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家庭相冊裡的時代變遷 中國人的一天

2021-02-10 中國人的一天

圖/文 :劉鳳林  編輯:徐松

騰訊新聞出品 

山西攝影師劉鳳林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他的家庭也是千千萬萬中國家庭中的一個。翻開他珍藏的家庭相冊,也就翻開了過去三十年,中國時代變遷投射在一個家庭的縮影...

「從戀愛到結婚、從懷孕到生子……一張張當年不經意的照片勾起了我埋在心底的歡欣。」山西攝影師劉鳳林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他的家庭也是千千萬萬中國家庭中的一個。翻開他珍藏的家庭相冊,也就翻開了過去三十年,中國時代變遷投射在一個家庭之上的縮影。圖為1986年,山西省盂縣,劉鳳林與正在交往的女朋友在山上看風景。

1986年,太原火車站廣場,劉鳳林為女朋友在能源紀念碑前拍下了這張留念照。能源紀念碑由煤礦工人、鋼鐵工人、化工女技術員三個主要人物形象組成,成為當時太原的標誌建築,來太原的人都會在這裡留影。然而,1994年能源紀念碑因太原火車站廣場改擴建而被拆除。這張為女朋友所拍的照片無意中留下了當時太原的模樣,這位女朋友也即將成為劉鳳林的妻子。

1986年9月6日是農曆八月初三,星期六。按照太原人的習俗,這日子裡三六九全佔了,是一個上好的吉日。劉鳳林和妻子在太原舉行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極其隆重的結婚儀式。

劉鳳林家只有56平方米,而婚房只有9平米,家具是這樣構成的——雙人床是單位配的舊床,加了一個床頭和床底就成了新床;妻子的哥哥幫忙做了一套3米長的組合櫃;電視機國產上海牌,收錄機國產紅燈牌,都是妻子陪嫁帶過來的。圖為婚禮第二天早上,劉鳳林和妻子拍下這張照片。

婚禮第二天中午,父親為一家四口張羅了一桌飯菜,開了一瓶清徐縣產的紅葡萄酒以表慶祝。劉鳳林記得,當年辦喜事都是喝清徐紅葡萄酒。結婚這一年,父親61歲,而母親於1978年因病去世。劉鳳林說:「是父親,又當爹又當娘把我們兩兄妹養大成人。」

圖為1986年至1987年,劉鳳林夫婦結婚生子所辦理的證件。結婚證是1986年7月24日辦的;妻子懷孕後,按照國家的《計劃生育條例》,劉鳳林到計生部門辦理了準生證,那是1986年12月23日。

新婚蜜月很快過去,不久,劉鳳林夫婦從家中搬了出來,到玉門河北岸的窊流村租了一個10平米的房子住下,準備迎接即將誕生的孩子。從1986年到1988年,小倆口在窊流村租住了兩年。那些年是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社會變革的來臨使個體戶、萬元戶、大包幹、港臺歌曲、迪斯科、喇叭褲、BB機、大哥大等新鮮事物不斷湧現,而劉鳳林也在這時擁有了一輛嶄新的鳳凰牌自行車。圖為懷孕的妻子和心愛的自行車。

在窊流村的日子,是劉鳳林和妻子最艱難的一段時期——院子裡沒有自來水,喝水需要出去挑;做飯還得生煤爐子。在窊流村的日子,也有劉鳳林最美的回憶:「愛人懷孕、孩子出生、愛人坐月子、孩子成長,都是在這裡。」圖為懷孕的妻子。

1987年4月21日,兒子劉金鑫的出生,給看似艱苦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聲笑語。圖為孩子滿月後回姥姥家,趁妻子給兒子餵奶,劉鳳林抓拍下這個瞬間。

1978年參加工作後, 劉鳳林購買了第一臺120海鷗照相機,結婚後又買了第二臺135DF相機。上世紀80年代,照相機還是奢侈品,膠捲更貴的驚人,但劉鳳林迷上了用相機記錄家人的生活點滴。圖為劉鳳林的自拍照片。

圖為1988年國慶節,劉鳳林夫婦抱著一歲多的兒子在太原五一廣場天橋留影。當時的天橋十分氣派,人們可以通過天橋去五一百貨大樓裡購物,也可以通過天橋進入五一廣場。2016年,五一路改造,這座太原市建成最早、最長的天橋退出了歷史舞臺。

圖為1993年,6歲的兒子剛上一年級,在家中寫作業,爺爺在背後看報紙。

1999年,劉鳳林家迎來了一位來自新世紀的「客人」——電腦。圖為劉鳳林為妻子和兒子拍下了這張照片。

時光飛逝,走過九十年代,劉鳳林一家來到了二十一世紀。圖為劉鳳林和妻子送兒子到北京考學。

2015年1月,老父親患心梗住院治療。劉鳳林這樣評價父親:「他是名老戰士,他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從未向困難低過頭。」由於年齡的原因,父親只能通過保守治療,不久後康復回家過年。圖為劉鳳林在病床前照顧父親。

2013年,劉鳳林有了孫子,真正實現了四世同堂。圖為妻子、兒子、孫子和老父親,劉鳳林拍下了這一幸福的瞬間。

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9·3」前夕,全中國約21萬名抗戰老戰士被授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劉鳳林的父親劉根銀也是其中之一。圖為小重孫給老父親戴上獎章。

圖為92歲的老父親戴著獎章敬禮。

圖為劉鳳林一家的全家福。2016年,劉鳳林在妻子的幫助下整理照片,以《家·30年》為主題參加了2016年平遙國際攝影節。「看著照片中青澀的面龐,握著妻子那雙略顯褶皺卻無比熟悉的手,我內心感慨不已。」這就是劉鳳林一家的故事,這也是千千萬萬中國家庭的故事。(微信搜索公眾號中國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加入微社區,分享你的故事,你也將有機會成為中國人的一天主人公。) (來自:騰訊圖片)

《中國人的一天》和《一面》邀請網友們一起翻翻自己的家庭相冊,回憶過去年代裡的時尚潮流,細數自己和家人的變化,一起感受時代變遷在我們身上留下的痕跡。您可以將您家的故事,以及您覺得最有時代感的家庭合影發送至 858801059@qq.com,我們將側耳傾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研究家庭相冊?
    在這個圖像消費不斷加速的時代,這本書既概括了觀看照片的傳統方式,又描述了當下與未來的研究話題和那些必定會重塑攝影實踐與研究領域的技術發展趨勢,為攝影領域的學生、專業人士、理論家和藝術創作者提供一個重要切入點。可以說,這是近幾年間,國內引進出版的最為精彩的一本攝影著述。本文選自書中由梅特·桑德拜撰寫的《告別家庭相冊?
  • 「幸福記事本 書寫新生活」劍河援鄂醫生李維一家:幸福在相冊裡流淌
    中國人自古就有記錄的習慣,家庭有相冊本承載生活點滴,工作有記事本見證崗位上的辛勞付出…,一個個小小的「本」記錄點滴幸福,凝固美好時光,折射生活變遷。一起來翻開這些時光之「本」,品讀歲月流年,感悟變遷之美。 迎雙節,李維一家在爺爺奶奶家團聚。「來,乾杯,慶祝中秋、國慶佳節,慶祝我們今天團聚!」
  • 這些相冊是金水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送給軍休軍工的特殊...
    老照片,更是紅色歲月裡最感人的故事,其魅力不在於畫質的清晰或色彩的高低,而在於它幫所有人留住的那份記憶,歲月的痕跡,就藏在黑白色的老照片中。 為了傳承金水區軍隊離退休幹部和軍隊無軍籍退休退職職工(以下簡稱軍休軍工)的紅色故事,日前,「憶紅色歲月,看人生如畫——金水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紅色勳章』」系列活動,在紫荊山舉行。
  • 《一直愛下去:黃磊家庭相冊》:陪伴和愛,就是一個家
    黃磊和孫莉的這本相冊照片幾乎都只是日常小記錄而已,甚至稱不上攝影作品,但張張飽含愛意,直指人心。在這小小的記錄中,一家人被凝固留存在每一張照片中,在那裡,每個人不會長大,不會老去。時光就這樣,被牢牢定格,在那裡。在那一刻,他們會一直笑著,一直彼此凝望注視著。在那些舊照中,一家人永遠都不會分開。
  • 是時候做一本屬於自己的家庭攝影照片書了!
    像是一本精緻的小書,大小適中,特別便於收藏存放,尤其是做好了幾本,放在家中的書架裡,隨時拿來翻閱,感覺特別好。布面是很多專業攝影畫冊使用的質地,這次我們也選了布面,提升整體家庭日記照片書的高級質感,但又不誇張。奶爸尤其喜歡扉頁的那張向日葵黃色,醒目亮眼。
  •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這些影像大多是從家庭相冊裡挑選出來的,泛黃的照片掀開了過往生活的一角。這張照片拍攝於1982年,我和妹妹在公園裡拍照。妹妹抱著洋娃娃,坐在從照相館借來的汽車玩具裡,看起來很懵懂。上小學的我站在一旁。那天我放假,但是拍照的時候還不忘戴著紅領巾,這對我來說是極其珍貴的一件物品。這是八十年代的末尾,照片裡的女生是我媽媽。
  • 美劇裡中國人的形象變遷
    可見,那個年代的美國對中國與中國人還是陌生而好奇的。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國與中國人在美劇中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涉及範圍越來越廣。哪些中國元素最受美劇偏愛?由於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存在很大差異,中國文化對於美國人而言,一直保留著一種「神秘的東方色彩」,因此一些標誌性的中國文化符號頻繁地出現在美劇當中。
  • 以個體命運折射時代變遷
    日前,以「歌曲中的臺灣故事」為主題的該書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楊渡在活動現場播放了若干首極富時代印記、承載臺灣集體回憶的歌曲,並就歌曲誕生的時代背景、與之相關的社會事件等等展開講述。  為什麼選擇從歌曲中回望臺灣歷史?「這本書中寫到的話題有些沉重,所以要以相對輕鬆的方式來講述。」楊渡說。
  • 老相冊裡的民國無名「女神」找到了,她究竟是誰?
    該文作者稱,相冊的主角是一個出生於民國的上海女子,「少女時代,是『資產階級』家的千金,中青年時代,是紅色中國的一名普通工人。」有網友從老照片認出,相冊中的女子年輕時去的遊泳池正是當年的上海工部局遊泳池。
  • 「年度流行語」見證時代變遷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疫、逆行者、後浪、脫貧、颯、直播帶貨、雙循環、打工人等熱詞榜上有名,為時代的裡程留下了生動註腳和豐富表情。「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時間在語言上不斷留下「轍痕」。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的手段、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也是時代發展的「晴雨表」、生活變遷的「風向標」。
  • 別把攝影作品集做成一本"大相冊"!
    你的創作思考維度不需要隱藏在照片之後,而是要全面的呈現於考官面前,這也是一本普通相冊與攝影作品集的最大區別。本周二Portfolio+專欄,康石石將為同學們列舉三點在攝影作品集創作中需要具備的要點,希望大家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自己攝影作品集的申請價值。
  • 國產片中的人口流動和流動人口:個人、家庭、時代和國家
    經濟的發展和政策性的鼓勵,讓人口的流動前所未有的巨大,「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不再具有現實的召喚意義,人們被新的時代精神感召,求學或打工,下海或漂泊。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有的人迎頭趕上,有的人則被狠狠甩下。故園的凋敝催生了城市的興起,城市化的進程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必然改變了中國人的家庭結構。
  • 中國人的性、愛、婚:四十年經驗與變遷
    對中國人的「性、愛、婚姻」等在過去四十年的變遷做了細緻梳理與深入分析。本文為講演實錄,未經講演者審閱。中國人的性、愛、婚四十年經驗與變遷講演 | 黃盈盈整理 | 朱晨宇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性』之變」。
  • 相冊的意義與含義
    一、相冊的意義相冊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把照片做成視頻的形式,以照片為主,同時穿插一些視頻片段。雖然現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很高,但是大家手機裡最多的素材還是照片,把這些素材做成視頻類似於電子相冊,也習慣把這種視頻叫相冊視頻。
  • 賈樟柯:時代變遷中的藝術清流
    賈樟柯,這個與時代變遷糾葛的導演,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著藝術。 《小武》是賈樟柯獨立製片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他首次在國際上獲獎的作品,他將矛頭第一次指向了家鄉汾陽,用家鄉的基調來承載著小人物在時代變遷中的「變遷」。影片風格樸實無華,基本上保持著一種紀錄片式的拍攝和敘事風格:粗糙、質樸、真實感逼人。影片中沒有複雜的敘事技巧,導演儘可能的在敘事中隱蔽自己的存在。
  • 見證者王彥:與城市「合影」36年,見證時代變遷|致敬城市耕耘者
    【一張照片凝固著一段時光,承載著一份記憶,而一組「編年」照片,則承載著對時代的記錄,見證著人們生活的變遷。他們的故事登上了遼瀋地區的《瀋陽日報》等報紙和電視臺等媒體後,又被北京、天津、福建、湖南等全國各地的報紙和電視臺關注和報導,在網絡上,各大門戶網站和平臺,更是全國熱傳,有一部視頻的播放量合計高達7799.7萬次,連《人民日報》(網絡)也報導了他們的事跡……這位父親名字叫王彥,是一位瀋陽市民,他和兒子王田用一種特別的形式和執著的情懷,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變遷和城市的巨大發展。
  • 張大禮《幸福裡的故事》開播 濃情演繹時代變遷
    由韓三平監製,楊亞洲執導,李晨、王曉晨、張大禮、劉莉莉等人主演的年代情感劇《幸福裡的故事》於10月9日登陸北京衛視、廣東衛視。該劇圍繞北京胡同青年成長史展開,演繹了一段原汁原味的北京西城風華歲月。張大禮在劇中飾演周大爺,是個典型而地道的老北京,角色京味十足。
  • 支付寶能不能掃相冊裡的福字 支付寶怎樣掃相冊裡的福字圖片?
    支付寶能不能掃相冊裡的福字 支付寶怎樣掃相冊裡的福字圖片?時間:2020-01-15 22:1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支付寶能不能掃相冊裡的福字 支付寶怎樣掃相冊裡的福字圖片?
  • 中國家庭變遷三十年:小皇帝、農村婦女、老人
    新一代中國孩子拿零用錢去買和路雪冰淇淋,也擁有了更大的家庭消費決策權,在北京家庭中,70%的家庭開銷都以孩子為中心。  《餵養中國小皇帝:食物、兒童和社會變遷》是一群以哈佛大學為中心的人類學家90年代研究中國兒童撫養和餵養方式的成果,由景軍主編,曾以英文出版,今年1月終於被譯成中文。
  • 數萬張流落的家庭老照片裡,藏著中國人怎樣的共同記憶?
    在你家中是否曾有過一本老相冊,裡面夾著父母結婚時穿著軍裝、戴著紅花的合照,你剛滿月時裹得嚴嚴實實、眉心點著紅點的「玉照」,或者小學畢業時一起大喊著「茄子」、你卻不小心閉了眼的集體照?照片裡人物的五官可能有些模糊,一些拍攝日期和照相館的名字卻印得清清楚楚。每張照片都能帶出一段舊事。後來老家拆遷、喬遷新居,或是長輩過世、收拾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