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重要的年度十佳電影榜單,以及為什麼愛榜單的人都怕死

2021-03-02 虹膜

時至年末,歐美各大媒體的「年度十佳電影」榜單紛紛出爐。通常我們的關注點都集中在這些「榜單」本身,我們熱衷於探討分析這次又是哪些影片上榜了,什麼佳作遺憾落榜,今天在介紹兩個重要的十佳之前,我想和大家說說對「評選年度十佳」這件事本身的看法。


《愛樂之城》

與關注度最高的《電影手冊》拋出榜單的「高冷」畫風不同,《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影評人就很愛在榜單之前的「附言」中跟讀者嘮嘮嗑。大多數時候,這些「附言」的中心思想都只有一個:影評人列出一個個年度榜單,到底有什麼意義?

比如,《紐約時報》的影評人馬諾拉·達吉斯在2015年年度榜單的「附言」中,就將這個問題上升到了一個相當形而上的層面:

她引用安伯託·艾柯在《清單的無限性》一書中的名言「清單是一切文化的起源」,來為自己列出年度電影榜單這一行為「正名」。


《血戰鋼鋸嶺》

這位影評人極力贊同艾柯的論述,認為人們之所以喜歡列出各式「榜單」,正是因為人們總是努力在有限的人生中,用有限的理智來理解這個無限的世界。

人們渴望通過列「榜單」這個行為,在這個未知,甚至不可知的龐大世界中建立自己的秩序——這個過程正是文明的誕生。「人們熱愛榜單,正如人們懼怕死亡。」艾柯如是說。

《紐約時報》影評人所引述的這些話看起來玄妙抽象,其中包含的自傲和焦慮實則非常分明。

一方面,這種對「榜單」與「文明」關係的理解顯然是康德式的,其中蘊含的是對人類「理性」的崇尚,即是在倡導用「理性」來解決「美學」的問題。這樣的觀點背後,無疑深藏著這位《紐約時報》影評人的精英主義式驕傲。

她作為久經訓練的專業影評人,擁有了邏輯縝密地分析電影美學的能力,自然就有「權威」以自己為中心建立一套判斷電影好壞的「秩序」,也有「權威」來定義和塑造所謂的「電影文化」。


《月光男孩》

然而在另一方面,這位影評人毫無迴避地承認自己的榜單就是在用「理性」和「秩序」來理解無限且不可知的「電影美」,其實也隱隱地是一種自嘲和自疑。因為我們早已經遠離了單純崇尚理性的「啟蒙」時代。

在我們的時代,不僅康德已被尼採、德希達、李歐塔以及福柯輪番吊打,即使是對哲學界思潮更迭毫不關心的吃瓜群眾,也已經能隨口說出「每個人的審美不同,既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那就不好再強求大家都認同同一個十佳榜單」這樣的大白話,來彰顯他們本質反權威、去中心化,拒絕在電影美學上建立「理性秩序」的思維方式。

那麼,《紐約時報》的影評人如此急切地要在年度電影榜單的附言中,用艾柯為自己列榜單的理性權威正名,也正是因為她已經有了自己正在失去這種理性權威的焦慮。換句話說,即使影迷們看起來都對這些電影媒體的年度榜單翹首以盼,實際上每個人都可以在看完之後對之嗤之以鼻,再跑去各式社交媒體上「吐槽」。


《血戰鋼鋸嶺》

已經有越來越多影迷對這些「十佳榜單」的熱切關注不再是為了單純照著榜單來拉片,而是將其當做了一個質疑和辯論的對象,用來對照出每個人自己對電影優劣的判斷。

因為我們大都開始意識到,電影作為一門藝術,本質就是與任何單一的,絕對的「理性秩序」相矛盾的。在界定電影的優劣這件事上,我們漸漸不再願意相信任何所謂權威的「標準」。

然而,如果我們一桿子把所有來自專業影評人的「年度電影榜單」都打成精英主義傲慢且無用的理性權威,轉而盲目推崇每個影迷所謂「私人」、「獨立」的審美判斷,其實也是墮入了一種相當值得質疑的陳詞濫調

因為我們作為所謂「無權威」的大眾影迷,其實也需要認真反思,不斷詢問自己:我們自認為的「獨立思維」和「個人喜好」,有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獨立」和「個人」的呢?我們怎麼確保自己在做出「個人審美」時,沒有經過主流意識形態中種種「偏見」的浸泡,沒有受到資本主導下媒體營銷的花式洗腦?


《薩利機長》

換句話說,許多關於電影審美「標準」的樹立,並沒有專業影評人每到年底列出「年度十佳榜單」這麼顯眼,而是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在我們刷的每一條微博,電視裡看到的每一條廣告,進電影院看的每一部爆米花爽片中,我們的審美已經受到了這些隱形的社會審美「標準」的洗禮,不可能再絕對「私人」,絕對「獨立」。

在今年的榜單附文中,《紐約時報》的這位影評人就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自己列出年度電影榜單的意義。

這一次,她認為自己的榜單與其說是在重塑一種精英的「秩序」和「權威」,不如說是意在消解另一個長久地存在於電影界的「權威」,那就是好萊塢大型製片公司依靠資本的隱形「控場」。


《凱特扮演的克裡斯汀》(2016)

她堅持,之所以專業影評人青睞有加的年度影片,往往與大眾影迷這一年裡看過的影片差別甚大,並不完全源於大家通常愛談的「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的二元論,或者說是「精英」和「平民」在電影「品味」上對立。

很大程度上,這種影評人與大眾影迷之間的鴻溝,是當今以資本為綱的電影市場下的無奈:好萊塢的六大製片廠在美國電影市場佔有率高達誇張的83.4%;其中迪士尼的市場佔比,在年底大招《俠盜一號》上映之前,就已經有24.2%。「這是迪士尼的世界。」這位影評人慨嘆道,其中的諷刺與悲憫不言而喻。


《俠盜一號》

《紐約客》的影評人理察·布羅迪也在今年用一種相當煽情的方式重申了自己推出這份年度榜單的意義。他提到今年美國觀眾突然對一位名叫朱莉·黛許的黑人女性電影人25年前的處女作《大地的女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然而因為這部電影在當年非常不賣座,這位天賦極佳的獨立電影人在此之後沒有再得到任何資源籌拍更多的電影,《大地的女兒》被迫成為她的絕唱。

理察·布羅迪於是寫道:「我常常禁不住在想,如果那一年影評人們整理年度佳片的工作能做得更細緻認真些,也許就不會讓這樣的作品石沉大海。這位天才電影人也能多拍些片,不止對她自己是件好事,對於所有的電影觀眾也將是一件幸事。」


《大地的女兒》

也就是說,也許對於大多數供職於傳統媒體的專業影評人而言,一份「年度佳片榜單」不止是宣揚自己在「電影審美」上的權威性那麼簡單。很大程度上,這些來自所謂專業影評人的佳片「榜單」是一種為獨立,小眾電影發聲的「政治話語」。

即使他們會多番重申自己對「政治」的厭惡和對「藝術」本身的崇尚,即使他們也不會就此徹底否定好萊塢大製作中出現的佳作,但並不是說這些榜單真的能做到與「政治」毫不相關。

無論有意識或是無意識,這些榜單都在各式各樣「政治話語」的相互博弈中,表達了自己的立場,發出了獨屬於自己的聲音。


《小姐》(2016)

「年度佳片榜單」作為一種「政治話語」,在今年政壇的多事之秋中,顯得尤為特殊。《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影評人在列榜單前都不約而同地大談特談起「川普當選」的大事件。

雖然他們仍然拒絕就此將電影的「政治相關性」凌駕於「藝術成就」之上,他們也都承認在今年評選「年度佳片」,要想徹底迴避「川普當選」帶來的文藝界大地震是件不可能做到的事。

《紐約時報》的馬諾拉·達吉斯認為她選出的這些年度電影不可能也不應該直白地映照出所謂的「真相」來簡單地解開我們對當前政局的困惑。這些電影只會像萬花筒一樣折射各式各樣的現實,從中我們只可以得到一些難解卻深刻的啟發,或者尋得一些短暫的慰藉。


《託尼·厄德曼》(2016)

《紐約客》的影評人則更尖銳地指出,一些主流的政治題材電影過於露骨的「政治正確」,不過是這些政治群體內部的自我欣賞與自我滿足,造成的不僅是電影美學上的粗糙,也更是政治上的膚淺輕率。因此他所列的年度榜單,既不意圖在政治觀念上多激進,也不抱有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社會的政治幻想。

他榜單中的電影,只會悄無聲息地改變人的情緒,情調和情感的「溫度」,給人們的內心世界帶來微小但深遠的振動與變革。


《無家電影》(2016)

以《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為例,我們已經大致得以看出這些電影媒體推出「年度電影榜單」的意義何在:無疑,這些榜單代表了電影界精英主義正在日漸衰落的權威,傳統的影評機制即使用「榜單」來強行量化電影審美,也不再可能得到一個舉世認同的單一審美標準。

然而,這些來自專業影評人的「年度電影榜單」同時也有「潛力」成為對抗主流審美的「政治話語」,來為一些相對邊緣的電影審美訴求發聲。


《辛普森:美國製造》(2016)

在艾柯《清單的無限性》一書沒被引用到的部分中,他指出列「清單」雖然看起來是在建立一種秩序,卻也是顛覆某一事物正統定義的最好方式。

關於「電影是什麼」,好萊塢,學院派以及種種資本市場下的喉舌早已搶佔先機進行「定義」,這些各大電影媒體的「年度電影榜單」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通過列「清單」的方式來告訴我們,除開最常規的定義,「電影還可以是什麼」。

附:

1. 《無家電影》

2. 《託尼·厄德曼》

3. 《月光男孩》

4. 《辛普森:美國製造》

5. 《青春的三段回憶》

6. 《我不是你的黑鬼》

7. 《降臨》

8. 《小姐》

9. 《第十三修正案》

10. 《從筆記本而來…》

1. 《小姐妹》

2. 《月光男孩》

3. 《薩利機長》

4. 《維克多利亞》

5. 《愛情與友誼》

6. 《男人走向戰場》

7. 《臘腸狗》

8. 《凱特扮演的克裡斯汀》

9. 《她們最好的時光》

10. 《聖杯騎士》

1.合作聯繫郵箱:irisfilm@qq.com

2.虹膜讀者微信群:加微信個人服務號hongmomgs為好友,邀請入群

往期精彩內容

《擺渡人》問題在這兒!別黑梁朝偉金城武

我決定與全世界為敵了,因為我喜歡《擺渡人》

《長城》《羅曼蒂克》《擺渡人》《鐵道飛虎》,誰才是贏家?

我們做的這個帆布包,可能有點厲害

如果你是資深迷影人

如果你想增添些文藝氣質

如果你對影史也好奇且熱愛

那就不要錯過——

Le Cinéma帆布包

正反兩面的驚喜

慕布裡奇走馬圖

不同年份最重要的電影榜單

戈達爾「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都在這裡——

首批現貨銷售火爆,長按二維碼可進入虹膜獨家預售通道

相關焦點

  • 2018年度十佳電影榜榜榜榜單
    一年到頭狗屁糟糟的忙碌,欠了多少電影沒有看。總想著養肥了再看,電影是養肥了,時間是瘦了呀。 臨近年末,各大媒體和專業電影雜誌的年度十大紛紛出爐,十佳電影榜單一下子就變成了複數。既然有這麼多專業的好心人幫忙把應該看的好電影濃縮到了10部,那何不看看這些榜單們,然後投己所好,在衝業績、寫方案、被客戶爸爸催稿的忙碌間隙,點一下百度雲盤,開一個小小的種子,看看光影世界今年的表現如何。如果你看10部電影都沒有空,那,或許只有6分鐘的2018年度混剪適合你了。
  • 榜單|《分裂》《比利·林恩》亂入《電影手冊》年度十佳
    繼英國的《視與聽》雜誌公布年度佳片後,法國的《電影手冊》雜誌也緊隨其後揭曉了年度十佳,且帶來的「驚奇」也不輸前者。《雙峰》海報在《視與聽》榜單上得票第二高的大衛·林奇的《雙峰 重啟篇》被《電影手冊》推舉到榜首。
  • 【JMedia】榜單|2016年度十佳日本電影
    比起韓影十佳的無從下手,日影十佳是苦於選擇:可上榜的不少,同類型影片太多。就像吃了一個壽司拼盤,啥顏色都有,但是味道差別實在不大。如果沒有看到你腦海中的那個名字,別驚訝哦。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沒有意義的作惡和狂暴,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呢?影帝扒了蘇打衣服的那一段,是今年看過最好看的大尺度。5瀨戶內海
  • 美國電影學會公布2018年度十佳電影和美劇榜單
    12月5日,美國電影學會(AFI)公布2018年度十佳電影和美劇榜單,《黑豹》、《寂靜之地》、《一個明星的誕生》等入選十佳電影,《美國諜夢》、《風騷律師》、《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等入選十佳劇集。此外,由於該榜單聚焦美國影視作品,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羅馬》不符合評選標準,因此被授予AFI特別獎。頒獎典禮將於1月4日在洛杉磯舉行。美國電影學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簡稱AFI),成立於1965年,是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創建的獨立運作的非營利組織。2001年,美國電影學會設立了年度十佳電影和劇集獎項,以表彰這十部電影及劇集的幕前幕後所有工作者。
  • 2019年度十佳電影榜單,國產電影前十名
    柳林這幾天才想起來,還沒有對剛過去的2019年,放映過的電影來一個總結,然後再來一個最佳電影的榜單,當然就是TOP10的一個排名。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柳林就在網上搜索了半天,但是始終沒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能令人信服的榜單。看來看去,各種排名稀奇古怪,有一些甚至可以用兒戲來形容了,都是排的一個什麼鬼排名。
  • 年度榜單來襲:《滾石》雜誌評選2017年度十佳電影
    2017年度十佳電影美國著名雜誌《滾石》近日放出了一個榜單,盤點了他們認為的2017年度十佳電影。榜單中的電影涵蓋的比較全面,美叔看了下,多數電影在國內都屬於「小眾」的範疇,不過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建議大家去看一下,都蠻不錯的。十、《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
  • 2017年度十佳電影榜單出爐,第一名誰都想不到
    《帝國》雜誌還沒等到月底,就提前放出了年度十佳電影。《帝國》是英國最受歡迎的老牌影迷雜誌之一,盤點也有種濃烈的基腐味,十佳裡居然有四部同性電影。各類電影網站、電影雜誌都將它奉為年度佳作,可與去年的《月光男孩》相媲美。過去就有小八讓八哥出影評,但八哥至今還沒看過,大家一起等待吧。如果有,八哥一定會第一時間推薦。
  • BBC 選出年度十佳電影,是一份不怎麼出錯的榜單
    年末將近,各家的年度電影榜單紛至沓來。作為曾經評過史上最偉大的 100 部美國電影(2015 年)和 21 世紀最偉大的 100 部電影(2016 年)的 BBC,今年只按常規選出了 2017 年度的十佳電影,不過依然值得關注一下。這些電影由 BBC 文化頻道的影評人Nicholas Barber 選出。
  • 2015年電影十佳榜單:世界影評人的觀看之道(組圖)
    時值年關,各大媒體的電影盤點紛紛出爐,隨著《視與聽》、《電影手冊》、《紐約客》等老牌文化雜誌紛紛祭出年度十佳,Indiewire、Les Inrockuptibles等影評網站也迅速拋出榜單。網絡世界又賦予每個人發聲的渠道。於是,觀影者們名目繁多的清單如同滾雪球般紛至沓來,令人眼花繚亂。
  • 2016年世界電影年度榜單 戳中影壇沸點
    該片不僅榮膺「年度電影」,還席捲「年度導演」「年度女演員」「年度製片人」「年度攝像」「年度女新人」等重頭獎項。「超越社會禁忌與隔閡,將同性戀題材帶入韓國大眾文化範疇的豐碑之作」「大膽細膩的描寫,堪稱樸贊旭的第二巔峰之作」「引領韓國商業電影開疆闢土」……這些都是評委給予《小姐》的讚譽。除《小姐》之外,《哭聲》《沒有秘密》《阿修羅》《我們》等4部韓國電影依次位列「年度電影」的第二至第五名。
  • 《時代周刊》評選2020十大電影名單 十佳電影榜單出爐
    近日,《時代周刊》評選出2020年度十佳電影榜單。儘管由於全球疫情,不少影片被迫延期上映或登陸流媒體,但仍有不少佳作入選,其中包括斬獲今年威尼斯金獅獎最佳影片的《無依之地》、《后翼棄兵》女主角安雅·泰勒-喬伊主演作品《愛瑪》、「小雀斑」的新作《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等。
  • 2017個人年度電影榜單(華語篇)
    我的2017年可真是恰恰相反,不僅精彩異常還充滿了刺激的情節和牛逼的反轉,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又到了我公布一年一度個人裝逼榜單的時間了。沒錯,大家搞個人年度十佳啥的不就為了裝逼嗎?誰他媽在乎你的個人十佳呢,對吧!
  • 2020年度全球電影榜單|資料匯集
    按:目前,諸多機構發布了2020年度電影榜單,包括電影票房榜單、最佳電影榜單、最爛電影榜單等。
  • 美國電影學院年度十佳:《黑色黨徒》《寵兒》上榜
    《歡樂滿人間2》的上榜,讓人看到了全家歡電影在美國不可撼動的地位1905電影網訊 近日,美國電影學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AFI)公布了本年度的十佳榜單,作為一家老牌的電影人才培養學校,AFI的榜單在好萊塢算是影響力頗大。
  • 2015年年度電影榜單,你看過哪些?
    看到名單裡的《刺客聶隱娘》,你就會明白,這個年度十佳,兼顧文藝片愛好者的感受。記得《刺客聶隱娘》上映時,他們是痛苦的。一方面,他們愛極了這種「一個人,沒有同類」的任性表達;另一方面,他們要面對更多普通觀眾的吐槽、謾罵與忍無可忍。 但好的終究是好的。多數人認可,那是成功,不一定是好的。
  • 愛奇藝PVOD影片《春江水暖》入選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手冊》年度「十佳影片」
    12月2日,法國老牌電影雜誌《電影手冊》評出今年度「十佳影片」,中國導演顧曉剛作品《春江水暖》位列第七,該片由愛奇藝以PVOD模式在線發行。
  • 【活動·電影】2014電影十佳:ZJUer推薦&2014全球十佳榜單大匯總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TIFF)選出2014年度加拿大電影十佳,這也是每年加拿大佳片的重要榜單。《星圖》(導演:大衛・柯南伯格)這是一部十分幽默的電影,並且容我說一句,它可還帶著點「毒性」。我愛這片子勝過愛我的鬍子!2. 《查理·維克多·羅密歐》(導演:羅伯特・伯格、卡拉・米切爾森)這是一部讓人在觀後感覺素手無策、從此開始對飛行產生恐懼的3-D實驗電影。
  • 2015年度十佳電影,你看了幾部?
    截止2016.1.7日共添加20個年度十佳(or十爛)榜單,分別如下:《視與聽》年度十佳、《電影手冊》年度十佳
  • 這是一個相當離奇的年度十大爛片榜單,很多你們喜歡的電影都在裡面
    來自美國《時代》雜誌的年度榜單,估計很多人也在微博上看到了,不過,微博只有榜單。
  • 在線播放丨2018年度十佳電影榜單
    由於,電影拍攝門檻越來越低,許多導演橫空出世。水軍、廣告大肆破壞我們的審美。想要找幾部真材實料的電影,難比登天。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18年度十佳影片,夠你看一年【2018年度十佳電影榜單】以於評分來源豆瓣(統計截至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