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一個關於愛情和婚姻的悲傷故事,一個關於少女追逐「明星夢」的悲傷故事,一個關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國潮」的悲傷故事。
1983年12月,籌備時間頗久的《紅樓夢》開始在全國各地選拔演員,反響熱烈,各個演員席位競爭也是相當激烈。
當時扮演「王熙鳳」的那組初選演員裡面,最具競爭力的有兩位,分別是1957年出生的鄧婕和1967年出生的樂韻。
樂韻很漂亮,也很年輕,比鄧婕年輕了足足十來歲,所以整個劇組人員都很喜歡她。
時至1984年夏天,那些初選的演員們在完成了演員訓練班的學習後,導演組已經基本確定了各個演員的最終人選。
「王熙鳳」那組,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在整個劇組裡面最漂亮的樂韻,就是那個最佳人選了。
樂韻當年飾演王熙鳳的定妝照
無論是相貌,還是身材,樂韻都要比鄧婕更為接近《紅樓夢》原著裡面「王熙鳳」的形象,尤其是那一雙動人的丹鳳眼,美得讓化妝師都忍不住誇讚不已。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樂韻卻突然猶如鬼迷心竅了一般,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這個得之不易的好機會,退出了「王熙鳳」那組演員的競選。
原本在面對樂韻這樣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很有些自慚形穢的鄧婕都準備放棄競選「王熙鳳」,想要改演平兒了。
然而,鄧婕萬萬沒想到事情會有這樣的峰迴路轉,突然就掉下「樂韻退出」這麼大一個「餡餅」砸在她頭上,讓她又重新奪得了出演「王熙鳳」的機會。
鄧婕飾演王熙鳳的劇照
1987年,鄧婕憑藉《紅樓夢》裡面飾演的王熙鳳一角,獲得了第四屆金鷹獎最佳女配角獎、飛天獎最佳女配角獎、首屆十佳演員獎,自此一炮而紅。
事隔多年後,鄧婕在她的書裡回憶起這段往事說,是因為另外一名競爭者突然準備出國,所以她才有機會出演王熙鳳那個角色的。
只不過事實上,當時的樂韻並不是要出國,而是有人跟她說,可以帶她去中國香港做演員。
於是年少無知的她,僅僅只因為一個男人的一句口頭承諾,竟然就放棄了出演《紅樓夢》的大好機會,一心憧憬著能夠去到中國香港做大明星。
然後,她把一個大大的「餡餅」扔給了鄧婕,自己一頭跳進了一個由無數謊言編造而成的大陷阱。
這件事情如果放在內地演員片酬動輒幾百、幾千萬的今天來看,一切都顯得很是荒謬而不可思議,讓人很難理解樂韻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可是在那個年代,內地演員就真的只是一種職業而已,遠不如今天那些「明星們」的光鮮亮麗,甚至根本還完全沒有「明星」的概念,酬勞也低得可憐,相比起正處於電影黃金時期的那些香港電影明星來說,那待遇更是有著天壤之別。
1984年樂韻主演《相逢在大篷車上》劇照
1983年,早就憑藉電影《小花》紅遍大江南北的內地女演員劉曉慶,在出演香港導演李翰祥的《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時,每個月的月薪只有50塊錢。
而出演這兩部電影男主角的香港演員梁家輝,在當時還只是個初出茅廬的新人,片酬卻是50萬。
而且,待遇差別還不僅僅如此,甚至就連演員們的夥食都會差上很多。當時中國內地演員的夥食都是兩個饅頭加一塊黑鹹菜,但中國香港演員開飯時,每人一輛餐車,雞鴨魚肉都有的吃。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劉曉慶面對這種「傷害」,為了吃上一口肉,甚至不顧顏面地跑到梁家輝的車上偷飯票。
如果當時有人跟劉曉慶說,可以帶她去香港做演員,估計她也有可能經不起那份誘惑吧。她要是能夠經得住金錢誘惑的話,後來也不至於因為「偷稅」而坐了422天牢。
窮則思變!只不過因為每個人的能力、背景、關係……等等方面的不一樣,所以導致改變自己的路徑也都不一樣。
有的人下海經商、有的人辛勤勞作、有的人坑蒙拐騙……當年也有很多人把眼光瞄向了國外,總覺得在國外掙得再少,也會比在中國內地掙得多。
於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上海掀起了一陣「出國潮」。那個時候,上海人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親戚、朋友、同學、鄰居在國外。
1984年,出生於上海的樂韻才只有十七歲,雖然對於金錢的欲望也許並沒有那麼大,但是每天看著美國駐上海領事館門前排著長長的申請籤證的隊伍,聽著那些街坊四鄰們討論著那個誰誰誰又去國外發大財了,她肯定也在心裡蠢蠢欲動吧。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樂韻遇到來自於中國香港的電影演員羅烈。
羅烈,原名王立達,出生於1938年,比樂韻大了差不多二十來歲,就年齡來說完全可以做樂韻的父親了。長相嘛,也實在有些不敢恭維,最多也就算普通吧。
可是就這樣一個又老又醜的香港演員,卻把當時最漂亮、甜美的年輕影星樂韻迷得神魂顛倒,為了他不惜放棄出演《紅樓夢》的機會,遠走他鄉?
個人覺得,當年樂韻一心想要奔赴香港,因為感情的成分應該比較少,更多的原因還是受到了那股「出國潮」和她那個貪慕虛榮、勢利自私的母親的影響吧。
要不然後來,她也不可能在自己感情還不穩定的情況之下,就急急忙忙地把母親也接去了香港。
那個年代的「出國潮」真的是有些太瘋狂了,尤其是上海,據上海涉外婚姻統計數字,97%是「嫁出去」,只有3%是「娶進來」,以致於形成「上海女婿遍天下」的說法。
當時很多女孩嫁給老外的目的,其實與以前的「農轉非」大同小異,就想趕著那股潮流飛出國門去掙大錢。
於是很多女孩找不到老外,哪怕退而求其次地嫁到港臺地區去,只要能夠跳出國門,她們也會覺得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1988年,在經過了長達四年的準備之後,樂韻終於如願以償地跟著羅烈去到了香港。她以為自己馬上就會成為「香港太太」了,馬上就會成為「大明星」了,馬上就會發大財了。
可是她所幻想的一切,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老男人為了得到她,然後用無數謊言給她編造的一個美夢而已。
樂韻去到香港後,羅烈擔心自己的妻兒會發現,就立刻把她藏匿在一棟別墅裡,幾乎不讓她接觸任何人。以至於她在香港生活了好幾年後,仍然不會講廣東話。
在那棟別墅裡,她問羅烈,什麼時候結婚?羅烈回答說,再等等。她問羅烈,什麼時候讓她去演戲做大明星?羅烈依然回答說,再等等。
這一等就是三年多。
直到1991年,羅烈幾乎把所有的理由和藉口都找遍了,然後實在是有些推脫不下去了,才把樂韻介紹到嘉禾電影公司屬下的泛亞藝人經理公司做了一名演員。
這一年,樂韻參演了她到香港後的第一部影片《千王1991》。她在裡面飾演的是一位從新加坡返港的寡婦,雖然戲份不多,勉強算得上是個女二號,但總算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千王1991》這部電影雖然反響一般,但是也匯聚了梁朝偉、任達華、黃百鳴、葉子楣等一眾巨星。
這讓有幸參演的樂韻,仿佛又看到一絲即將成為「大明星」的曙光正衝破重重黑暗,向她照射了過來。
於是,思想天真到有些幼稚的她,連忙把自己的母親也從上海接到了香港。
然而這個時候的樂韻卻不知道,有一片巨大的烏雲正悄然降臨,即將遮蓋住她的整個天空。那片巨大的烏雲就是羅烈的妻子,她和羅烈的關係終於被羅烈的妻子給發現了。
事情敗露後,羅烈面對妻子的大吵大鬧,不但沒有對樂韻做出絲毫的維護和補償,反而為了自己的名聲不被那些輿論玷汙,竟然立刻趁機徹底地拋棄了樂韻,從此也不再給予樂韻一分錢的生活費。
樂韻的性格外柔內剛,又很好面子,後來她生活窘迫之時,許多商行、酒樓聯絡嘉禾的明星剪彩抽獎,可以付予非常不錯的酬勞。公司裡的一些藝人看她可憐就關照她去,她覺得有損明星形象都不願去。
由此可想而知,當她面對自己「被第三者」這一事實時,自然也只能忍氣吞聲地從此與羅烈一刀兩斷。
可是她那個才剛剛到香港不久的極品母親原本以為馬上就可以好好享福了,哪曾想好好的「乘龍快婿」突然之間卻成了別人家的老公和父親,這如何能夠甘心?
於是,樂韻的那個極品母親又再一次不顧廉恥地極力慫恿她去爭,去搶,去鬧。
樂韻看著眼前那個相依為命的母親,也很想給母親更好一點的生活,所以只好無奈地再一次選擇聽媽媽的話,然後幾次三番地上門去找羅烈評理。
可是結果不但沒有挽回羅烈的心,翻臉無情的羅烈還報了警,指責她私闖民宅、騷擾其家庭,然後被香港警方帶到局子裡狠狠地教育了一頓。
樂韻從警察局出來後,看著眼前的高樓和行人,這時才發現腳下這座曾經無比嚮往的繁華大都市似乎根本容不下她。
可是她卻已經沒有了退路,就這樣返回內地,她丟不起這個臉,她的母親也肯定更不願意丟這個臉。
然而沒有了那個「渣男」做依靠,生活卻仍舊還是要繼續。
只不過連廣東話都不會說的樂韻,除了有一張漂亮臉蛋之外,別無所長。可是在那個年代,香港演藝圈最不缺的就是美女,所以她的美貌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少好運氣。
從1992年到1994年,樂韻只接拍了幾部低成本的爛片,而且還都不是主角。1995年之後,更是沒人再找她拍片了。
於是,她和母親的生活,開始陷入到一個極其窮困潦倒的境地。
面對這樣的生活,樂韻那個極品母親又如何能夠忍受,所以常常尖酸刻薄地對她抱怨數落道:「你看看某某女孩,來了香港不兩年就認識到有錢老闆,發了大財,只有你躲在家,一點用都沒有!」
「我就是這樣沒用的人,最多死了吧!」樂韻有一天終於忍不住流著眼淚,歇斯底裡地衝母親喊出了這樣一句負氣的話。
1995年的一個早晨,樂韻表情漠然地站立在十三樓的窗前,然後縱身跳了下去,就此香消玉殞,享年僅僅28歲。
可惜!可悲!可嘆!
如果那個時候,樂韻的母親能夠稍微多關心她一點的話,應該就能夠看出她已經變得很有些不對勁了。然後多給她一些體諒、理解和安慰,也許就不會讓她墮入這樣一個悽慘的結局吧。
如果那一年,樂韻沒有遇到那個「大渣男」羅烈,終有一天肯定也會成為她想成為的那種「大明星」,也許就不會有這樣一個悲傷的結局了吧。
如果那個年代的「出國潮」沒有那麼瘋狂的話,樂韻和她的母親應該也不會那麼想要飛出國門,也許就不會有這樣一個讓人痛心的結局了吧。
其實歸根結底,如果人們不那麼利慾薰心,不那麼急功近利,不那麼貪慕虛榮的話,那麼世間應該會少很多這樣的悲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