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在北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
回顧2020年,儘管兩岸關係面臨外部「極限壓力」與島內「臺獨」挑戰,大陸自身也經歷了防控疫情、恢復經濟的艱難歷程,但大陸始終清醒地堅守民族復興的戰略目標,多措並舉應對各種複雜挑戰,成功地將一度戰雲密布的臺海「化危為機」。雖然兩岸關係風險挑戰會以新的形式出現,但隨著大陸各項事業全面向好向穩發展,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提升,兩岸關係將持續克難向前。
臺海形勢一度波雲詭譎
川普政府大打「臺灣牌」,借臺海「極限施壓」。2020年,川普為尋求連任,轉移國內矛盾,加大對華戰略遏制,不斷挑戰底線紅線。
美臺關係不斷法案化制度化。美國反華勢力持續推出各種涉臺法案、軍售,挑戰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除國務院部門高官接連訪臺並在國際上引發示範效應,美對臺軍售也開始「常態化」,次數與金額創下新高,軍售內容也轉趨戰略性、進攻性和高精尖武器,有意將臺灣打造為遏制大陸發展、消耗大陸綜合國力的「海上刺蝟」。
美全球戰略力量部署向臺海周邊轉移。三大航母打擊群「裡根」號航母編隊在衝繩東南海域活動,「羅斯福」號和「尼米茲」號在菲律賓附近海域進行雙航母演習,軍機軍艦頻頻在東南沿海高調現身,偵查近海軍事部署,試探開戰底線。
民進黨當局及島內「臺獨」勢力不斷侵蝕兩岸和平基礎。2020年蔡英文高票連任後,又「順勢罷免韓國瑜」,民進黨在島內政壇中一家獨大,加大「抗中謀獨」行徑。其具體包括五點:一是「以疫謀獨」升高兩岸對立對抗,在全世界輸出「武漢肺炎」等醜化話語。二是持續利用香港問題獲取政治利益,利用香港「修例風波」持續渲染「芒果乾(亡國感)」,利用港臺青年群體的涉世未深渲染對統一前景的恐懼。三是屢次嘗試「法理臺獨」。蔡英文連任後公開宣誓並推動成立「修憲委員會」,民進黨內王定宇、陳亭妃等「獨」派民意代表和「時代力量黨」「臺灣基進黨」等一度紛紛提出各式各樣的「修憲」提案,如刪除「國家統一前」等字眼,將現行「憲法」中「固有疆域」改為「臺澎金馬」等。四是持續推進「修法臺獨」。以所謂「國安五法」「反滲透法」等阻撓兩岸開展民主協商對話,增加民眾參與兩岸交流的不合理負擔,破壞兩岸已有的交流機制、平臺,築起兩岸交流的法制高牆。利用檢調機關針對兩岸族群大查水錶,懲戒、制裁支持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力量、社會團體乃至臺灣普通民眾,在島內不斷製造「寒蟬效應」。五是掌控輿論污衊兩岸關係發展。利用網軍、新媒體不斷散布攻擊誣衊兩岸關係發展的消息,「綠化」島內輿論環境,關閉中天電視臺,使支持兩岸關係發展、對大陸正面的聲音嚴厲管控和鉗制,讓關心兩岸前景的海內外中華兒女憂心忡忡。
向來主張「九二共識」的中國國民黨也一度動搖。國民黨敗選後,發展路線和發展前景不明。國民黨在黨產被民進黨清算,農漁會等基層組織被民進黨蠶食,傳統外圍組織紛紛瓦解的情況下,轉型寸步維艱。國民黨改革委員會提出兩岸新論述建議案,其中既沒明確說堅持「九二共識」,也未提到反對「臺獨」,整個論述被外界諷為「跟民進黨沒兩樣」。直到引發藍營基層強烈反彈,馬英九等黨內大佬紛紛表明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立場,國民黨中央才在「全代會」重新強調基於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的「九二共識」以延續兩岸互動,將轉型重點放在強化在野黨抗爭能量方面。
島內民意對兩岸前景呈現出矛盾複雜的焦慮心態。其一,是不切實際的「倚美心態」。10月,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及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民調顯示,「如果中美發生衝突影響臺灣安全,是否願意與美國一同對抗中國?」有58.7%的受訪者表示願意,24.6%表示不願意。「若兩岸爆發戰爭,認為美國會出兵協助臺灣」的受訪者有55.1%,表示不會的有32.8%。且不論民調的真實性和可信度,臺灣民眾的「倚美」心態確實由來已久,過半數的臺灣民眾選擇依賴美國。其二,是蒙昧的戰爭意識。民調顯示,如果因為「臺灣宣布『獨立』而引發臺海戰爭」,有66.0%的受訪者表示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而不願意上戰場則高達26.1%;若情況假設為「大陸主動出兵攻打臺灣」,則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的比例提升到77.6%,不願意則為15.9%。另一方面,90.4%受訪民眾希冀兩岸和平相處,超過5成民眾認為應該要「維持現狀」,約兩成半的民眾認為要和大陸修復關係,只有約13%的民眾認同要「臺灣獨立」。一份針對徵兵募兵的民調顯示,18-19歲年輕人最願意上戰場,高達96.3%,但當被問到是否支持恢復徵兵時卻有87%不支持。巧合的是,向來是支持民進黨大本營的島內深綠網絡論壇上,熱門的話題也是不滿延長青年教召軍訓期限的討論。可見,在相當多支持戰爭的臺灣民意中,上戰場是同袍的事情,或者是美國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多措並舉確保臺海化險為夷
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主動權。目前,大陸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兩岸實力對比差距不斷拉大,臺灣的GDP僅為大陸的4.26%,海峽西岸的福建省2019年GDP已經超越臺灣,大陸已經對臺灣形成全面性優勢。2020年1月19日,對臺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給兩岸關係定調,辯證看待兩岸關係前景,強調雖然美西方加大「挺臺遏我」,民進黨當局限縮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兩岸交流合作障礙叢生,臺海形勢更加嚴峻,但是兩岸關係「我強臺弱」的基本格局將繼續發展,大陸對臺吸引力影響力日益增強,民進黨操弄「恐中拒統」、遲滯兩岸融合只是一時逆流,「臺獨」不符合臺灣社會的根本利益,對臺灣民眾具有不可承受的風險。5月,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延續嚴厲警示「臺獨」分裂勢力同時,僅提及促進統一而沒有「和平」二字,但「一中原則」作為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石不動如山。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列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的目標任務,闡述了我們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政策主張,明確了反對的是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
高懸法治利劍反對分裂行為。5月29日,《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通過高調紀念《反分裂國家法》,討論針對「修法臺獨」等具體分裂行為的懲治,嘗試推動「臺獨」黑名單制度,更是有力地震懾了島內嘗試「修憲」「法理臺獨」等逾越紅線的「立法」活動。6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四種犯罪行為的構成及其刑罰作出明確規定,其實施細則更是明確納入「臺獨」與「港獨」勾連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香港國安法》就是《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其他必要措施」的具體延伸,將「臺獨」勾結「港獨」的活動納入管控範圍。按照國臺辦發言人的說法,「必將斬斷民進黨當局亂港的黑手,並嚴正警告民進黨當局,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破壞香港繁榮穩定的行徑都是徒勞的,必將自食惡果」。
2020年12月16日,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主持編寫的《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在北京舉辦新書發布會。這是大陸第一部系統論述1979年至2019年兩岸關係的著作
兩岸關係仍將克難前行
展望2021年,兩岸關係仍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格局之下展開。一方面,國際格局持續深刻調整,中美競爭合作關係日趨複雜,美國新任總統將繼續推行「以臺遏華」戰略,打「臺灣牌」力度不會減弱。民進黨當局在島內「一黨獨大」,以「漸進臺獨」通向「法理臺獨」的動作會持續增加,「修法」「修憲」乃至「公投」「釋憲」等活動已開始鋪展醞釀,島內支持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力量不斷承壓,兩岸關係風險點由軍事摩擦向法律攻防轉移。
另一方面,由於大陸疫情防控得力,經濟恢復發展,兩岸民間交流孕育未來兩岸關係蓬勃生機,網絡交流成為兩岸交流的新形態。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以「維護和平穩定 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在北京舉行,通過視頻連線與島內學者交流,重新凝聚兩岸和平發展共榮的共識。可以預期,大陸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日益成為先進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引領者、塑造者,對島內民眾的吸引力持續增加,而島內民意對蔡當局的不滿也在增加,寄望兩岸和平穩定的能量也在積累。
儘管臺海形勢面臨各種各樣挑戰,但是兩岸關係仍將克難前行。
陳詠江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