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方臻:2020年輔助生殖技術最新成果
孫方臻教授自1985年入英國劍橋師從國際著名分子胚胎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摩爾會士(院士),1994年應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人大副委員長周光召教授邀請入職中國科學院,擔任中科院發育生物研究所所長(時年32歲);2001年創建上海長海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併兼任主任;2007年擔任國家中長期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胚胎操作安全性評估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領導我國十餘家著名生殖醫學中心,包括湘雅中心、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心、301醫院等生殖中心,完成了我國首個關於輔助生殖技術安全性的基礎及臨床技術提升研究。
在這次論壇上,孫教授首先介紹了IVM的發展歷程。自上個世紀30年代科學家開展IVM研究以來,經歷了試管嬰兒之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Edwards教授、孫教授的恩師Robert Moor教授等國際著名科學家的開創性研究突破後, 1991年首例IVM試管嬰兒在韓國誕生。1994年Moor教授的博士後Trounson教授領導的澳大利亞團隊率先創立了臨床IVM療法。
自1994年以來,經亞洲、澳洲、歐洲、北美加拿大等國家眾多實驗室和醫學中心的共同持續努力,IVM療法得到不斷優化與拓展。以澳大利亞利用IVM治療PCOS(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為例,單枚囊胚移植後臨床妊娠率可達到48%,懷孕婦女試管嬰兒活產率高達95%,流產率僅為5%。IVM現已成為發達國家治療PCOS的有效手段,突出優點是用藥少、治療周期短、藥費少、過度刺激發生率降為零、對婦女的不良影響更小。因此,這一療法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知識女性PCOS患者的優先選擇方案。
因用藥少、治療周期短且經濟實惠,IVM也成為卵巢功能好的年輕患者治療不孕症的療法選擇。越南等國家的臨床實踐表明:使用IVM療法與常規IVF療法獲得的治療成功率及安全性相似。
孫教授自1986年起,在英國劍橋大學開始從事IVM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在國際發育生殖科學著名學術刊物發表了一系列的科學論文。結合多年來從事輔助生殖技術安全性研究的發現,孫教授團隊發展了新的IVM體系並開展了臨床研究。
國內外前期的工作已發現,取卵手術後獲得的卵平均大約20%的卵不成熟,屬於無用卵,部分患者高達50%的卵不成熟,少部分患者卵不成熟率可高達70%至100%。孫方臻教授團隊探索了利用新IVM體系拯救不成熟卵的臨床療法,在這次論壇上報導了針對60例疑難或多次治療失敗不孕症患者的IVM臨床研究結果。
這60位患者,年齡最大的48歲,最小的24歲,平均年齡33.3歲,人均獲卵10.7枚,其中5.4枚來自小卵泡。經短時IVM或長時IVM培養的小卵泡來源的卵,經受精和3天的體外發育,為60位患者人均增加優質胚胎1.8枚,第3天可移植胚胎3枚。使用IVM技術,相當於為每位不孕症患者額外增加了一個移植周期的優質胚胎數,讓超過五分之一的患者避免了一個治療周期無可移植胚胎的沮喪。
以受精後第三天獲得可移植胚胎為節點評估IVM有效率,IVM對絕大多數患者有效。60例患者中治療有效人數達到53人,有效率達88.3%。即使是年齡超過41歲的高齡患者,其IVM成功率也有75.0%。
孫方臻教授團隊首期的臨床結果表明,IVM療法是將小卵泡卵「變廢為寶」的有效療法。對患者來說,應用IVM人均增加了一個移植周期的優質胚胎數,可有效提升患者受孕機率,乃至減少另外一個治療周期的費用、時間和治療經歷的種種煩惱。對醫生而言,因IVM成功使部分患者避免了無胚胎可移植的局面,新IVM療法實現了為醫生臨床治療能力提升賦能。
孫教授在報告中分享了幾個案例。一位38歲的患者,曾經多中心多年多次輔助生殖治療多次胚胎移植失敗,因只有IVM來源的胚胎可移植,知情同意後選擇移植一枚發育成囊胚的胚胎,移植後成功妊娠。另一位37歲的患者也經歷了多次輔助生殖治療失敗,知情同意後使用IVM培養小卵泡來源的卵。她的大卵泡來源的5枚卵經ICSI授精和體外發育,PGS後沒有獲得健康胚胎;她的小卵泡來源的4枚卵經IVM培養後ICSI授精,3枚正常受精並發育成囊胚,其中2枚優質的進行了PGS基因篩查,一枚胚胎健康。因只有IVM來源的胚胎是健康胚胎,患者選擇移植這枚IVM胚胎並成功懷孕。這兩個案例,使用IVM不僅讓患者和醫生避免了治療周期無胚胎可移植的困境,而且實現了移植一枚IVM胚胎患者一次性成功懷孕。
因高齡婦女卵巢功能差卵泡數量少,國際上不提倡對高齡患者使用IVM。孫方臻教授團隊的臨床研究表明,高齡婦女也可以是IVM應用的受益者。孫教授介紹了一對高齡不孕不育患者夫婦(女44歲、男45歲)的IVM治療案例。經檢查,患者HCG(人絨毛膜促性激素)注射日,共有5枚卵泡,僅有一個大卵泡(直徑達18.0毫米),其它四個卵泡直徑在10.5~12毫米之間。通常小卵泡來源的卵或不成熟、或發育能力極差,對這位患者而言,也許能獲得一枚胚胎。經IVM治療後,患者獲得了四枚優質胚,可大幅提升這位高齡不孕症患者的成功率。
據最新的數據統計,我國每天約1萬人確診癌症,平均每分鐘就有7人。年輕未生育婦女也是腫瘤的受害者。隨著癌症治療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患者可治癒並渴望治癒後能生育子女。我國有數量很大的年輕腫瘤患者人群,新技術的發展已可為這些患者化療手術治療前進行生育力保存提供可能。
IVM療法是年輕女腫瘤患者進行生育力保存最便捷、最友好、最有效、最安全、且最經濟實惠的先進技術選擇。相對於國外國內推行的對患癌女性進行卵巢組織切除手術,不僅手術複雜、給患者造成痛苦,且日後還須將卵巢組織重新植入。若只為了保存生育力,孫教授提議並呼籲,婦產科、腫瘤治療科室要加強與生殖醫學中心的協作,多學科交叉為患者提供服務,為尚未生育的年輕女性提供以IVM和卵子玻璃化冷凍技術為核心的生育力保存醫療服務,滿足腫瘤患者愈後的生育需求。孫方臻教授的團隊已具備提供這種「IVM+卵子玻璃化冷凍技術」綜合技術服務的能力。
孫教授在報告中也強調了影響IVM治療結果因素。除了患者的個體因素,醫生OPU取卵技術水平、IVM培養液、IVM時間長短的把握、IVM胚胎師的操作/經驗/用心、細心責任心程度,一個生殖中心常規IVF技術綜合水平,都是影響IVM胚胎質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