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鮮肉」、「愛豆」是近年來最具有特點的一種代稱,他們大都出自歸國男團女團,他們有著巨大的粉絲流量,背後有著龐大的資本為其「披荊斬棘」,「小鮮肉」從並不遙遠的日,韓等國一下子就風靡了整個中國市場,從吳亦凡、肖戰等一系列刷榜事件達到了頂峰,中國式水軍營銷也讓世界刮目相看。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例如《創造101》、《青春有你》、《偶像練習生》等一系列綜藝選秀熱,但我們了解這個群體嗎?「小鮮肉」、「愛豆」、「流量明星」又是如何走向這娛樂至死的時代從而遊刃有餘站至最巔峰呢?它合理嗎?
創造101
楊超越
但凡說起偶像練習生,流量明星,就不得不提起日本與韓國,因為這些詞都是舶來品。
AKB48
日本有非常多的女團男團,其中著名的如AKB48,採用「畢業制」,即由粉絲觀眾來投票決定名次,而不同的名次則會獲得背後資本的資源傾斜,這種「實時互動」、「良性競爭」也保持了團體成員的更新迭代。
站位失誤後的哭泣
粉絲觀眾投票
於是在有了以上基本的規劃之後,還有一個核心點,那就是「人設」,為何會提到「人設」這個詞呢,因為日本的偶像練習生突出一個中心思想:是觀眾們把自己心中喜愛之人一步步推到了「愛豆」、「明星」這個地位。
為了加強這個中心思想,日本的偶像練習生在選角的時候會選擇「長得不那麼好看」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會讓粉絲有成就感,產生「是我們親手造星的參與感」。
所以在維持「人設」這一點上,也使日本偶像練習團在市場上並不是以唱片,以作品聞名,而是以其獨特的「人設」聞名,在各大中國綜藝中也是如此,偶像練習生,女團出道之後,在綜藝中凹人設,突出個性,敢說敢想,吸引無數粉絲。
其創始人秋元康提出「可以面對面的偶像」中,獨特的人設外加小眾的劇場演出創造了高達168.2億日元的收入。為何會有如此高的收益呢,概因日本動漫的興起,促使了年輕人喜歡二次元系列的想像中,配上背後公司的實力包裝,與人設的搭配,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參與感就產生了。
將偶像以動漫的人設來劃分
韓國對偶像練習生是以商品,以經濟思維來運作,對練習生進行專業的包裝,嚴格的管理(衣食住行),嚴苛的訓練,這種「生產商品」的思維也會作用於粉絲,背後的運營團隊讓粉絲們喊口號,手持「粉絲牌」、「橫幅」等一系列參與其中的方式加強粉絲與偶像之間的聯繫,還有許多的「應援會」,粉絲可以為偶像送上食物,祝福等表達愛意的方式。這樣規範而專業強調團體的模式也催生了一個專有名詞「私生飯」、「飯圈文化」。
韓國的造星團隊
在這個「粉絲圈」裡也會有一個管理者,他們可以溝通與了解「愛豆」的日程,並與圈內粉絲分享,這樣團體思維,自然產生了非常大的經濟效益,也被稱為「粉絲經濟」。
某團的粉絲
韓國的偶像練習生,偶像明星對粉絲強調統一有組織的追星,使得粉絲們也有了一個個團體。
從上面兩種成熟的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風靡亞洲的「人造偶像」運動是屬於亞文化中最成熟最有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所以到了我們中國,資本進入其中,便掀起了「選秀熱」「造星熱」。
早期如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到如今糅合日韓兩種模式的選秀熱綜藝,中國偶像流量明星以專業的訓練,鮮明的人設,數量龐大的曝光度,熱忱過度的粉絲為代表一舉做出了中國式流量明星,他們可以在各個音樂榜單裡經常出現,各個熱搜裡佔據前五,背後資本與狂熱的粉絲相得益彰。
圖為吳亦凡的歌曲刷榜後,外國網友的疑問
肖戰的《光點》
一時間肖戰成為了全網的熱搜
但這種模式,這樣的流量明星佔據和充斥在我們的影視圈,娛樂圈,合理嗎?
引用著名編劇汪海林的話語:日韓的偶像明星屬於人造偶像,屬於島嶼文化,而我們是一個「大陸民族」,不需要島嶼文化。
在流量明星的影視劇獲得巨大的票房成就背後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現實的問題,粉絲經濟的時代,空有流量與粉絲卻沒有觀眾,在經濟上他們是成功的,他們掙到了錢,但是在文化上他們卻是空洞無味的,在資本與粉絲經濟的互相苟合中雖佔據了時代熱點,卻在更大的維度上否定了文化。
粉絲圈越發的偏向低齡與盲從,甚至有老師,大媽,也在加入這個群體,這是一種盲目的「自我認同」,是失智的。
老師號召學生給肖戰投票
汪海林禁止中小學生參加追星的微博
為什麼我們會追求著島嶼文化呢?那些孜孜不倦的善於鑽營的資本引導著並控制著年輕人的視野與角度,在資本的攫取中,我們的「大陸文化」到底該去哪裡發現,到底該去哪裡出頭呢?
既然談到文化那就有一個群體「文化人」,為何我們的精英文化人看到了卻不說呢?
因為他們面對是後現代的「帝國話語體系」——資本控制風評,媒體,觀眾後的一體化體系。
著名律師函
彰顯意識與思想的成本躍升,那麼自然就不會有人去說話了,解決不了問題,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就行。
傳統的紙媒,報刊是曾經的「發聲工具」,而現在「新時代的發聲工具」已然被擁有了龐大數量的粉絲龐大的資本運作的平臺掌控,個人的聲音無法與他們匹敵。
但近年來的「硬骨頭」如,金掃帚獎、各大爛片解說的UP主,還有今日頭條的自媒體時代來臨,也使得我們能成功的發聲,至少這是一股有力的發聲,我們也衷心希望流量的終結,島嶼文化的褪去能早點來臨,與流量的戰爭不會停止,也永遠要戰鬥下去。
上海堡壘的票房
這一天離我們不再是可望不可及,流量的結局必將是失敗的。
金掃帚獎的獲得者《誅仙》
我是莫得感情的自媒體作者,希望大家評論區多多留言,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