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被頻繁編輯引發質疑,為何刪除其負面信息?

2021-01-17 達夫觀察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卡瑪拉·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引發了一場網絡大戰,因為其編輯量大幅上升,這反映了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的副總統人選宣布之前的激烈角逐程度,並導致維基百科將該頁面設置為「酌情裁量」。

上周,Intercept率先報導了這一趨勢。根據維基百科上哈裡斯的文章的修訂歷史,自5月9日以來,該頁面已經被修改了500次,而且,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由一位高產的編輯完成的。

這名編輯從4月份開始對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文章進行了重大修改,添加了一些內容,這導致另一名編輯在卡瑪拉·哈裡斯的「談話」頁面上說,「你似乎已經瀏覽了哈裡斯辦公室的新聞稿資料庫,將每一篇都編入目錄,並添加到文章中,這不是我們編寫百科全書式文章的方式。」

那個用戶還刪除了對哈裡斯持批評態度的信息,一些其他編輯在「談話」頁面上反對修改哈裡斯與前加利福尼亞州議會議長威利·布朗的關係,據稱這些修改是「沒有充分理由的」。有編輯也反對修改哈裡斯作為一名激進檢察官的記錄。7月2日,在Intercept發表上述報導後,一名編輯做出了修改,稱他們在「恢復更多經過刪改、來源良好的內容」。僅僅因為它可能『不討人喜歡『,但並不意味著它需要被審查。」

該編輯添加的信息中,有一行是關於哈裡斯如何「對一名法官的命令提起上訴,該法官下令接手一起備受矚目的大謀殺案件,並將奧蘭治縣地方檢察官辦公室的250名檢察官全部開除,原因是共和黨地方檢察官託尼·拉克考克斯的不當行為。」據Intercept報導,這部分內容在6月11日被那位多產的編輯刪除,他說他在「校對篇幅」。

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刪除負面信息,為了贏得副總統候選人提名?Intercept指出,在宣布競選副總統候選人之前,2008年的莎拉·佩林和2016年的蒂姆·凱恩都在各自維基百科頁面的編輯量上大幅增加。

做出這一有爭議的編輯的用戶,為其行為進行了辯護,聲稱他想消除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上的「錯誤信息」。他在哈裡斯的「談話」頁面上說:「我不是民主黨特工,我這麼做純屬免費的,因為我厭倦了關於卡馬拉·哈裡斯的錯誤信息。」

他還在7月2日的一篇編輯文章中表示,他將「添加姆努欽和奧蘭治縣的相關案件內容,因為人們在談話頁面上提出了這個要求。」其中一個有爭議的條目涉及哈裡斯擔任檢察官時,決定不起訴一家銀行,這家銀行現在是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 姆努欽所有。

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被頻繁編輯引發質疑,為何刪除其負面信息?維基百科在「談話」頁面上指出,哈裡斯的文章目前正處於「自由裁量的制裁」之下,這是一種「為我們最具爭議和衝突的文章,創造可接受的協作編輯環境的特殊制度」。

哈裡斯被廣泛認為是最有希望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的競選搭檔之一,但在去年民主黨總統初選的最初階段,哈裡斯作為檢察官的記錄一直困擾著她。如今,隨著「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席捲美國,特別是對於民主黨的左翼人士來說,他們很難接受她的這種記錄。

對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的編輯,比其他可能參與2020年大選的其他民主黨人要頻繁得多,這是否意味著有人想要讓該頁面更正面地反映哈裡斯,目前尚不清楚其背後的動機。但美國媒體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似乎促使其他編輯對該頁面進行了更嚴格的審查,以確保其中包括有關這位民主黨參議員的正面和負面的全面信息。

「談話」頁面上的多名編輯都認為,一位多產的編輯應該「迴避編輯卡瑪拉·哈裡斯頁面」。另一個人補充說:「我擔心維基百科會變成卡瑪拉·哈裡斯的競選網站。」

相關焦點

  • 2016年,維基百科被編輯次數最多的頁面都是什麼
    梵谷的頁面被編輯了3551次,入選了維基頁面精選,你在其頁面的右上角能看到一顆星,標誌這是一篇高質量的頁面,被4個編輯修改過,「梵谷一直是幾個世紀以來被誤解的最多的藝術家,不停被錯誤理解,研究,再研究,但這些理解還是和他真實的本性離得太遠」 其中一位編輯者評論道。
  • 維基百科回應為何將針灸歸為「偽科學」
    網站回應  稱編輯一般不會編輯內容 會繼續跟進請願事件  對於上述觀點,維基基金會的傳播經理薩曼莎·萊恩今晨接受法晚(微信公號ID:fzwb_52165216)記者採訪時表示,需要作出一點澄清的是,維基基金會是支持維基百科和其姐妹網站的非盈利性的機構。
  • 印度陷入政治兩極化,維基百科相關內容也"亂了"
    國外科技媒體《連線》日前刊載的文章稱,隨著印度陷入政治兩極化,維基百科上的內容編輯之戰愈演愈烈,謊言、陰謀論以及新冠疫情虛假信息等充斥其間。「維基百科的頁面正在詆毀印度文化及其根源,」拉傑·亞利安說,維基百科印度教頁面則是消極負面的,強調的問題是種姓主義,而不是更多的進步派信仰。作為開放性百科全書的維基百科已經創建二十年,它一直同時受到世界各地左右兩派政治力量指責,雙方都認為維基百科是支持對方的基地。
  • 維基百科可靠嗎?
    如在巴黎第八大學,一些教師甚至把在維基百科上編寫詞條作為學生獲取部分學分的可選方式之一——這無疑是對其權威性的一種肯定。相反,在一些初中,教師禁止學生使用維基百科,理由是那裡的信息來得太容易,導致學生不再學習使用其他信息源,同時維基百科提供的信息也不夠可靠。  確實,這部在線百科全書並非全無瑕疵。
  • 維基百科上演詞條保衛戰
    從維基百科「2021年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的中文詞條編輯歷史中可見一斑。從12月24日凌晨5點到12月25日中午,不到200字的詞條被編輯了20次,不斷有人把第46任美國總統改成川普,更宣稱拜登會在明年就職典禮當天被「逮捕」;另一撥人則跟在他們後面把詞條改回原樣。
  • 維基百科15年 用藝術表達出維基百科這個偉大的概念
    在過去的15年中,維基百科已經成為了藝術世界的珍貴資源。藝術家想了解大師的基本信息,學生想寫關於歷史上大量藝術運動的論文,或者社會名流想了解了解他們將要參觀的畫廊或者作品的作者,他們全都向維基百科求救。  這個網站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個關於常識的戰場了,它的圖標本身就頗具流行藝術價值。
  • 維基百科之衰退:依賴它的人多了但貢獻者少了
    不過光是英文版的維基百科,每個月就有100億個頁面被瀏覽。當出現像波士頓馬拉松爆炸這樣的大事件的時候,數小時內維基百科就會出現來源廣泛的相關條目,而且那些條目每分鐘都會有更新。由於沒有別的像它這樣的免費信息來源,很多網際網路服務都依賴於它。在谷歌上搜索或者在iPhone上向Siri發問,你通常都會獲得從該百科全書提取出來的信息。
  • 謠言、術語、命名歧視,維基百科如何應對疫情這場壓力測試?
    不斷變幻不斷生長,反映了這次疫情本身所帶來的信息的漩渦。Heilman 也是維基醫學項目組的一員,他曾在 2014 年伊波拉病毒爆發期間,深度參與當時維基頁面的內容編輯。但他認為,此次的情況是無可比擬的。
  • 許可馨母校被質疑隱瞞真相,而維基百科卻刪除了她的詞條
    甚至將公眾說成「粘人的耗子」,翻不起什麼浪花,這也就再次激怒了眾人,我們並不是魚的記憶,網絡只要有你的信息存在,我們終究會等到一個結局。然而我們還是小看了許可馨背後的「大手」,7億多的熱度直線下滑,甚至讓我沒想到的是,維基百科刪除了許可馨的詞條!維基百科是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維基百科,它不接受商業廣告等等盈利行為,只接受捐贈。
  • 深陷「論文門」後,如今強迫維基百科做出選擇
    外界對於蔡英文論文案的看法至於蔡英文為何不在第一時間就正式回應,還讓此話題延燒,目前認為有三種解釋,一種是蔡英文的博士論文或許真有問題,但LSE的學位沒有問題,因此蔡英文才遲遲不肯正式回應。不過,也有可能蔡英文當初並沒有料想到「論文門」會不斷發酵,只認為這是深綠獨派對她的「抹黑」,因此不以為意,並沒有打算認真回應質疑者的想法。媒體人彭文正和學者賀德芬藉由「論文門」是要批評蔡英文的誠信問題,主打的動機可能涉及到他們和蔡英文的個人恩怨。
  • wikipedia - wikipedia(維基百科)-跨境百科-跨境電商雨果網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是一個網絡百科全書項目。特點是自由內容、自由編輯。它是全球網絡上最大且最受大眾歡迎的參考工具書,名列全球十大最受歡迎的網站。維基百科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Wikipedia是一個混成詞,取自網站核心技術「Wiki」和英文中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
  • 維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學術資源嗎
    《時代》周刊讚揚說,由於其開放的編寫政策,允許所有人來此創立詞條和編寫文章,使得維基百科成為了世界上最大,也可能是最好的百科全書。  學術界為何排斥維基百科  然而,自從誕生以來,維基百科就受到了學術界近乎一致的排斥,這一排斥的後果很嚴重,幾乎一致認為不能引用,即不能用於學術研究或者學術寫作。若詳細敘述,大致有如下幾種原因。
  • 維基百科上最高產的作者,是一個機器人
    (它們)只包含或多或少正確的分類信息,但卻缺乏像動物外觀等重要信息。41 歲的 Achim Raschka 說,他是德語版維基百科的積極貢獻者,常常會花好幾天時間來完成一篇關於某種植物的深度條目。Johansson 也承認,Lsjbot 創造的內容的確很無趣,但也堅持這些內容也有自己的價值。
  • 維基百科20周年:全人類共同打造的免費知識庫如何造福你我的生活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維基百科在理論上可能沒有辦法消除人們對其權威性的質疑,但是它總體而言相當準確,在實踐上也已取得成功,每月有超過200億的頁面瀏覽量,它已成為任何網路用戶的標準參考書。近年來,由於社交媒體網站常因為審查制度、「假新聞」、假消息和陰謀論充斥而為人詬病,因此沒有這些麻煩問題的維基百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極佳網站聲譽。
  • 淺析網際網路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因此總結,機制體現的是一種組織內部的相互關係和一種組織規範,因此依據前人的定義,有學者提出維基百科的信息傳播機制是「實現維基百科信息有效傳播的內在方法和過程」[4]。在此機制中,維基百科的詞條、創作者、受眾和平臺組成了維基百科知識傳播的完整的機制。 維基百科在運營過程中出了創新的知識生產機制,還有強大的技術保障作為支撐。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橘生淮南則為橘維基百科是一本「自由的百科全書」,由全球各地無私的編輯者,在一個基本嚴謹的組織架構下,付出義務勞動貢獻而成。其伺服器、開發、運維等成本則通過網上捐助覆蓋。據官方介紹 [1] ,維基百科是全球第五大網站,每月為 4.5 億用戶提供服務,頁面瀏覽數以十億計。
  • AI學者也用維基百科「打廣告」?這個詞條有點可疑
    如果搜索一個詞條,百科網站的結果通常會被顯示在最顯眼的位置。這種人人皆可編輯的網站存儲著海量信息,雖然可能不夠嚴謹,但也被很多人作為重要的信息、知識來源。不過,最近人工智慧的研究者在維基百科上發現了不少「夾藏私貨」的詞條,比如 Reddit 網友發現的「SGD(隨機梯度下降)」一詞。
  • 維基百科將針灸歸為「偽科學」,網際網路的審核標準在哪裡?
    這不是維基百科首次被「批判」近期,國外知名的百科類網站維基百科在範圍分類中將針灸歸屬為「偽科學」,這一舉動迅速引發了大量用戶的不滿,特別是來自全球的中醫師和被針對治療過的患者,更是對此表示抗議,並紛紛在請願網站上簽名,要求維基百科進行更正。
  • 金色觀察|維基百科和加密貨幣的愛恨情仇
    近日,Cardano的創始人Charles Hoskinson發布了一段名為「在維基百科上(On Wikipedia)」的視頻。在視頻中,他指責維基百科對Cardano實施了武斷的商業審查。維基百科多次將一篇與Cardano有關的「被引用次數最多的PoS論文」,從維基百科的相關文章中刪除。
  • 維基百科的衰落,這是網絡理想時代的終結?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
    但是,僅僅其英文版每月就有100億個頁面被瀏覽。當重大新聞事件比如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幾小時內來源廣泛的、集合而成的介紹條目就開始湧現,且每分鐘都在演變、更新。像維基百科這樣的免費信息源絕無僅有,因而許多網絡服務都依賴它。你使用谷歌搜索或者拿你的iPhone問Siri一個問題,獲得的信息常常都是來自這套網絡百科全書,並且是被當作不爭的事實傳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