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記者從北京市公安局網安總隊獲悉,幫助蔡徐坤製造一億微博轉發量的幕後推手「星緣」App被查封。該App利用粉絲給「愛豆」刷流量的需求,瘋狂牟利,半年內吸金800餘萬元。目前,主犯蔡某某因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已被豐臺檢察院批捕。
我的一位同事形容這個App的功能,跟春運搶火車票的搶票神器異曲同工。搶票神器追求的是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把火車票給刷出來。而「星緣」App追求的是走量,幫粉絲事半功倍地把愛豆的流量給刷出來。所以說到底,這玩意兒就是個作弊軟體。
看新聞介紹,這事兒已經成為產業鏈了,經紀公司下派任務,粉絲們註冊App刷數據。「星緣」App收穫了粉絲的錢,偶像和經濟公司收穫了流量,而有了流量就有了廣告,就有了資源。那這裡掏錢的粉絲收穫了什麼呢?各種偶像周邊、應援產品,運氣好或許能抽獎抽中粉絲見面會和演唱會門票。
真正的收穫來自精神層面,看著偶像的微博流量碾壓其他明星,看著粉絲們萬眾一心達成目標,滿滿都是感動,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粉絲們恨不得抱在一起大哭一場。對於粉絲來說,追星就像是一場戀愛,要的就是那種轟轟烈烈、哭哭鬧鬧的感覺,熱戀、失戀、維護戀人,戀愛中各種各樣的情緒都能在追星的過程中找到。
這就是所謂的粉絲經濟學。所以偶像明星從來也不是靠作品說話,愛豆們賣的是人設,人設不倒,人氣不倒。蔡徐坤籃球打得像孔雀舞又怎樣,唱歌唱出「雞你太美」又怎樣,粉絲會包容「戀人」所有的缺點,只要他不背叛自己。而戀愛會讓人體分泌大量多巴胺,那感覺不要太美。
然而就像所有的戀愛一樣,激情會褪去,多巴胺會減少,終於,熱戀的感覺會消失。而這一輪追星也就結束了。這就是偶像明星與生俱來的困境,他們更像是流星,一閃而過。當人氣衰退之後,偶像明星面臨兩個選擇,少數人轉型成為真正的演員或歌手,大多數人黯然隱退。
這種職業生涯短暫的特點,也就塑造了偶像明星和經濟公司的營銷模式。他們往往不考慮長遠發展,而是在人氣最旺的時候,盡全力把所有的流量都變現。所以你會發現偶像明星們要價很高,而且都非常忙。他們會同時接演好幾部電視劇或綜藝節目,實在分身乏術,就會使用諸如替身、摳圖這類歪招兒。
這讓很多老藝人特別看不上,批評他們不敬業。其實恰恰相反,他們太「敬業」了,他們深知自己時間有限,所以爭分奪秒替公司和自己把能賺的錢都賺了。同樣,和傳統藝人相比,偶像明星們更看重曝光度和流量,所以他們能參加的節目都參加,不被邀請也要去蹭。能買的熱搜也都不放過,甭管是紅是黑,只要每天都在聚光燈下就行。而職業演員,像葛優、姜文、陳道明,沒作品的時候基本上就失聯了。
所以說,演員和偶像是娛樂圈裡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這也就塑造了他們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涇渭分明。當然和已經成型的日韓娛樂圈相比,中國娛樂圈還不那麼成熟,一個表現就是偶像和演員的涇渭不那麼分明,如今的各路老幹部、小鮮肉、大花、小花都在買熱搜、刷流量,都妄想著兩條路一起走。
另一個表現則是中國的粉絲不是那麼理性和成熟,經常幹出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事兒,比如說這一次蔡徐坤微博點擊過億,比如說王俊凱的全球生日慶典,比如說吳亦凡靠刷票登上蘋果音樂排行榜……然後你還說不得,愛情大過天。因為這股子瘋狂勁兒,各類服務粉絲的產品就應運而生了,大有一副人傻錢多速來的勁頭。
愛情是盲目的,陷入熱戀的人又怎麼會在乎錢呢?非理性消費就成了粉絲的常態。雖然每個偶像明星的職業生涯並不長,而且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但架不住一代代偶像前赴後繼,讓一茬茬年輕人陷入「熱戀」,所以粉絲經濟長盛不衰。郭敬明老師說:沒有人能夠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著。
本報評論員牛角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