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營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強磁場」

2020-12-22 央廣網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在法國該組織總部安裝啟動,合肥「科學島」自主研製的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成功交付;全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以「芯屏器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形成體系、以新型「銅牆鐵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大智移雲」為牽引的數字經濟蓬勃興起……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今年以來,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科技創新,傾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為有源頭活水來」

——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

《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專著,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而中科大團隊研發的以「九章」命名的量子計算機同樣具有裡程碑意義: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牢固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人造太陽」是人類在新能源領域的偉大夢想。承載這一夢想的科技工程是由中國、歐盟、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和印度七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開展的ITER計劃。憑藉在託卡馬克裝置上40多年的技術積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的ITER任務100%國產化並以優異的性能指標通過國際評估,交付進度和產品質量100%滿足ITER要求,在ITER七方中位居前列,創造多項第一。 ITER組織總幹事貝爾納·比戈評價道:「中國在採購包研發生產方面領先於各方。 」

原始創新,是創新發展的源動力。打造原始創新「強磁場」,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使命。

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今年以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繼續在量子、核聚變領域保持全球領跑地位,在材料、能源催化、免疫治療、人工智慧、高端儀器等方面取得一批國際領先成果。

中科大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創造世界最高水平;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超薄電子玻璃屢創記錄,2020年成功研發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30微米柔性可摺疊玻璃;6家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最新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保駕護航;為北鬥導航系統提供3000多套部件產品;為高分七號衛星提供高性能阻尼器等關鍵部件……關鍵領域的創新持續發力,加速由「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邁進。

大科學裝置,國之「重器」。在安徽合肥,大科學裝置已呈集群發展之勢——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性能不斷提升;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實現恆流運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磁場強度達42.9T、位列世界第二。

今年,我省著手規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設;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強光磁集成實驗裝置預研進展順利。

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主基地,我省著力構建「四個一」創新主平臺,有序推進「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建設,統籌推進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第二批省實驗室和省技術創新中心評定,「一室一中心」總數達28家,其中,深部煤礦採動響應與災害防控省實驗室獲批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與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兩心共創」,攜手滬蘇浙合力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發起成立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建設,成功交付全鎢偏濾器等關鍵部件,成為世界核聚變科研攻關的標杆機構;積極參與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國際大科學計劃……我省不斷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持續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地」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百舸爭流千帆競」

——產業創新助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的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這是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總經理蔡輝嘉在多個場合談及的話語。這句話的底氣,源自晶合節節攀升的月產能。截至今年10月,晶合月產能達到3萬片,在手機面板驅動晶片代工領域市佔率繼續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以來,我省著力抓好以「銅牆鐵壁」為重點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芯屏器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以「大智移雲」為牽引的未來產業提升賦能,以產業創新助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4月,蔚來汽車中國總部在安徽合肥「安家」,聯合江淮汽車打造世界級智造工廠。

5月和6月,德國大眾「重資」入股國軒高科和江淮汽車,攜手打造中國新的電動汽車中心。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佼佼者相繼與皖企「聯姻」,為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積蓄勢能,引領帶動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12月8日上午,安徽先進位造業發展「一號工程」——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揭牌運行,標誌著我省在推動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整合重構方面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7.2%。疫情影響下,直觀的數字,反映出我省晶片產業持續發力的態勢。

聯發科技、傑發科技等設計企業星羅棋布,長鑫存儲、晶合集成等製造企業不斷成長,通富微電、國晶電子等封裝測試企業日益壯大,芯碁微裝、安徽易芯等設備材料企業加速布局……

顆顆「芯」光,點亮全產業鏈:一批龍頭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引領者,部分產品的性能及指標已達到國際主流水平,我省集成電路產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發展環境日臻完善。

12月7日,維信諾 (合肥)G6全柔AMOLED生產線點亮,我省首條全柔AMOLED生產線由此正式投產。

從「無中生有」造平板到「剛柔並濟」造好屏,我省新型顯示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京東方顯示面板出貨量躍居全球首位;彩虹集團成為國內首家具備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研發、量產的企業;視涯作為全球最大矽基OLED廠商持續深耕微顯示領域……作為國家首批新型顯示戰新集群,合肥形成了涵蓋上遊裝備、材料、器件,中遊面板、模組及下遊智能終端的完整產業鏈,產業整體規模在國內居於第一方陣。今年1月至10月,合肥新型顯示產業實現產值約815億元。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我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發展數字經濟。

5G網絡、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智能創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目前,全省累計建設完成5G基站2.14萬個,建成5G場景應用100個,打造了全國首座「特高壓5G」基站、首個「5G機場」、首個「智慧醫院5G聯合實驗室」等一批典型應用場景。

今年1月至11月,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5.2%、15.7%。

截至目前,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達2618戶,以佔全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14%的數量,貢獻了24%的營業收入和25%的利潤。其中,74%是高新技術企業,湧現出國家級「小巨人」86家。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創新引擎加速發力,我省交出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前三季度我省生產總值27668.1億元,同比增長2.5%,快於全國1.8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國第8位,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紙船明燭照天燒」

——科技力量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2020年4月30日,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在安徽創新館開幕,科技成果在網上展廳同步與海內外觀眾「見面」。

網友們感嘆:逛完這個網上展廳,你自然明白為什麼說安徽是 「抗疫優等生」。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徽迅速啟動3批16個應急科研攻關項目,重點支持新冠肺炎檢測和診療智能化、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型核酸檢測等領域的研究,吹響科技戰「疫」集結號。

炎症風暴是新冠肺炎患者向危重症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抑制?安徽科研團隊找到了答案——「託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 3月3日,該方案正式列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統籌部署和中國紅十字會支持下,安徽專家團隊趕赴武漢,指導幫助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14所定點收治醫院採用託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效果良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受中國紅十字會委派,兩位安徽專家啟程支援伊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委派,徐曉玲教授作為中國政府第三批赴義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顧問,飛赴義大利,支援該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通過遠程視頻系統,安徽專家向印度、巴基斯坦、波蘭、瑞士、德國、英國、俄羅斯7國70餘家醫院同行,分享新冠肺炎患者診療和救治經驗。

不僅在武漢保衛戰中大顯身手,還為國際戰「疫」貢獻力量,「安徽藥方」贏得中外點讚!

疫苗是戰勝病魔的利器。

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項目,納入科技部 「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點專項;安科生物將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的安達芬 (重組人幹擾素α2b)注射劑進行改進,增加霧化吸入途徑,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安全防護。

安徽緊鄰湖北,疫情一度緊急,但戰「疫」成績單可圈可點,這離不開硬核科技力量的支撐。

只要正常步行通過安檢區,即可完成測溫及安檢。皖產全過程無接觸測溫安檢一體機在上海地鐵、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等場所廣泛應用。這種安檢模式降低了人員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提高了通行效率,緩解了人流聚集壓力。

前往醫院就診時,不需要觸屏、按鍵,直接用手在空中「比劃」,就能完成掛號、繳費等操作,大大降低了患者因手指與屏幕接觸而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這款無接觸自助掛號機,採用全球領先的「可交互全息空中成像」技術,依託該技術,公司還研發了無接觸電梯按鈕終端。

皖產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代替街道工作人員,對轄區內的發熱人群進行摸底,對重點人群進行隨訪,不僅提高了信息採集效率,還降低了工作人員上門溝通交叉感染的風險。針對方言難懂的問題,機器人通過深度學習不斷提升語義理解、智能交互水平,如今信息採集完整度已達90%。

填補國內外空白的消除菌毒空氣處理設備批量生產;用於重大傳染病員安全隔離與轉運的奇瑞瑞弗負壓救護車馳援武漢、出口海外;防疫彌霧消殺機器人,醫療物品智能運送機器人,可自然呼吸、重複使用的納米纖維口罩……皖產「利器」在疫情防控一線大展拳腳。

線上遠程問診、AI輔助診療等智慧醫療手段有效緩解醫療資源緊缺;「安康碼」推行以來,人們出行檢測時間由以往的平均60秒降為10秒,有效緩解了基層防疫站點壓力;疫情動態監測、交通人流分析等「抗疫大數據」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參考……疫情期間,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與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提速提效!

得益於科技力量的支撐,安徽不斷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持續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在全國新冠肺炎疫情比較嚴重的省份中率先「清零」,確診患者臨床治癒率達99.4%。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安徽將堅定下好創新先手棋,加快建設「高原」「高峰」相得益彰、創新創業蓬勃發展的科技強省,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相關焦點

  • 成都科學城黨工委書記邱旭東:發揮創新策源地的「極核」作用,助力...
    作為「兩區一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天府新區充分發揮成都科學城創新策源地的「極核」作用,為實現區域間協同發展提供最大動能。「成都科學城是『一核四區』的核心,也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大創新引擎,這樣的使命也賦予成都科學城『打造策源地、形成動力源』的功能。」
  • 「十三五」成就巡禮丨原始創新 科技創新 國之重器先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十三五」期間,一批大科學裝置相繼建成運行,正在有力支撐中國基礎研究,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 中國(合肥)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設項目落戶安徽創新館
    安徽:為科技創新打造智慧財產權「護航隊」 實習記者 陳可軒 11月12日,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文稱,原則同意中國(合肥)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設項目立項,開展前期工作。項目落戶安徽創新館,總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
  • ...一谷一區一策源地」,廣州「軟體第一區」布局數字產業「黃金...
    如何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契機,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虹吸效應」,為軟體業發展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天河區正以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為發展主線,努力實現以數字產業化培育新動能、以產業數位化孕育新動力,做大做強軟體產業。
  • 向「世界頂尖」而行 華夏幸福構建科創強磁場
    社區總用地面積約3.2平方公裡,規劃形成「一核·三帶·三片·多點」的空間結構:以WLA會址及科學公園為核心,打造地區公共中心;利用現有生態資源,營造景色宜人的藍綠景觀帶,形成二環公園景觀帶、橙和港生態景觀帶、夏漣河生態景觀帶。
  • 「十四五芯藍圖」安徽:聚焦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打好關鍵核心技術...
    集微網消息,12月1日,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十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安徽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規劃建議》提出,堅定下好創新先手棋,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 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武漢這樣安排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盛繼亮介紹了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部署安排和具體措施。盛繼亮指出,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就是要堅持把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四個面向」,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就是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疏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雙向連結快車道。
  • 凌雲市長做客安徽衛視,帶來特別分享:「大湖名城」的氣質和風度
    8 年前,8 位不是合肥籍的哈佛博士,懷揣科技報國的夢想,在祖國的召喚下,毅然回國,來到合肥,相聚「科學島」,在穩態強磁場這個大舞臺上,潛心探索生命的奧秘,用事業與夢想構築起「人才強磁場」,吸引天下英才齊聚科學島,揮灑智慧與汗水。王文超、張欣、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從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 安徽特力科技:轉型升級天地寬(圖)
    11月20日上午,在位於金橋工業園內的安徽特力科技有限公司軌道交通電纜項目生產車間內,員工們正在生產南京地鐵10號線所需電纜。  記者看到,在銅帶屏蔽生產現場,一根截面積95平方毫米的單芯電纜正被包上銅帶,纏繞成捆。另一條生產線上,「裸」著身子的電芯,被傳送到機器裡,電芯外面被均勻地裹上一層膠,以起到絕緣作用。剛裹上的膠炙熱無比,因此它們還得被送進水槽,洗個「冷水澡」,這才能凝固。
  • 科技引領 才聚東莞|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做好人才的服務工作,及時幫助人才解決實際困難,為人才更好在莞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位於松山湖科學城的散裂中子源項目 記者 鄭志波 攝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機遇下,東莞依靠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前瞻性謀劃布局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和一流科研平臺,形成創新人才集聚的「強磁場」。
  • 著力營造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包容」,就是要營造更加寬鬆的環境,包容科技工作者個性,鼓勵其張揚特長,寬容其探索創新中的失誤失敗,寬容不同的學術觀點甚至離經叛道的「異端學說」,讓其放膽探索求創造。「激勵」,就是要體現知識價值的分配原則,讓科技工作者名利雙收。要在改革中形成以國家重點科研基地為骨幹、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探索性研究為生力軍、競爭協同機制為紐帶的科研開發體系。
  • 互聯萬物,雲端列印——安徽中午科技有限公司
    (中午辦公設備產品圖——安徽中午科技有限公司)  據悉,安徽中午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在公司成立之初就以致力於成為國內領先的雲列印及智能硬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為目的,依託領先的雲計算及物聯網技術,中午辦公設備推出適合行業市場需求的智能無線互聯產品
  • 合肥成為中國隱形獨角獸500強新興成長地
    報告顯示,2020中國隱形獨角獸企業500強城市排名中,合肥的中國隱形獨角獸500強的數量為28家,總估值為260.73億元,位列全國第六位,上榜的企業有東超科技、中科離子、普氏生態、新匯成微電子、生鮮傳奇、達博科技、國儀量子、安龍基因科技、中科類腦、雲塔電子、摩爾精英等。
  • 恭喜,這些單位獲得安徽科技進步大獎
    然後,授予「穩態磁場國家大科學工程」為安徽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了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臺40T級混合磁體,建成三臺場強創世界紀錄的水冷磁體,首創SMA組合顯微系統。
  • 尋訪創新合肥 安徽衛視《閃耀安徽》第二期開播
    央廣網合肥12月24日消息(記者趙家慧)《閃耀安徽》將於今晚9:20在安徽衛視播出第二期,在本期節目中,主持人周群、白羽和李子涵作為新老合肥人的代表,將一起探訪這座城市的創新力量。新一線城市、合肥速度、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等一系列具有時代感的名片和標籤,正在成為新合肥人的記憶。
  • 回訪| 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8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參觀安徽創新館,對安徽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取得積極進展表示肯定。他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捨、久久為功。
  • 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讓武漢成為新發現新發明「最活躍」區域
    創新戰略>>>爭當國家創新布局要地武漢加緊建設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月,《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朱增偉教授題為「武漢的國家脈衝強磁場裝置是世界一流的設施,幾年來我屢屢造訪武漢,用這裡的設施開展新的研究。」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女科學家塞巴斯蒂安教授說,如果沒有武漢該中心的設備,她的研究小組將無法開展新的量子材料研究,而這些研究有望為未來提供再生能源。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她還專門發來郵件表達遺憾。
  • 安徽大學是一所什麼檔次的大學?
    安徽大學位於省會合肥,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重點綜合性大學,在諸多211工程院校中,安徽大學相對來說排名並不是很靠前。學校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電科38所、科大訊飛、阿里雲等著名科研院所和知名科技企業,合作開設「物質科學英才班」「信息技術英才班」「航天科技英才班」「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英才班」和「集成電路器件英才班」,並與合肥市政府圍繞產業技術需求。學校有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學ESI全球排名達前5.05‰。
  • 熱烈祝賀悅來悅好在安徽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專版掛牌
    2020年4月,安徽悅來悅好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順利通過審查,在安徽省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專版基礎層正式掛牌。證券代碼:613591。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省區域性股權市場科創板對標上交所科創板,此次掛牌企業主要對象面向前沿科技、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重大需求,主要服務於符合戰略目標導向、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 尋訪創新合肥 《閃耀安徽》第二期開播
    尋訪創新合肥 《閃耀安徽》第二期開播 2020-12-24 16:01:20 》將於今晚9:20在安徽衛視播出第二期,在本期節目中,主持人周群、白羽和李子涵作為新老合肥人的代表,將一起探訪這座城市的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