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漢服裝點的城市與生活|徐州漢風文化的傳承新方式

2021-01-18 瑾言瑾行

2020.7.23《徐州日報· 漢風周刊》,

每周四出版,總第28期

投稿郵箱:1740449948@qq.com

編輯張瑾垂手以待與徐州+漢文化有關的各方佳作

前言

江蘇文化以「吳韻」「漢風」兩大文化為代表。徐州作為漢高祖劉邦故裡、江蘇境內漢風文化的代表城市,正在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傳承和旅遊目的地。

傳承漢文化在徐州討論和實踐已久,徐州在漢代考古、漢畫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全國矚目的成果。2019年,國家機構改革中,文化和旅遊部門合併,文旅融合促生了徐州漢服推廣和漢服產業的發展,至今年7月,徐州舉辦的各種旅遊文化活動都少不了漢服的身影。

漢服超模大賽海選、穿漢服免費遊景區、身著漢服進行的漢舞漢樂表演……漢服作為徐州弘揚漢風文化的傳播新方式,裝點了生活,更裝扮了城市。

000

漢服超模團閃耀古彭城

6月12日晚,來自全國各地的漢服愛好者、漢服社團集聚徐州漢納國際演藝中心,參加第二屆「禮衣華夏」漢服超模大賽徐州海選,峨冠博帶、雲佩霓裳的「漢服超模團」為雨後的彭城夜增添了絢麗色彩。

大賽評選分為自我介紹、才藝展示和選手走秀等環節。五組參賽選手有醫務工作者,有小學教師,也有在校大學生,他們在60秒的才藝展示中表演了詩詞朗誦、舞蹈、古箏演奏等。

盛裝而來的選手招展華服,迤邐而行,或溫婉清雅,或雍容華貴,或瀟灑出塵,讓觀眾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一位以徐州博物館的漢舞俑為著裝風格的參賽選手在走秀中模仿了舞俑翹袖折腰的動作,漢韻十足。

6月15日晚,徐州博物館內流光溢彩,在國潮漢風·夜彭城暨2020徐州文旅惠民消費季啟動儀式上,市歌舞劇院演繹了《彭城夜華濃》上燈節目,衣著華麗漢服的表演者從乾隆行宮的長廊款款走向舞臺,將演出推向高潮,8位來自徐州文化館的漢服女子分成三組,在行宮的水榭亭臺間時而舞動、時而定格,吸引了遊人駐足拍攝。

7月18日晚,大型室內實景劇《徐州之夜·大風歌》首演中,刀光劍影的楚漢戰場上,霸王虞姬的別離悲壯悽美;華麗盛大的登基大典前,跨馬而來的高祖劉邦意氣風發;萬邦來朝的友好往來中,金髮女郎與漢裝小夥歡歌勁舞……這臺以現代舞臺技術呈現劉邦創立大漢、還鄉唱大風歌的綜藝節目中,各色的漢服讓人目不暇接。

除了漢服展示,徐州的藝術家也將畫筆落在了漢服上。7月15日,40餘名油畫家會聚在漢王鎮和園,拍攝漢服模特走秀,交流繪畫創作心得。這一冠名「國潮漢風」的漢服油畫作品創作活動將持續到8月,意在用油畫體現漢服之美、展示漢風文化,優秀作品屆時將統一展出。

漢服共漢樂添韻回龍窩

漢服雖名為漢,並不僅指漢朝的服裝,而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指從夏商周到明清,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的服裝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漢代是徐州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峰,因而漢代服裝展示在徐州偏多。徐州演藝集團漢樂樂團的漢樂表演宛如一場漢服秀。

位於回龍窩的國潮漢風館是徐州漢樂樂團演出的常駐地。這個不大的精巧院落接待過數十位來徐體驗漢文化的聯合國官員、港澳旅遊達人、蓋亞那電視臺記者,是徐州重要的漢文化展示窗口。

絢麗多彩的漢服是歷史沉澱的瑰寶,雄渾鏗鏘的漢樂是歲月長河的迴響。江蘇省柳琴劇院院長、徐州漢樂樂團團長韓梅介紹:「漢服作為本團的演出服飾,為觀眾展現了漢代文化特色,樂手們演奏前後,向觀眾施以漢禮,體現了漢代傳統。演出之餘,國潮漢風館還為遊人提供漢服試穿、約拍服務,讓市民更直觀地體驗漢文化。」

「聚焦漢文化傳承、保護、發展是我們的責任。」韓梅說:「2016年,由江蘇省柳琴劇院為班底的樂團創作了大型舞臺音樂《漢樂華章》,用漢樂表現了漢朝建立之前的楚漢相爭和劉邦登基後的漢王朝盛景。目前,《漢樂華章》的續篇《盛世漢歌》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當中。」

在漢文化的推動上,韓梅感慨:「創作漢代藝術作品是對漢代文化的尋源、盤點、反思,也是進行一次新時代的文化啟蒙、洗禮、傳承。全團人員正積極響應徐州打造世界級漢文化旅遊和傳承目的地的要求,化理念為行動,強化融合發展,以文化要素推動旅遊的特色化、品質化、效益化,努力將回龍窩國潮漢風館品牌化、精品化,使之成為遊人心中的漢文化傳播聚集地。」

舞臺帷幕後的美的使者

7月20日這天晚上,回龍窩的國潮漢風館裡漢樂悠揚,這是徐州漢樂樂團彌補上周末因為下雨而缺席的一場惠民演出。後場中,一位非樂團人士忙前忙後地幫助演員整理服裝、熨平褶皺,她就是上周剛剛被認定為第五批鼓樓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漢服設計製作技藝」的區級非遺傳承人杜梅。

70後杜梅早先做過教師,出於對舞臺服裝的熱愛,將職業規劃轉向了服裝。本世紀初,在漢服這一概念還沒有盛行的時候,杜梅即開始了漢代演出服的設計製作。今夏,市歌舞劇院在徐博之夜、漢納之夜等多個舞臺亮相的漢家霓裳展示、大型實景劇《徐州之夜·大風歌》中使用的漢服,多出自她手。

「漢服穿在演員身上,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會影響到整臺節目的質量和品位。」每有使用杜梅製作的服裝的演出活動,她都會全程在場。出於對作品的負責,演出到哪裡,她的「售後服務」就會跟到哪裡。

對於新制的漢服,有些演員可能穿得不正確,需要調試,而像漢樂樂團的演出服,跟隨《漢樂華章》已走過四年,也要跟場服務嗎?對於記者的問題,杜梅說:「《漢樂華章》演員造型多,服飾型制不同,穿法有別,穿得不妥會影響演出效果。我在後場幫演員們調整服裝,儘量地讓每件衣服都能展現出最美的一面,這樣可以讓演員們集中精力演出,不在服裝上分心。」

杜梅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用原料與工藝最接近自然的古法製作漢服,受到徐州各演出院團的歡迎。穿著她的服裝的漢樂樂團演出的《漢樂華章》曾獲江蘇省文華大獎,杜梅為之驕傲。

000

作為漢服設計製作技藝的傳承人,杜梅深感肩上的責任:「漢民族傳統服飾是華夏先輩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能的結晶,是幾千年以來社會成員彼此融洽相處的媒介,也是華夏民族共同的發明創造。它的魅力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恢復漢服不僅是為世界服飾文化增添華章,更重要的是可以延續華夏文明,重建同胞對中華文明的自信。」

潛移默化的漢文化傳承

在杜梅的工作室,記者遇到了曾經採訪過的泉山區漢服禮儀文化促進會的秘書長張曉初與副會長王弈翔。

漢服是徐州一張流動的「漢文化名片」。在今年4月漢王鎮舉行的文旅活動中,來自泉山區漢服文化禮儀促進會的十幾位老、中、青、幼年齡段的漢服表演者在舞臺上呈現了漢、唐、宋、明時期的漢民族服飾和禮儀,靚麗的服飾色彩、端莊的禮儀動作和生活化的場景畫面,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整個節目中,古稀之年的銀髮奶奶張曉初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出身書香世家、早年從事文化工作的張曉初由內而發的精緻與優雅,如和煦春風感染著觀眾。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這一別致走心的漢服秀從創意到排練,僅用了兩天的時間,它的編導就是上月在徐州舉行的「禮衣華夏」漢服超模大賽奪魁的王弈翔,一個明眸皓齒、陽光帥氣的大男孩。

泉山區漢服文化禮儀促進會成立於今年年初,發起人李洪蓮因漢服文化的傳播,今年被徐州博物館評為優秀志願者。王弈翔說,漢服文化禮儀促進會聚集了各行各業的漢服愛好者,平時大家聚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對漢服文化與禮儀的推廣充滿熱情與想法。

王弈翔曾在一線大城市從事舞蹈編導工作,作為獨生子女的他感到漂在外面無法盡人子之責,於前年回到家鄉徐州創業。

問起他在漢服超模大賽取勝的優勢,王弈翔謙和地說:「我感覺個人沒有什麼優勢,只是當我穿上漢服時就會有一種力量和厚重感,氣場不由而生。這是我第一次嘗試漢服走秀,參賽初衷是希望通過這個形式讓大家認識漢服禮儀文化,更希望把咱們徐州的漢文化推廣出去。」

將漢服與禮儀置於一體進行推廣,王弈翔解釋:「漢服是漢文化的載體之一,著漢服學禮儀是為了引導大家通過對漢服的欣賞與興趣,將漢文化的禮儀慢慢融入生活,希望通過人們對漢文化的了解,促進社會和諧。」

現場

觸手可及的漢文化載體,

背後承載著造物者的匠心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釐米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部分。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漢服工藝複雜,為了設計好漢家衣裳,杜梅經常到外地採風,從西安到甘肅,再到敦煌,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去當地的博物館。古人的智慧為她增添了靈感。

漢服剪裁以直線為主,輔以轉向比較陡的弧度。有著多年服裝設計經驗的杜梅最初看到漢服時覺得奇怪,一切都透著和現代不一樣的東西。

「漢服審美有別於我們正常的審美,比如漢服裡經常遇到的紅配綠、橙配綠,用在漢服上會特別好看。在很多漢服設計師用公共素材去配色的時候,我堅持所有的紋樣都自己畫,一件漢服往往要做一個月,有時候甚至要花上大半年。」杜梅說。

一件漢服的成衣過程複雜且艱辛,平裁對面料和剪裁的要求都很苛刻,所有瑕疵無法避開,要求操刀人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技巧。

漢服製作中所有的設計、打版、剪裁、縫紉,杜梅都親力親為。在杜梅的工作室,她向記者介紹了一款紗龍袍的製作經歷:

第一次她覺得布料質感不對,第二次發現經線易斷,把斷線夾出來也不行,第三次經緯線變調後仍舊失敗……經過反覆琢磨返工,當看到做好的這件漢服熨燙平整地掛在衣架上,再充滿儀式感地於腰間束上大帶,杜梅才稍稍滿意。

「圓領、交領、豎領,這些基本款式裡的細節以及平面的裁剪都是漢服的核心,如果失去了這些特點,它就不是漢服了。」杜梅說,「我認為,遙不可及的漢服是博物館的文物,而自己復活的漢服與之有著不同的價值,它需要觸手可及,隨時又有人能穿著走出來。」

結語

去年11月,在徐州舉行的漢服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來自一線城市多所高校和服裝設計界的專家共聚一堂,為挖掘新的漢文化元素,將漢服打造成為看得見、穿得出、傳得開的文化符號,促進徐州漢服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主旨演講環節,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胡越、金頂獎設計大師武學凱,跨界藝術家、「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勳章」獲得者徐南歌子,江蘇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江蘇省美學理事會副會長徐放鳴,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院長王永進,分別以兩漢服飾文化元素研究、漢文化與現代漢服的審美趨勢、徐州漢文化的美學特徵和當代傳承、漢服產業發展等主題,分享觀點、交流經驗、碰撞思想。

據與會專家初步估算,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已超過200萬人,產業總規模約為10.9億元。徐州的漢文化積澱為漢服文化和漢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這方沃土上,在眾多的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從歷史中迤邐而來的漢服,當有更好的未來。

■微信附言

今天的報紙版面圖片由陳浩老師提供,微信圖片除了我在現場的「隨手拍「,也有陳老師的貢獻。陳老師是一位退伍老兵,也是我吳莊社區的鄰居。向陳老師要照片的時候,他正在賈汪照顧老母親。他從隨身帶的硬碟裡找出我需要的照片發我說,圖片你只管用,我不要稿費,只要你需要,我全力以赴。

每次文旅活動,陳浩老師總是跟拍所有環節、場景,等到曲散人終,繁花落幕,一個人騎電動車孑然離去,然後連夜將當天活動的圖片在凌晨前分享到工作群。之所以在報上沒有用攝影記者的照片而用了他的,除了陳老師給了我們全程、全方位的視角之外,我想利用我僅有的「小特權」,向陳老師表達敬意,一個在人群中默默工作又從不索求的長者。

000

相關焦點

  • 厚植歷史文化 徐州博物館晉級國家一級博物館
    同時,也圓滿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責任分解《中共江蘇省委 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意見》(蘇發〔2017〕20號)市文廣旅局承擔的唯一1項目標任務「加強文化傳承保護,支持徐州博物館創建國家一級博物館」。
  • 「國潮漢風•漢家霓裳」|| 中國•徐州漢服設計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
    全國高等學校服裝表演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胡迅教授;國際職業設計師協會顧問委員、江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沈雷教授;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中國「金頂獎」設計大師、zengfengfei品牌創始人曾鳳飛;上海服裝設計協會副會長、中國「金頂獎」設計大師武學凱;中國海派漢服文化倡導者
  • 徐州打造漢文化特色廉潔品牌
    徐州打造漢文化特色廉潔品牌「漢風清韻」浸潤彭城中國江蘇網訊(李化龍 蘇牧 王巖) 2020年12月30日,徐州市舉行「漢風清韻」廉潔文化專場演出,用琴書、漢樂、朗誦等藝術形式,讓廣大機關黨員幹部在濃濃漢風中上了一堂特殊的廉政教育課。
  • 徐州這位非遺傳承人做的漢服太美了!
    它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恢復漢服不僅是為世界服飾文化增添華章,更重要的是可以延續華夏文明,重建同胞對中華文明的自信。」杜梅是服裝設計師,今年她被評為「徐州市鼓樓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漢服設計製作技藝傳承人」。輕柔典雅的齊胸襦裙,廣袖飄逸的曲裾深衣……在杜梅的漢服工作室內,滿屋的復古服飾,讓人恍然如穿越到漢唐。
  • 生活著的千年西塘,傳承中的文化美學,方文山在這發起漢服文化周
    在西塘就要逛一次寬窄石弄,感受一下曲徑通幽的意境,還要看一次西塘的夜色,江南水鄉的廊棚,走走送子橋,沾一點好運氣,吃一次八珍糕,還要聽一聽吳儂軟語的越劇唱腔迴蕩,再在西塘住上一晚好好地感受一下小橋流水人家……可由方文山發起的西塘漢服文化周更令我傾心,這樣一場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禮儀文化的弘揚及傳承,彰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2013年11月1日創立至今
  • 2020徐州攝影展文化周:聚焦文旅發展
    10月23日,在徐州市回龍窩街區的國潮漢風館,演員身著漢服演出《漢樂華章》。(中國日報記者 張威 攝)10月23日,在徐州市回龍窩街區的國潮漢風館,演員身著漢服演出《漢樂華章》。(中國日報記者 張威 攝)10月23日,在徐州市回龍窩街區的國潮漢風館,演員身著漢服演出《漢樂華章》。
  • 2020年最後一夜,「漢風號」跨年大直播陪你嗨!
    不妨來我們「漢風號」跨年大直播做客吧今年的直播活動將通過「漢風號」客戶端推送,從2020年12月31日20:00開始到2021年1月1日00:30結束,歷時4個半小時,將由迎接新徵程、幸福大徐州、奔騰新時代、舞動新希望、漢風小子來了、致城市守護者、新年寄語等板塊連貫而成,中間穿插各類精彩節目。
  • 徐州:巨幅春聯亮相雲龍山下 「手寫祝福」傳承傳統文化
    掛春聯迎庚子 合影框中展笑顏  弘揚優秀文化,彰顯城市精神。「城門掛春聯」活動已經在徐州連續成功舉辦了兩屆。 去年,該活動入選了中宣部2019年度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活動,融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資源,通過報、微、網、端共同發力,項目影響力蜚聲海內外。  2020「城門掛春聯」活動,自2019年11月4日起正式啟動。
  • 弘揚傳統文化!首屆漢文化論壇10月中旬在徐州開幕
    堅定文化自信,建好精神家園。日前,以「兩漢文化傳承與發展「為主題的」首屆漢文化論壇」新聞發布會在徐州市舉行。記者了解到,「首屆漢文化論壇」將於10月16日至18日在徐州舉行。屆時諸多國內外文史大家、專家學者及文旅行業領軍人物、企業精英匯聚徐州,探討兩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這算不算漢服最好看的樣子?
    所以說漢服好看麼?在獅子眼裡,是絕對好看的。看看佟麗婭穿上漢服:秀美漢服,身姿曼妙,舞姿婀娜,舉手投足間無一不展現著傳統漢服的文化魅力。且不說明星們穿啥都好看,漢服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底蘊,承載著天地的智慧,傳承傑出的工藝和美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現在的漢服,經過設計師改良之後,融入些許現代時尚元素,古今結合,文化傳承,一件漢服,穿越千年的美和時尚。看看如今的某音,某手,隨處可見穿著極其好看的漢服的仙女。
  • 屠洪剛演唱的《大風歌》新版MV在徐州發布
    發布會由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主辦,徐州市演藝集團承辦。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漢高祖劉邦由此起兵,開啟了兩漢四百多年的歷史。劉邦晚年回到故鄉徐州慨然而歌《大風歌》,氣勢豪邁,彪炳千秋。
  • 經典與流行結合 擦亮漢文化品牌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張瑾)「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2月20日下午,伴隨著雄壯激昂的樂曲和市歌舞劇院舞者們剛健的舞姿,由屠洪剛演唱的《大風歌》新版MV在徐州新城區會議中心正式發布。
  • 凱德奇幻許願季 漢服華美助力傳統文化傳承
    奇幻許願季主場活動現場。凱德 供圖  凱德「願力全開」  集結漢服圈「大神」彰顯傳統文化之美  近年來漢服已從「小眾文化」搖身成為了很多人的出街必備「國潮」,深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和關注。今年凱德便用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潮流符號--漢服,與新世代的年輕消費者對話。
  • 鎏金如夢,大話西遊自創漢服品牌引圍觀,非遺文化傳承有了新玩法
    2020年,傳統和潮流早已不是反義詞,某種情況下,它們甚至可以在同一載體中共存共生,非遺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一樣可以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在第十八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上,人氣抖音UP主一隻九齡身著大話西遊自有品牌漢服「鎏金如夢」在網易遊戲主舞臺亮相。
  • 帶你走進「漢服」新世界
    漢服與漢元素、漢風之間有什麼區別,怎麼區分漢服與漢元素。 之前漢服界的普遍共識是只要形制對,在上面繡什麼樣的花紋都可稱之為漢服,如今隨著漢服普及,我們對於其花紋也應稍作規範。中國文化之美,離不開一個「雅」字,不論是素雅、高雅還是典雅,他都具有一定的風骨,如果漢服的版型是靈魂,那他的花紋就應該是皮囊,缺一不可。
  • 《傳承進行時》:讓傳統文化「流淌」進日常生活
    《傳承進行時》一方面聚焦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緊密關聯當前時代、貼近日常生活,讓文化傳承變得「生動」起來。漢服中的雲肩有什麼講究?成語「衣冠禽獸」最初是什麼意思?10月2日,文化訪談類節目《傳承進行時》在安徽衛視、愛奇藝視頻上新,節目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件、話題切入,以服飾、餐具、通訊、交通、茶、節氣飲食、體育、建築、工匠、戲曲、禮儀、樂器為12期文化主題,解讀與中國人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一系列傳統文化、習俗的源流。
  • 記錄|一個「漢」字,道盡徐州根與魂
    以徐州為中心的楚漢文化與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一道,共同塑造了江蘇的文化體系。論壇最終達成共識,對兩漢文化進行揚棄繼承、創新轉化,以文化培本固基,以文化滋養生活,以文化提升文明,以文化推動發展。他將徐州和漢中、西安、洛陽等國內其他漢文化重鎮做了對比,「徐州是項羽的舊都,是劉邦的出生地。《史記》《漢書》《通鑑》等史籍中有大量和徐州有關的記載,今天的徐州保存著諸多漢代陵墓,地下文物極其豐富。文獻記載和實物留存兼具,是徐州漢文化相較於其他漢文化城市的突出特點。」王立群進而建議,徐州可以和其他漢文化城市相聯合,建立「漢文化城市聯盟」,必將大大促進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濟遇|以漢服傳遞態度,傳承文化
    "在我的作品中漢服並不是很傳統的狀態,而是它和現代生活融合的狀態,就是如何將漢服融入到一些日常的服飾中,我覺得都是有它存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的,這也是我的視頻內容想要傳達的一個觀點。我覺得傳統服飾和現代生活是完全不矛盾的,並且如果合理運用的話,它可以在現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