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晨(早上六點),51信用卡CEO孫海濤發布微博道歉,稱管理上不完善,給個別借款人造成傷害。
昨日,據e公司,現場目擊者稱,「今天上午,來了10多輛警車,大概100多警方人員,陣勢太大嚇人了。」下午,51信用卡大樓的附近,仍有數輛警車停靠在51信用卡大樓附近,一隊身著警服的辦案人員,從51信用卡所在的大樓走出來,然後騎著摩託車飛速離開。51信用卡由孫海濤創辦於2012年,聚焦於信用卡管理類的工具,但是由於盈利模式不清晰開始並不被投資人看好。直到2015年51信用卡從應用類「信用卡管理工具」向「小額信貸業務」業務轉型,開始大幅盈利,投資機構蜂擁而至。
51信用卡官網管理團隊介紹
2015年初,51信用卡接受了由紀源資本領投,小米及順為資本、京東跟投的5000萬美金B輪融資,又引入上市公司新湖中寶的B+輪融資。幾乎在宣布B輪融資的同時期,51信用卡也上線了自己的網絡借貸撮合服務平臺「51人品」,這很快成為51信用卡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2015年現金貸遠未普及,但就是51信用卡信貸業務上線後的第二年,51信用卡迅速實現超過2億元的淨利潤。
根據51信用卡披露的2019中期業績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錄得穩步增長,收益總額由2018年同期的約人民幣12.8億元,增長9.8%至2019年上半年的約人民幣14億元,上半年淨利潤達3.09億元。來自非信貸撮合業務的收益佔收益總額的比重從2018年同期的26.8%顯著上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42.6%。同時,信貸撮合業務的資金來源中來自金融機構的佔比也獲得大幅提升。
截至2018年底,「51信用卡管家」APP已擁有7590萬用戶,為他們管理1.23億張信用卡。而據其近日更新的中報顯示,管理信用卡已達1.387億張,用戶達8340萬。
隨著網貸行業監管加強,51信用卡業務面臨挑戰。尤其在陰陽合同、暴力催收等方面的投訴不斷。
目前,51信用卡的主要業務仍然是信貸撮合業務,以51人品貸為平臺,為信用卡推介、貸款推介、信用卡代償、理財等收費業務引流以賺取服務費。
根據《中國新聞周刊》在聚投訴平臺統計,51人品貸投訴量為4215條,51信用卡管家投訴量為958條,51即刻有投訴量為605條,51借你錢投訴量為363條,51閃電貸投訴量為241條,整個51信用卡系列產品投訴量高達6382條。
51信用卡是2018年在香港上市的,當時被成為新經濟公司之一,上市首日51信用卡開盤價8.76港元,較發行價8.5港元上漲3.06%,成交額2.18億港元。
不過截至到今天,股價已經跌去了近80%。
A股公司新湖中寶10月21日晚間公告,公司對51信用卡分次累計投資2億美元,佔其總股本的21.83%,是其第二大股東。
另外,公司未向 51 信用卡派出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未參與其經營管理,也無任何業務和資金往來。因 51 信用卡暫未披露具體停牌原因,公司暫無法評估其對公司的影響。若其股價持續劇烈下跌,將對公司的投資收益和當期利潤有一定的影響 。
2015年,新湖中寶以5000萬美元投資51信用卡管家。51信用卡上市之時,新湖中寶表示,持有其超20%的股份。21日午後,新湖中寶股價盤中小幅下浮,截至收盤,當日股價下跌2.02%。
今年8月底,一名南京211大學畢業生由於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多頭借貸,360天內申請網絡貸款56筆,最終不堪重負選擇輕生。在他去世之後,催收簡訊依舊。更早之前,河南、廈門、陝西等地高校均出現了學生網貸被催債之後輕生的案例。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兩年前曾接觸過一位通過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裸貸」的大學女生,她的債主,亦即裸條持有者要求其去陝西某地見面,否則公開其不雅照。這種飽含威脅的催收手段讓其心理壓力劇增,試圖輕生未果。後在記者勸說下報警,將威脅者繩之以法。
細究系列案件始末,責任無疑是雙方的:一方面,借款人缺乏金融常識,在借款之前不能對自己的實際還款能力進行有效評估,成了這一系列案件的導火索;另一方面,簡訊催收、通知家人的催收,甚至上門催收則誘發了系列惡性事件。
遏制催收行業的蠻荒生長,須下猛藥。
9月3日,公安部官網發布《部署深入打擊「套路貸」違法犯罪活動並公布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提到,截至目前,公安機關共偵辦「套路貸」團夥案件1890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8651人,破獲各類刑事案件18790起,查扣涉案資產161.76億元。這其中,一些專門從事非法催收業務的職業催討團夥也被依法處理。
公開的典型案例中,2019年3月25日,江蘇省泰州市公安機關打掉虞某雲「套路貸」犯罪團夥,凍結涉案資金9億餘元。經查,2017年6月以來,犯罪嫌疑人虞某雲組織人員假借網絡借貸平臺名義,發布「低利息、無擔保」等虛假信息,誘騙借款人到平臺借款,當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時,對借款人以及借款人通訊錄中的親友、同事採用侮辱性語言、PS圖片等軟暴力方式進行催收,逼使受害人交納高額「逾期費」。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該團夥對913萬餘人次實施「套路貸」犯罪活動,涉案金額數億元。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涉事公司即為上海P2P平臺口袋理財。之後這家累計交易額超過300億的P2P宣布暫停發標。
類似案件並不鮮見,且銀行也時有捲入。
記者在裁判文書網搜索到一份8月30日發布的尋釁滋事罪二審裁定書,顯示為高平農商行提供催收的某金融外包公司人員,2017年到2018年期間在催收過程中,先後對26名被害人及家人進行滋擾,在被害人家中賴著不走或僱傭殘疾人靜坐,喊話、言語威脅等,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該公司被認定構成「惡勢力犯罪集團」,參與者最高被判處8年有期徒刑。
嚴打成效斐然。
三年前,一位在某借貸APP上貸款逾期5個月,造成高昂逾期費的孕婦對記者這樣講述被催收的真實情節:「上我們家門催債的都是我們當地的小痞子,把我在市區的家的鐵門都砸爛了。還去了我丈夫的單位鬧事,差點讓我丈夫被開除。有人24小時跟著我,半夜在我樓下放音樂,每隔十幾分鐘喇叭長按一下,還發簡訊恐嚇我。連續三個月。」
儘管,當時上述借款人還款總金額已超所有本金和利息,但由於借貸平臺加收「截至當日未償還本息總額×0.1%/天」的逾期費,且每次還款都被當成還逾期費優先划走,導致帳面上本金一直有欠款,催收亦不斷。
而當下,掃黑除惡進行一年半之際,這些催收團隊似已一夜蒸發。
「打黑之後,那幫人再也沒有出現過,之前說要起訴我,但是也沒有真正起訴,可能是因為逾期費本身就是違法收取的。」時隔三年, 上述被催收女士近日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以前是上門催收,現在主要電話催收多,打電話給我本人及父母,發了一些律師函。」另一網際網路金融逾期者對記者說。
大力規範的另一個結果是,催收公司的倒閉、消失,「肉眼可見」。
一位原催收公司創始人對記者感慨道:「催收公司的數量差不多是跟P2P一起到達巔峰的。最高峰時P2P有8000多家,但8000多家公司真的有這麼多專業風控人員嗎?資產質量參差不齊,相伴著催收公司也良莠不齊,大家都覺得『我可以幹這活』,造成了互金亂象。隨著P2P公司的收縮,催收公司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
「沒有專門針對催收的整頓,其實主要查的是違規放貸。在違規放貸的過程中查到一些暴力催收情節,能同時導致好幾家催收公司被牽連。」一位從業十餘年的一線催收人員告訴記者,往往一個負債者同時欠幾家網貸的錢,導致A、B、C等多家催收公司催討。只要A出現了暴力催收情形,B、C兩家公司也會同時牽扯其中。
行業之所以被人嗤之以鼻,很大程度源於「外訪式」催收。
在外訪中,催收員易與被催收者爆發語言和肢體衝突。最明顯的就是2016年被稱為「滴滴打人」模式的「人人催」,可以讓平臺上沒有逾期的所有註冊者選擇固定催債區域,參與追債。對用戶而言,只要提供身份信息和頭像驗證,即可成為催收人,沒有固定章程如何進行催收,接單後,可以看到逾期者的家庭地址和被催收的記錄。根據催收難度不同,催收成功將會被給予欠款25%-30%的獎勵。
當時「創新」該模式的平臺規定,逾期46日起,平臺將委託位於全國各地的第三方進行上門催收,「平臺將提供終生的還款催促服務。」
但外訪催收並不是網際網路金融和民間借貸的專利。
其實在更早之前,銀行的催收正如後來的網際網路金融催收一般無序。上述一線催收人士透露,2006年左右,很多國有銀行找催收公司都有一個硬性要求且籤訂在合約之中:必須有外訪團隊。後因催收公司對成本的控制,與銀行協商之後變成了「外訪比例」的條款,比如一百個催收案子中,必須有多少個上門催收。
但後來,銀行和催收公司都發現並不划算。銀行的邏輯是,用催收回來的欠款覆蓋佣金成本,但其實大規模開展外訪,就算提高了回收率,也覆蓋不了成本。
「按照現在公安部掃黑除惡的規定,基本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外訪,所以這個模式已經進入死胡同。」上述一線催收人士對記者表示。
當前,很多小額信貸機構以及從事消費金融的持牌、非持牌機構都已選擇終止「外訪式」催收。一位華東網際網路金融協會人士告訴記者,其實不僅僅是掃黑除惡期間,在更早的監管要求P2P備案的時候,很多公司為了謀求合法身份,早已儘量避免外訪中的暴力行為。
一位華南網際網路金融公司CEO告訴記者,目前不但沒有外訪,電話催收都減少了。一方面,怕催促過多次,對欠款者造成心理負擔誘發惡性事件。另一方面運營商嚴防營銷簡訊和電話,「一半的電話都被運營商掐斷了。」他坦言,目前的催收工作很難進行。
另一家在美國上市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更直接。「不僅解散線下催收團隊,全部改為電話催收,而且電催全部採用人工智慧,辭退了電催團隊。」該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在大力規範催收的另一面是,逾期率的可能上升。
上述人士表示,他自己經手的案例顯示,30天以內逾期欠款,如果是銀行的客戶大概能催回90%,但網際網路金融60%就已經很好了。逾期3個月以上的貸款,銀行大概能收回5%,網際網路金融最多0.5%,十倍的差距。就目前形勢看來,他覺得雙方的催回率都會有所下滑,尤其是網際網路金融。
「一打擊暴力催收,逾期率就會攀升。」上述催收公司創始人表示。
追根溯源。「不該拿到貸款的客戶拿到了貸款,產生了問題,為了強行解決問題,就衍生了暴力。」上述催收人士表示。
而上文提到的原催收公司創始人坦言,在以互金為主的次級貸款市場,央行徵信體系並不覆蓋,互金公司完全不知道借款人的資產負債表,也不能像銀行一樣知道借款人究竟有多少張信用卡,只能閉著眼睛放貸,才會出現信用瘋狂擴張,「新聞中有人欠了20家、30家貸款」。在償債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抗拒還款甚至逃廢債。在壓力超過心理承受能力之後,出現極端行為。
「當時我接手的案子中,40%的人存在在2家以上公司借貸的情形。」上述創始人表示。
目前監管已經開始補位。9月4日,互金整治辦和網貸整治辦聯合下發《關於加強P2P網貸領域徵信體系建設的通知》(下稱《通知》),其珍貴之處就在於,將非持牌的P2P網貸納入持牌金融才能進入的徵信體系,對失信者進行聯合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