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康彥龍):「今年雖然是大水年份,但洞庭湖區的險情數量大幅減少,基本沒有發生大的險情。」在湖南省水旱災害防禦事務中心督察專員嚴樂軍看來,今年湖南多地之所以能經受住水災的「大考」,和近年來持續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的成果直接相關。
近日,水利部「築夢幸福河湖」主題採訪活動深入湖南省長沙市,實地採訪當地落實河湖長制工作情況。
今年以來,湖南全省先後有近20輪強降雨,降雨比往年同期多三成。7月份開始,洞庭湖地區大部分水文點一直處於超警戒水位,但湖區沒有行洪,沒有一處潰堤,也沒有因水死亡或失蹤一人,總體安瀾無恙。
大水之年無大災,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密不可分。近年來,湖南全面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各項工作,河湖保護與治理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河湖長制「有名」「有實」向「有力」「有效」轉變,並在全國率先構建「五級河長湖長體系」,首創總河長令,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穩中向好,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三增三減」守護河清水秀
「別看這裡現在水很清,以前可是居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河』」,瀏陽市鎮頭鎮黨委書記劉國泰看著眼前的躍龍河,感慨萬千。在他看來,眼前這一灣清水來之不易。
躍龍河位於長沙市瀏陽市西南部,流經葛家、鎮頭2個鄉鎮,全長13.7km,是瀏陽河的重要支流。因周邊農戶養殖糞汙和生活汙水直排,躍龍河曾經汙染嚴重,水質長期為劣V類。
2018年,這一現象迎來轉機。當通過建立各級河長責任體系壓實監管責任,採用「三減三增」綜合治理方法,躍龍河水質逐步改善,目前已穩定達到Ⅲ類標準,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躍龍河綜合治理,減什麼?首先就是減少養殖汙染源。劉國泰介紹,所謂「三減」就是減少畜禽汙染直排、減少生產生活汙水直排、減少河道淤積垃圾;當地先後完成沿河109戶養殖戶的退養工作,連續三年共投入100餘萬元對躍龍河河道開展清淤疏浚,並建立28人保潔隊伍,及時清理打撈河道及周邊垃圾,引導農戶開展垃圾分類。
鎮頭鎮躍龍村村民陳軍曾是一名養豬大戶,為響應政府退養的號召,他拆除了自家兩層的豬舍。看著家門口的河水變清了,他笑呵呵地說:「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好事,當然支持!」
同時,鎮頭鎮還實施了「三增」工作,即增設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增加農業綠色生態防控措施、增添河道景觀示範創建。當地新建了3坐汙水處理廠、改建無害化衛生廁所760處,建設了5.5公裡的沿河景觀帶。
通過綜合治理,躍龍河水質日漸向好,沿河生態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目前水質已穩定達到Ⅲ類標準,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創新方式提高監管效率
長沙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水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是這座城市的精髓與靈魂。瀏陽河是湘江一級支流,長沙的母親河。位於瀏陽河國家溼地公園的株樹橋水庫是長沙的第二水源地,平均每日要向長沙市區供水50萬噸。
瀏陽河國家溼地公園建設前,九曲灣原是一塊荒地,內有一處廢棄砂廠,期間雜草叢生,缺乏管理,垃圾隨意傾倒,水質不佳,人居環境較差。
在共抓大保護的要求下,當地通過建設河道型溼地、水源涵養林,瀏陽河九曲灣段得到全面治理,管理亂象全面根治。如今的九曲灣兩岸峰巒競秀,古樹青藤茂密,河水碧綠清澈。
「我們每次巡河需要走5公裡,時間必須在15分鐘以上,主要是看看沿河有沒有破環河湖的情況。」每次打卡巡河後,鄉級河長、高坪鎮鎮長張義根都會在「河湖長制APP」上打卡,並把拍的河道情況的照片上傳至河長的微信群,定期「曬河」已然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習慣。
如何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守好生態一河碧水?當地為做好河湖長制工作,創新工作方式,建立了統一的河湖基礎數據信息平臺,用好信息化「千裡眼」作用,實現河長巡河APP打卡和河長辦在線辦公。同時各街鎮還建立了河長微信群、QQ群,加強日常工作聯絡,互相「曬河」,形成了共同監督、共同維護的護河氛圍。
截至目前,長沙市投入整改資金5152萬元,完成405個河湖「四亂」問題整改,清理非法佔用河道15.71千米,清理亂堆30萬餘立方米,拆除違章建築287處,共計22559.5平方米。目前,長沙全市河湖面貌持續改善,一條條河流成了景觀帶、生態帶、經濟帶。
齊抓共管繪就美麗生態
據了解,近年來,湖南還湧現出一批「民間河長」,他們之中有黨員,也有村民……這些「民間河長」主動參與河道管、治、護。河長不僅依靠自己的一雙眼睛,而且發動群眾力量共同來守護這一河清水。
「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對離我最近的撈刀河負責。」80後小夥陳豪是深圳市水務規劃設計院湖南分公司的員工,同時也是一名長沙縣民間河長。
陳豪巡河的時間一般是上午的8時和晚飯後。「我藉助我的專業和公司團隊的技術力量,對這條河獻言獻策,同時及時上報巡河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陳豪介紹,巡河過程中,他還注意搜集老百姓對這條河的一些想法,「河兩邊的交通問題、周邊老百姓的需求等等」,他覺得自己是老百姓和河長辦之間的橋梁。
長沙市近年來充分發揮民間河長、百姓河長、環保志願者的監督和管護作用,發動社會公益人士積極參與河湖「清四亂」行動,開展「紅馬甲」「河小清」「徒步淨灘」等巡河、淨灘、文明垂釣勸導公益活動。同時邀請媒體現場報導寧鄉雙江口船舶非法停靠影響行洪等一批重大特大「四亂」問題清理情況,形成有力震懾。
2018年底,湖南在全國率先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體系,實現了大到湘江、洞庭湖,小到鄉村小微水體,各級河長齊抓共管的河湖保護體系。全面建立了與官方河長形成有益互補的「雙河長制」,招募「民間河長」「河長助手」「記者河長」等1.57萬人,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河湖管護監督,形成了保護江河湖庫的強大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