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房企「踩線」 眾房企「借新還舊」調整負債結構

2021-01-13 中國財經時報網

融資「三道紅線」預期之下,近期眾房企降負債動作越發頻繁。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同策研究院數據梳理發現,今年三季度,在所統計A股的93家房企中,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33家;而在所統計H股的40家房企中,上半年財務指標處於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6家。隨著房企未來「成長」空間被收緊,安全成為了第一要義。項目轉讓、引入戰投、分拆上市,以及「借新還舊」調整長短債,關注資金安全成為「過冬」的關鍵,如何「去槓桿、降負債」,眾房企也採取了不同的應對之道。

70%房企「踩線」

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即將於2021年起在全行業全面實施。按照設置標準,紅線1: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紅線2:淨負債率大於100%;紅線3: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根據「三道紅線」觸線情況不同,將房地產企業分為「紅、橙、黃、綠」四檔。如果「三道紅線」全部踩中,開發商的有息負債將不能再增加;踩中兩條,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5%;踩中一條,增速不得超過10%;一條未中,不得超過15%。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同策研究院數據梳理發現,今年三季度,在統計A股的93家房企中,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33家,佔比35.48%;黃色檔(一條踩線)房企27家,佔比29.03%;橙色檔(兩條踩線)房企14家,佔比15.05%;紅色檔(三條踩線)房企19家,佔比20.43%。

而在所統計H股的40家房企中,上半年財務指標處於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6家,佔比15%;黃色檔(一條踩線)房企17家,佔比42.5%;橙色檔(兩條踩線)房企10家,佔比25%;紅色檔(三條踩線)房企7家,佔比17.5%。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紅色檔的26家房企中,不乏頭部房企和千億規模房企的身影。頭部房企包括中國恆大和融創中國,而在年中的業績會上,「降負債」也成為了兩大頭部企業的高頻詞彙。據恆大管理層透露,「力爭2020-2022年,有息負債平均每年減少1500億元」。也就是說,未來三年恆大降負債總額將達到4500億元。

千億規模房企中,富力地產、中國奧園、泰禾集團等諸多房企皆處於紅色檔內,此外,還有類似弘陽地產這種近幾年追逐千億目標的房企;而在眾多紅色檔房企中,包括富力地產、泰禾集團等21家房企的淨負債率高於130%,亟須降負債以擺脫高危壓力。

眾房企主動「降檔」

為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包括恆大、融創、華潤等在內的多家房企均於年內實施了分拆上市動作。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年內共有15家物管企業成功上市,遠超於去年規模的12家,但整體表現卻與去年大相逕庭,即便是恆大物業,在上市首日亦出現了破發。

雖然物業上市不得意,但是在銷售端恆大卻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恆大集團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恆大累計合約銷售金額6786.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6.9%。據此測算,恆大提前完成全年銷售6500億元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恆大於年內解除了一場超千億的對賭「警報」,這也為其應對「三道紅線」奠定了基礎。

相較於頭部房企的「翻轉騰挪」,部分債務壓力過大的房企並沒有太多的施展空間,隨著融資窗口收緊,房企「瘦身」動作近期也越發頻繁。

11月9日,富力地產發布公告稱,擬將廣州富力國際空港綜合物流園內的物業作價63億元,其中70%權益以44.1億元的價格轉讓給黑石。

地產分析師嚴躍進表示,項目轉讓可以起到儘快回籠資金的目的,緩解短期債務壓力。同時,剝離財務表現欠佳的資產,也有助於優化負債結構。

當「賣賣賣」無法自救,最終的道路唯有走向轉讓公司控股權。例如,年內京漢股份正式「賣身」中國奧園,企業名稱也於近期變更為「奧園美谷」,據說要進軍美麗健康產業。

此外,引入戰投也是眾房企降低負債的有效措施。今年9月,房地產市場上演兩起險資與房企的「聯姻」大戲,但最終招商蛇口引入平安失敗,陽光城成功牽手泰康。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截至今年三季度,陽光城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79.21%,淨負債率為108.35%,踩中兩條紅線。

負債「降檔」勢在必行,眾房企也採取了不同的應對之道。大房企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效應,以價格來打動購房者,還可以利用自身的規模效應,開拓新的「輸血」渠道。但中小房企的選擇空間有限,對於它們來說,如何闖過生死線,仍不容樂觀。

「借新還舊」調整負債結構

整體來看,在融資「三道紅線」信號傳出後,壓縮發債規模成為共識,不過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房地產開發商在規模高速增長的同時,普遍面臨著高負債壓力。因此,目前雖有融資「三道紅線」壓頂,但眾房企還需慢慢解套,尤其是在短期償債壓力逼近的情況下,部分房企仍繼續融資,「借新還舊」調整長短期負債結構。

同策研究院資深分析師肖雲祥表示,其實在「三道紅線」消息傳出後,政策效果已經有所顯現。

從同策研究院監測的40家典型房企融資數據來看,在6月融資規模達到高位後,緊接著3個月房企融資規模持續下跌。到了10月,融資規模有小幅反彈,仍處於低位。直到11月,融資規模才出現了強勢反彈的情形,從結構上看,11月融資規模比重最大的分別是其他債權融資、公司債和境內銀行貸款。肖雲祥稱,其他債權融資方式融資規模增加來源於多元化融資方式,其中債權轉讓與應收帳款轉讓的規模與頻率有顯著提高,例如招商蛇口通過股加債融資41.4516億元,綠地香港通過股加債融資72.6億元。

根據貝殼研究院統計,2021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預計可達12448億元,同比增長36%,房企償債壓力繼續攀升。雖然融資新規對未來房企整體發債增速將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但按照近五年房企債券融資發行周期推算,預計未來房企債券融資到期債務壓力實現實質性下降仍需3-5年時間。

「房企短期內仍離不開發債需求,但發債融資的規模已然被壓減。」嚴躍進指出,目前頭部房企仍有發債融資的機會,但中小房企已經越來越難了,而且普遍發債利率偏高。因此,未來房企會選擇「節流」,相關費用支出以及拿地會越發謹慎。

中南建設CFO辛琦曾在年中業績會上表示,「三道紅線」是針對房企、金融機構雙管齊下的長效機制。限制負債增長規模,對於頭部房企來講,可能會更加穩定,但未來逆市飄紅、彎道超車的機會可能越來越難,打消部分房企狂飆突進的念想。

相關焦點

  • 近期眾房企降負債動作越發頻繁 70%房企「踩線」眾房企主動「降檔」
    融資「三道紅線」預期之下,近期眾房企降負債動作越發頻繁。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同策研究院數據梳理發現,今年三季度,在所統計A股的93家房企中,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33家;而在所統計H股的40家房企中,上半年財務指標處於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6家。隨著房企未來「成長」空間被收緊,安全成為了第一要義。
  • 去紅線行動,哪家房企安全了
    來源:北京商報融資「三道紅線」預期之下,近期眾房企降負債動作越發頻繁。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同策研究院數據梳理發現,今年三季度,在所統計A股的93家房企中,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33家;而在所統計H股的40家房企中,上半年財務指標處於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6家。隨著房企未來「成長」空間被收緊,安全成為了第一要義。
  • 多數規模房企踩中「三道紅線」借新還舊難以持續
    (原標題:多數規模房企踩中「三道紅線」,「借新還舊」難以持續,保障現金流成行業難題?)
  • 債務高峰臨近 房企「借新還舊」
    而在這6家之中,有4家是房企,具有明顯的行業傾向性。「通過研究發現,近期房地產政策收緊或許只是一個誘因,主因還是企業自身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下降。」近日,遠東資信表示,從上述4家房企違約事件中看出,公司發展戰略應隨政策導向和行業趨勢及時作出調整,並警惕外部環境變化。進入第四季度,各大房企償債壓力依舊不減。
  • 八成以上房企完成2020業績背後:「踩線」過關成主流 降價跑量成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影響,2020年各房企目標完成率情況普遍放緩,在所統計的30家房企中,「踩線」過關的房企達到1/3。下調的業績與踩線過關的現實受疫情影響,各房企在去年初均選擇了「保守」態度,2020年業績目標設定普遍謹慎。例如,遠洋集團2020年業績銷售目標設定為1300億元,這與2019年的1400億元相比,下調了7%左右;新城控股(601155,股吧)2020年業績銷售目標為2500億元,較2019年2700億元同樣下調約7%。
  • 近30家房企密集發債 美元債多、「借新還舊」是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本輪房企發債的最高利率達10.75%,而最低利率則為2.7%,可見,不同房企在融資成本上的「馬太效應」也進一步凸顯。近30家房企密集發債美元債多、「借新還舊」是主流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開年在債市展開搶跑的,不止包括現階段資金壓力較大的規模較小房企,諸多標杆房企的身影同樣頻頻出現。
  • 扎堆發債「借新還舊」 房企2021年到期債務規模將歷史性突破萬億元
    12448億元機構預計,2021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將達12448億元,歷史性突破萬億元關口。新年伊始,房企再現扎堆發債潮。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7日,上市房企已發行13隻美元債。根據各房企公告披露來看,募資用途多為現有債務再融資。另有機構預計,2021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將達12448億元,歷史性突破萬億元關口。
  • 朱耿洲:「三道紅線」下 房企如何化解融資壓力
    然而,國家調控「三道紅線」、」四檔管理」房企融資新規出臺,又整體從嚴控制了房企高槓桿風險。整體而言,2020年房地產市場形勢複雜,房企經營壓力增大,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呈現震蕩波動。  現階段,各梯度的房企加速分化。有的開展新業務的探索,謀求多元化發展;有的則進入存量市場,這也表示很多中小房產地企業將被市場淘汰。
  • 恆大七折拋房觸發房企「降價潮」?
    恆大率先發起的變現行動是否會引發房企的降價潮? 「三條紅線」讓房企重壓在身 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撰文指出,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得到遏制。
  • 逆戰2020丨「三道紅線」兵臨城下:房企的減負謀變之旅
    時代周報記者 劉帥「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地產行業的調整大勢並未在2020年迎來逆轉。相反行業「三道紅線」要求的浮水,無疑是對房企的一次集體「雪上加霜」。2020年年中,監管部門對12家試點房企提出要求:即能否增長有息負債,將掛鈎於房企對三道紅線(剔除預收款後負債率≤70%;淨負債率≤100%;現金短債比≥1)的滿足程度。
  • 富力地產銷售數據回落:三道紅線均踩線 借新還舊舒緩資金壓力
    財務指標歸屬「紅色」檔,去槓桿、降負債壓力較大 2020年以來,隨著「三道紅線」消息傳出,房企融資環境進入收緊階段,「去槓桿、降負債」成為多數房企主要任務之一。「三道紅線」具體指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0倍。按照踩線情況,房企被分為「紅、橙、黃、綠」四檔。
  • 三道紅線終結房地產「三高」:房企拼規模速度時日終結
    2021年1月1日起,監管層將在房地產行業全面推行這一規則:「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現金短債比不得小於1倍」,在房地產資金管控層面,監管部門從未如此細緻地劃定具體臨界線。經濟觀察報獲悉,目前各大試點房企尚未進入提交方案的時間點。監管部門提出的這一系列指標,仍未敲定具體細則,各家試點房企還在向監管部門提交反饋意見。
  • 銀行業人士:房企融資料收緊 按揭貸款仍將穩步走
    兩大因素決定房企融資情況2020年貨幣政策總體寬鬆,儘管監管層對房地產領域採取融資管控措施,但總體融資壓力不大。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房企發行債券融資高達7115.89億元,較2019年上漲25%,刷新了歷史紀錄。分析人士認為,2021年,兩大主要因素將決定房企融資情況:貨幣政策和房企「三道紅線」管控。
  • 喆安房地產調控兩極分化,樓市成交下滑,房企償債壓力、融資成本雙...
    宏觀:部分樓市較冷城市放寬政策,但仍堅持房住不炒主基調 樓市:本周樓市成交整體下滑,各線城市環比均降 土地:本周土地整體供應量環比走低,上海收金逾147億元居首 房企:房企發債規模下行,融資壓力上升
  • 外來房企舊改步伐異軍突起
    信息時報訊(記者 羅莎琳)由於推出的舊村數量增多,房企參與廣州舊村改造的熱情也有明顯提升,本土房企佔據絕對優勢,但也有一些外來房企異軍突起。從籤約的項目數量來看,升龍集團獲取項目數量最多,年內已斬獲5個項目,其中不乏有與珠江投資合作拿下的增城最大城市更新項目長崗村改造等大體量項目,用地面積達225萬平方米,預期投資金額高達125億元,雖然升龍異軍突起,但是實際上多數項目仍然由時代中國、富力地產、保利發展、中國恆大、豐樂集團等一眾廣州本土房企籤下,是廣州城市更新市場最為重要的中堅力量。
  • 「隱形大地主」平安70.5億紓困雅居樂,開啟房企融資新大門
    房企選擇平安,是看上了平安手裡大量的低成本或負成本的保險浮存金;而平安通過持股的方式與開發商合作,不僅獲得代理操盤手,同時也獲得了長期股權投資下的豐厚分紅,以及一進一出的資本利得。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張志峰 編輯/周遠方)入股項目公司之前,先交70.51億元誠意金。平安不動產與雅居樂的「誠意」合作,為房企融資找到一條新思路。
  • 國內前十房企負債700億,老闆早已「不見人影」
    目前的樓市走向,似乎正有這個趨勢,具體如何發展,還得看後續對於房地產業會做出什麼樣的調整。不過,剛需購房者沒那麼多時間可以等,所以他們會尋找其他方法來減輕買房負擔。一般來說,通過預售買房是比較省錢的方式,可以節省十幾萬。預售房的優點是比較省錢,可缺點也非常明顯。所謂預售房,就是指在房屋未建成之前就開始出售的房子,購房者想要買到更便宜的房子,就需要提前預定,付預付款。
  • 銳見|千億房企「生死時速」,哪些沒完成年度任務?
    幸運的是,各大房企在疫情期間推出了新的營銷模式,線上售樓處、直播賣房、打折促銷、全民營銷……各種花式賣房層出不窮,有些房企甚至主動調整銷售增長預期、修改預設目標,不惜打亂全年的現金流指引和投資目標,只為活下去。
  • 喆安視角|「三道紅線」下,房企何去何從?
    為減弱「斷流」對企業資金鍊造成的影響,多家房企展開了一場「自救」行動,包括線上售樓部以及直播賣房等花樣百出,甚至給出了限定時間內無理由退房的保障性條件。一向強勢的房企淪落到如此卑微的「求買房」,可見生存之艱難。面對房地產行業遭受的困境,今年3月份以來全國各地房地產寬鬆政策遍地開花。
  • 房企大裁員:調崗、縮編與減薪
    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3月初開始,在行業前30強的房企中,有不少都傳出了減員、降薪的消息。其中既有區域整合引發的人事換防,也有借轉崗名義進行間接裁員,還有因控制人力成本要求員工主動離職。近日,一位業內人向士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房企人事調整的背後,是市場的持續調整,房地產行業高速增長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