018年3月18日,是舊曆戊戌(豬)年「二月二」,李敖先生不幸於臺北逝世,享年83歲。這位偉大的作家逝世的當天,我就寫過一篇悼念文章。其中說道:「李敖先生逝世於『二月二』這一天絕非偶然,他一定是隨著『龍抬頭』升天去了。」
  • 紀念歐伯達先生逝世十周年書畫作品展」微信贊評集錦
    歐老伯達先生曾作為全國書壇名家,德藝雙馨,譽滿海內,名播天下,春風化雨,桃李芬芳。雁陣新秀,雨後春筍!這次在其家鄉故地,市雁城美術館舉辦紀念老先生逝世10周年遺墨書展,這是衡陽文藝界乃至全市人民的盛事榮光!
  • 僅以此篇緬懷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
    註:頷、頸聯概括先生小說名字。悼金庸文/大寶年少痴迷俠客行,挑燈夜卷到黎明。桃花島上桃花淚,縹緲峰中縹緲情。笑傲江湖憐寂寞,持弓塞外任縱橫。思君駕鶴西遊去,長劍倚天豪氣生。悼金庸文/雲涯鶴少年不解江湖意,踏入江湖非少年。昔日凌波平天下,而今仗劍隱九泉!悼念金庸先生文/莫先生著書武俠成精典,名赫早存眾心間。
  • 金庸先生逝世了,為什麼我們會如此難過
    我借這個套:純講傳奇故事的技法,金庸先生是集合了20世紀之前,中西文學的巔峰了。中國古典小說那些套路和19世紀西方通俗小說的敘述,他都用到爐火純青了。論文筆,則金庸先生的文風,尤其是修訂版,是故意向舊小說方向靠的:那是為了避免翻譯腔。這是在漢語讀者能接受的情況下,最為簡潔通俗的寫法。
  • 金庸逝世一周年|40張老照片,見證金庸華彩一生
    縱觀先生的一生,亦是跌宕起伏,今天,通過這些珍貴的39張老照片,我們來了解金庸先生的一生。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海寧查氏為書香門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 。年輕時的金庸金庸與友人在一起,金庸(左二)、林燕妮(左三)、倪匡(左四)。
  • 一個標準的「金粉」丨輓聯十三副悼金庸先生(並後序)
    2018年10月30日,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以九十四歲高齡,仙逝於香港。一代「大俠」老成凋謝,舉國震悼,數不清的追懷文章,一時間湧現於各類媒體。說來有一點冥冥中的巧合。得知金庸先生作古的消息時,我正坐在一次晚間返回家中的客車上,讀著他的《倚天屠龍記》第三冊「四女同舟何所望」一回,正為張無忌的表妹殷離在睡夢中低唱「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百歲光陰,七十者稀。
  • 金庸逝世兩周年,32部金庸武俠小說偽作原貌追跡
    兩年前的今天,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俠小說泰鬥、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在中國香港逝世
  • 竹韻中華(第97期)-俠客夢(紀念金庸先生專輯)
    少年遊·步《天龍八部》第一卷目錄詞韻王班班刷屏知悼鶴西行,天際一星明。筆底江湖,胸中塊壘,書卷展平生。俠之大者仁為骨,碧血劍多情。煙雨樓頭,襄陽城上,殘日陣雲橫。定風波·任盈盈墨脈秀影玲瓏一巧心,善揮雙劍善蕭琴。
  •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方塔園展出
    為深切緬懷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同時更好地助力「四史」學習教育工作,時值孫先生逝世95周年紀念日,一場由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主辦的「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
  • 紀念胡適先生逝世57周年
    紀念胡適先生逝世57周年 2020-12-22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金庸先生逝世,張紀中導演發微博悼念
    【文/觀察者網史雨軒】據香港《文匯報》10月30日報導,為全世界華人熟知的著名作家查良鏞(筆名金庸)今日下午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享年94歲。改編拍攝多部金庸作品的著名導演張紀中在微博上發文悼念金庸先生。
  • 【歷史上的今天】紀念李小龍先生逝世37周年!
    紀念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李小龍先生逝世37周年!
  • 「紀念吳元梁先生逝世一周年」學術思想座談會在京舉行
    「紀念吳元梁先生逝世一周年」學術思想座談會在京舉行,哲學所所領導在哲學所會議室參會。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 李濤) 2021年1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和哲學所人事處(老幹部辦公室)共同承辦的「紀念吳元梁先生逝世一周年」學術思想座談會在京舉行。
  • 紀念邵逸夫先生逝世7周年
    今天是邵逸夫先生逝世7周年。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上海商會成員,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 詩詞選刊·悼念金庸專輯(總第106期)
    江湖自古多風雨,拜讀先生學做人。 (二)夜半琴聲入冷霜,江湖一曲淚千行。先生已去雲天外,從此知音只月光。 悵悼金庸先生(二) 安然別九秋,四海馭鯨遊。黑木崖孤峭,桃花島邃幽。死生皆系藥,邪正忌同流。真偽東方劍,爭鋒未肯休。
  • 憶翁美玲——紀念翁美玲逝世三十五周年(文/夢晨)
    五月真是一個多事之夏的月份,剛剛紀念完一代歌后鄧麗君逝世二十五周年,不到一個禮拜緊接著就是知名香港藝人翁美玲逝世三十五周年。--題記五月八日是鄧麗君逝世二十五周年紀念日,為此,我特地在勞動節小長假期間寫了《憶鄧麗君--紀念鄧麗君逝世二十五周年》一文。
  • 十四首經典作品,致敬金庸先生!
    相信每一個人都看過金庸筆下的江湖,每個人的心中都曾有過一個武俠夢,這個夢是金庸先生帶給我們的。今日是金庸先生逝世兩周年,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金庸先生的經典作品吧!視頻中是寧波合唱團的一次表演,他們演唱的是由青年作曲家吳昊編曲的混聲合唱《金庸武俠主題集錦》。這些作品主要選自金庸先生的一些經典作品中的主題曲,有《難念的經》、《刀劍如夢》、《鐵血丹心》等等。
  • 坤伶一去成絕響,卻留往事夢無邊——紀念新豔秋先生逝世八周年
    京劇《荒山淚》夜織 新豔秋(1989年天津演出實況錄像)京劇《虹霓關》新豔秋飾丫鬟  於蓮仙飾東方氏  姜妙香飾王伯當16年9月2日,是新豔秋先生逝世8周年紀念日,老像帶裡遊絲繞梁的聲音和影象無數次循環,想要提筆寫些什麼,卻終覺自己乏善可陳的詞彙難以圓滿。幾經輾轉,終於還是落筆,有不到之處還請各位包涵。
  • 華人世界的大俠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歲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金庸武俠小說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無可比肩的暢銷書,其在徵服了無數讀者的同時也掀起學術界對其進行研究的熱潮。在21世紀,對金庸武俠小說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挖掘,追問其廣泛流行的根源,闡述和歸納其特有的藝術特徵,正確評價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特徵,把握當下文壇的創作及評價趨向,都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金庸武俠小說之所以流行,主要原因是它對傳統武俠小說的升華和超越
  • 94歲金庸先生逝世: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今天下午5點港媒消息得到佐證:中國武俠之魂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歲。這次不再是謠言。卻不知金庸族譜旁系姻親關係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蔣百裡——金庸的姑父(著名軍事家蔣百裡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錢學森——金庸的表姐夫(蔣百裡的女兒蔣英是「航天之父」「兩彈一星」功勳錢學森的妻子)瓊瑤——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瓊瑤的三舅袁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