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12月17日訊(記者 潘顯璇 實習生 陳瑜玲)俗話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這句話放在A股上市公司,卻不大行得通。12月16日,開元股份證券簡稱正式變更為開元教育。三湘都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已有華民股份、雪天鹽業、開元教育3家上市湘企先後完成了更名,並有大康農業正在推進更名工作。這些企業改名換姓的背後,是出於什麼動機呢?
雙主業變單主業,開元股份更名開元教育
開元教育發布的公告顯示,長沙開元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開元教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自2020年12月16日起,公司證券簡稱由開元股份變更為開元教育。
公司於2017年積極推動戰略轉型,收購上海恆企教育培訓有限公司和中大英才(北京)網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3月完成製造業剝離,主營業務由職業教育與儀器儀表製造業雙主業並行變更為單一的職業教育業務。2020年1至9月,公司的全部營收和利潤均來自職業教育業務。公司現有名稱已不能反映公司的經營業務與行業屬性,且不符合公司業務發展的需要,而變更後的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符合公司實際情況和發展戰略。
易主轉型發展,紅宇新材更名華民股份
2020年7月14日,紅宇新材發布公告稱,公司由湖南紅宇耐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湖南華民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華民股份」。
對於更名的緣由,華民股份表示,受國家宏觀經濟影響,公司耐磨材料經營業績維持在較低水平,公司及時調整戰略定位,搭建團隊在新一代通信技術及智慧城市等方面積極開拓及發展業務。原來的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已具有一定局限性,制約了公司實際業務的開展,對公司加速轉型升級造成了較大阻力。
記者注意到,不同於開元教育對公司名字的「微調」,從紅宇新材變成華民股份,可謂徹底「改頭換面」。背後的原因,與公司控制權的變更有關。2019年3月,已經連續兩年虧損的紅宇新材易主,接盤者是盧建之控股的產業投資公司,隨後盧建之開始擔任紅宇新材的董事長。而2016年即註冊成立的湖南華民資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正是盧建之。
打破地域屬性,湖南鹽業更名雪天鹽業
2020年9月18日,湖南鹽業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雪天鹽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月24日起,公司證券簡稱由湖南鹽業變更為「雪天鹽業」。
湖南鹽業上市以來,在生產、市場方面都已逐步實現全國布局。生產方面,擁有5家省內外生產企業;銷售方面,除湖南核心市場外,截至2019年底,已在省外建立了18家分公司,省外市場銷售額佔比逐年增多,並出口到東南亞、非洲國家,公司正由省級區域公司向全國性公司轉型。
同時,公司實施完成品牌優化整合,明確「單品牌」戰略,集中資源打造「雪天」品牌,目前該品牌在全國市場已具備一定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
此外,自鹽業體制改革正式實施以來,食鹽行業進入競爭時代,存在較大整合空間,公司後續可藉助資本市場,通過行業內、產業鏈上下遊合作或併購重組以實現外延式、規模化發展。
基於以上原因,公司原有地域色彩明顯的名稱及證券簡稱不利於公司拓展全國、國際業務,也不利於公司開展行業合作整合工作,也不利於公司藉助資本市場影響力提升品牌價值。
更名題材炒作需警惕風險
不僅是湘股板塊,從整個A股市場來看,近期更名的上市公司不少,數據顯示,除「戴帽」「脫帽」等被動更名外,今年選擇主動更換證券簡稱且已生效的上市公司超過了70家。此外,還有包括上市湘企大康農業等在內的多家公司發布了擬變更公司名稱和證券簡稱的公告,目前正在推進中。
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近期有部分上市公司更名後受到資金熱炒,股價連續多日上漲。比如,11月20日晚,中小板上市公司澳洋順昌公告稱,鋰電池業務已經成為公司的最大利潤來源及最大的盈利增長點,擬將公司名稱從「江蘇澳洋順昌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江蘇蔚藍鋰芯股份有限公司」,擬將經營範圍變更為電池製造、其他電子器件製造等。之後,澳洋順昌股價連續2天漲停。
業內人士表示,投資者一定要仔細分析改名公司背後是否經營有實質性變化,如果單純迎合市場熱點炒作而改名,短期內公司股價雖有所拉升,但風口過了遲早股價會跌回原點。
有意思的是,從近幾年A股公司的幾波股票更名熱潮來看,還存在一定的特點和規律。比如,2013年至2014年,環保行業興起,不少股票名稱中增添了「節能」、「環保」、「新能」等字眼。2017年至2019年,股票名稱變更後出現了不少「新材」、「生物」、「科技」、「互聯」、「智能」等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字眼。
[責編:吳岱霞]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