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2020年將是未來5-8年商業發展的分水嶺,尤其是在經歷了疫情的洗禮後,對於大多數品牌而言,在開店這件事兒上也變得更加謹慎。
以往可開可不開、最後「咬咬牙」賭一把開的店在接下來一段時期內將不會再被擺上案臺上討論;今、明兩年籌開的新項目(尤其是此前還未在市場上證明過自己的)也將會面臨比較大的招商壓力,因為疫情,不少品牌都對未來1-2年的開店計劃做出了調整,提高了選址標準、降低了開店數量;疫情前(2019年)開出來的新項目,也相對會面臨比較大的經營壓力。
但並不是說疫情這個「黑天鵝」事件就會對接下來幾年的商業發展造成絕對的傷害,任何事物都只是相對,就像一張碩大的濾網一樣,疫情之於當下的商業市場發展前景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例如在今年疫情後開業的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以34萬平方米的超大體量和90%的開業率挑起了新區消費的重擔,並在開業百日實現了累計銷售額10億元的佳績;再例如上個月舉辦一年一度「HOME TO LUXURY」慶典的上海恒隆廣場,其在7月底發布的2020上半年財報顯示,位於南京西路的恒隆廣場儘管受疫情的影響,但依然取得了租金收入同比增長9%、銷售額同比增長17%的佳績;再例如穩坐河南商業頭把交椅的丹尼斯大衛城,在3月份全面復工後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至7月份)便追回了一季度因疫情影響而失去的銷售額,並從8月份開始實現了同比超過10%的增長,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丹尼斯集團23周年慶活動中,丹尼斯大衛城更是在5天時間裡交出了5億元銷售業績的答卷。
斐然業績的背後,體現的是疫情常態化之下專業級商業運營商的堅守與從容應對。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疫情之後的奢侈品牌恢復情況與走勢,這也是鄭州商業觀察創辦以來首次聚焦在這個品類上和大家做深入的探討。
1.奢侈品消費在中國率先重啟,緣於「海外遊」的凍結
疫情步入常態化後,奢侈品市場展現出了幾個現象。
首先,是3月份-5月份期間因為受疫情影響而導致的原材料成本攀升等問題,包括Chanel、Louis Vuitton等奢侈品品牌對商品售價進行了調整,整體漲幅在5%-17%;
疫情後9月份,託尼主編攝於廣州太古匯 Louis Vuitton店外
其次便是肉眼可見的奢侈品牌門店外排起的長長隊伍,以及10月份各大奢侈品集團陸續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包括LVMH、Kering等奢侈品集團財報中都披露了中國市場傲視全球、逆勢增長的有力數據。例如Louis Vuitton僅上海恒隆廣場店8月份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5億元(日均500萬元),創下該品牌在中國單店業績新高;
10月22日,宏立城集團與全球知名時尚百貨公司老佛爺百貨隆重籤約
宣布貴陽海豚廣場正式引入老佛爺百貨作為主力店。這將是老佛爺百貨繼北京、上海後在中國開設的第三家店
第三,便是疫情後各大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實體渠道投入的進一步加大。如6月24日,Loewe以Pop-Up Store的形式首次登陸鄭州市場(丹尼斯大衛城一樓);11月29日,Louis Vuitton在深圳灣萬象城正式圍擋,宣告其在深圳第二家門店的落地;籌備中的如上海前灘太古裡、武漢恒隆廣場、貴陽花果園海豚廣場等項目,也在奢侈品牌招商中取得了明顯突破;除此之外,再例如義大利奢侈腕錶品牌Panerai、英國奢侈品牌Burberry在北京、深圳先後開設的快閃店中均融入一定的科技技術,使得消費者以不同形式被從線上引流到實體。
《SEE LV》全球展覽首站-武漢
第四,包括Louis Vuitton、Dior、Prada等多個奢侈品牌疫情後在中國市場通過舉辦多場線上、線下活動,來進一步強化品牌在中國市場尤其是與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的關係。例如Louis Vuitton將《SEE LV》全球展覽的首站設在武漢,以看見的力量,禮讚武漢這座英雄之城;
上述四種現象的背後,在託尼主編看來預示著未來幾年,奢侈品牌將進一步加大在中國的投入。
首先從2016年開始,中國就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個人奢侈品市場,在過去五年中國對奢侈品市場增長的貢獻更是超過了50%;
其次,在新冠疫情這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中,中國的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都走在了世界前列,為接下來奢侈品牌的市場投入和穩定經營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第三,根據相關機構的研究統計2019年中國人的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了1527億美元,佔全球奢侈品消費市場總額的40%,而在這1527億美元中,中國人的境外奢侈品消費和國內奢侈品消費佔比為68.8% VS 31.2%。
尤其是最後一條,因為疫情導致的中國人出境遊「凍結」狀態,也將使得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將大幅回歸本土,如此一來,海外奢侈品門店勢必將迎來嚴峻考驗,但中國本土的奢侈品門店的銷售業績,勢必會迎來一輪大幅度增長,也為奢侈品牌在中國新增門店數量埋下契機。
或許正是看到了這樣的發展契機,我們有注意到自2020年7月1日起實施的海南離島免稅新政下,每人每年在此的免稅購物額度由過去的3萬元提升到了10萬元,離島免稅商品也從38種增加到了45種,單件商品8000元的免稅限額也被取消。新政策發布後,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從7月1日實施到8月31日的兩個月時間裡,海南全島離島免稅銷售收入達到55.8億元,同比增長222%;客單價則上升到6900元,比2019年底增長了近一倍。
2020年國慶期間的海南三亞海棠灣免稅商城
這也體現出疫情之下出境遊受阻後的海外旅遊消費回流,曾經佔據東南亞、歐美、海外免稅商店消費主導地位的中國遊客,將消費需求紛紛轉回國內。
2.疫情後的奢侈品,玩兒法多元化,渠道多元化
前文和大家分享了疫情後奢侈品牌的一些市場現象,總結歸納起來一方面是加大了線上的投入,除了官網、傳統的電商平臺外,也開始在小紅書、抖音、微信小程序等高流量平臺進行投入,包括疫情期間在線上舉辦數位化時裝秀。
在線下,奢侈品牌也在加速布局。早在沒有疫情之前就已經開始做出大幅改變,從換LOGO到請來新的設計師、從與時尚品牌的跨界聯名再到推出基於中國元素的定製款,包括疫情後在快閃店、沉浸式門店體驗方面的大力投入,都體現出奢侈品大牌們希望可以與年輕一代的客群取得更多對話、互動,並深刻的影響、引領他們的購物觀與價值觀。
談及快閃店,我們把目光放回鄭州可以看到,最近幾年有很多品牌在前期試水新市場或為新品新店造勢時會採取這樣的方式進行落地與探索。如新能源汽車品牌Tesla在開設鄭州門店之前便以中庭快閃店或臨時車展的形式在丹尼斯大衛城、華潤萬象城、CityOn熙地港等多個購物中心進行測試;再例如Saint Laurent、Balenciaga等國際一線品牌在大衛城開出正式店鋪前也是以快閃店的方式先行進入;化妝品對Pop-Up Store這樣的形式更是輕車熟路。
由此在主編Tony看來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能達到營銷、推廣、持續形成話題性及粉絲互動性的目的;又能與有較強進駐意向的品牌通過快閃及活動的形式既可以說是對品牌在項目的一次測試,又可以看作是一次「試婚」,最終的目的則是透過市場進行檢驗,看雙方究竟是否真的適合「在一起」。
對商場及品牌兩方而言,這也可以稱的上是一個雙向甄選的過程。一方面,可以讓商場在顧客眼裡始終保持新鮮感,並帶動消費;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品牌在一個新區域市場進行推廣和試水。而從測試過後的實際結果來看,無論是品牌方還是運營方,均達到了各自的測試目的及想要收到的宣傳效果,可謂是一種雙贏的做法。
也正是基於疫情後在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包括LVMH、Kering在內的多個奢侈品集團也在通過Pop-Up Store(快閃店)的方式加速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希望通過場景與消費者建立起相互之間的信任,希望通過人(特指店員與消費者的面對面服務)來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促進更多的消費轉化。
根據鄭州商業觀察獲得的最新消息,此前未在鄭州開設店鋪的義大利著名奢侈品牌Fendi(隸屬於LVMH集團)、義大利高級時裝品牌Valentino將以Pop-Up Store(快閃店)的形式,於12月中旬在丹尼斯大衛城一樓開出。
FENDI 芬迪
近日,FENDI推出了全新的2020FENDI ROMA假日系列,包括男女成衣、鞋履、手袋、手環等配飾,而品牌經典及標誌性的「FENDI ROMA」LOGO印花也將作為假日系列的主角,融入到本季推出個各個產品中。本次在丹尼斯大衛城開出的FENDIPOP-UP STORE將從2020年12月18號開始,一直持續到2021年2月28日。
VALENTINO 華倫天奴
作為義大利老牌奢侈品牌,成立於1960年的Valentino近幾年圍繞「雙新」戰略(新形象/新客戶)在市場上的表現十分搶眼,此次以快閃店的形式進駐丹尼斯大衛城,也是該品牌首次在河南開店,將從2020年12月23日開始,一直持續到2021年1月18日結束。
轉自:鄭州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