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蠟燭一直亮著吧
梅葆玖
本報記者 羅雲川
4月25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去世。6月12日,其追思會在北京梨園劇場舉辦。北京京劇院領導、演員和梅葆玖親屬、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緬懷這位藝術家。
既繼承又不守成
梅葆玖生前常說:我不是大師,我就是幹活的,我父親梅蘭芳才是大師。其謙遜、低調盡在這一句話中。追思會上,劇作家、戲曲理論評論家張永和說,梅葆玖先生「您就是大師,並且是世界級的」。
張永和認為,梅葆玖全面繼承了梅蘭芳的梅派藝術,《三娘教子》、《天女散花》、《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劇目,無論是唱腔、表演還是塑造人物,「誰也比不了。」「有人說他缺少新戲,他不是不能夠演新戲,他是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用來繼承他父親梅蘭芳大師的優秀傳統劇目。他既繼承又不守成,既學步又闊步前進。」梅葆玖在《大唐貴妃》中大膽使用了新的音樂,而且留下了可以傳誦的唱段,如《梨花頌》,這些都是進步。
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傑說起,今年春節以後,梅葆玖主動到醫院做了一次體檢,那是他為重排《大唐貴妃》做的準備。「重排《大唐貴妃》,是梅先生晚年夢寐以求的一件事情。他希望在自己80多歲紀念父親的時候,用來獻給父親——不僅是他對梅派藝術的守護,還想向父親匯報。」李恩傑說,梅葆玖對梅派藝術哪怕是一個細小環節也不會隨意改動,但他深知京劇不發展就會死,京劇發展必須走向現代,與歌劇等西方藝術融合,《大唐貴妃》正是梅葆玖想把梅派藝術傳下去而深深思考的結果。
京劇名家黃德華1959年到梅蘭芳京劇團工作,梅蘭芳是團長;1995年北京京劇院恢復梅蘭芳京劇團建制,梅葆玖是團長。一起工作幾十年,黃德華深深感到梅葆玖做人謙虛、謹慎、平和,尊重藝術、愛惜人才,在藝術上遵循「移步不換形」的原則而前進發展。他大膽地改革,吸收了西方交響樂的伴奏手法,從而豐富了梅派聲腔。「對梅派藝術傳承,他提出要做到『舊中有新,新中有根』。他在繼承中既尊重傳統,又不忽略時代與觀眾欣賞口味。」
黃德華回憶,當年在上海排《大唐貴妃》,梅葆玖騎一輛自行車,說如此既可以保證不遲到,又能鍛鍊身體,還能自己掌握時間。有時他在自己開車的時候,放起錄音磁帶伴奏,在車裡自己吊嗓子。他太會珍惜時間了。
北京京劇院原副院長周鐵林與梅葆玖共事40餘年。他回憶說,1995年重建的梅蘭芳京劇團,屬文企結合的性質,也就是由社會力量和國家給予一定支持的社會辦團模式,盈虧是自己的事。梅葆玖提出要多排戲多演出,這才是劇團的生命之根。他以實際行動,無論到哪裡演出,都主動擔當挑梁,因為只要他出演,票房收益就高。然而在分配勞務費上,他卻和大家一樣。
1996年,梅葆玖將梅蘭芳大師在上世紀20年代創作的《天女散花》、《廉錦楓》、《黛玉葬花》、《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的精華連綴在一起,用現代聲光、舞美手段重新包裝,形成了一臺更深刻的體現戲曲內涵、不失梅派韻致的高品位的晚會,定名《梅韻》,後改為《梅華香韻》。為了讓這個戲更加好看好聽,吸引更多的觀眾,梅葆玖大膽嘗試,在舞臺上強化渲染,滿臺的梅花、明亮的燈光,20名身著古裝的宮女在清新柔美的曲調中起舞,烘託楊貴妃的出場。他以對藝術執著的工作作風,保證了這臺戲首演的轟動效應。2014年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梅華香韻》登上美國林肯中心和甘迺迪藝術中心的舞臺,震撼了美國主流社會。《梅華香韻》是梅葆玖為梅派藝術傳承發展所樹立的一座裡程碑。
「每次接到即使很熟的戲,他也是頭三天就開始練唱。我送他到劇場的時候,他仍然在練。」作為梅葆玖的助理,京劇名家葉金援跟隨了先生十幾年。「梅先生把戲看得比天大,每次他演出的時候都要求絕對完美,不能有任何的瑕疵。他對我說,我們年齡都大了,只要上臺演,就不能給觀眾留下一個『不容易』的印象,與其留下遺憾,還不如不演。」葉金援還憶及,到國外演出梅葆玖喜歡逛音像店購買交響樂、歌劇唱片,說是為了學習。他常年思考如何發展梅派藝術,如何讓古老的京劇藝術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才有了交響音樂伴奏的《大唐貴妃》的問世演出。
梅葆玖的侄孫梅瑋說,玖爺爺雖然說有天賦,但更重要的還是苦練。他9歲學戲,10歲登臺,一年能有200場戲。「我聽家裡人跟我說,他小時候學戲,對著鏡子練,《玉堂春》裡的一句,每天晚上對著鏡子練50遍,不練完不能吃飯。所以說,他的這種苦練也造就了他能夠在40歲重新登上舞臺,直到80歲還能夠上臺。」
傳下去,走出去
除了繼承、發展梅派藝術,梅葆玖在人才培養方面也不遺餘力。從1991年收臺灣當紅青衣魏海敏為弟子,到他去世,有弟子55名,包括李勝素、董圓圓、胡文閣等,學生無數,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他近幾年一直在收弟子。他知道自己年歲大了,要把梅派藝術傳下去,必須有門人弟子,要使這個流派存在就必須流淌起來,所以他就把梅派的火種點燃在全國各地。」張永和這樣說。
周鐵林說,去年,北京京劇院舉辦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梅派藝術人才培訓班」,培訓班有20多名學員,跟梅葆玖學戲的有8名。梅先生毫無保留、傾囊相授,向學員們深度講解《西施》中西施這個人物的刻畫與塑造。他從家中找出梅蘭芳的劇照、唱腔錄音和民國時期上演這齣戲後各界人士的評價等資料,整理好送每位學員一份。他叮囑學員,只要你從事這份工作,就不能中斷練功和吊嗓子,並再三強調,演戲要從人物出發。在學習當中,梅先生還經常從家中帶來咖啡和點心,像父親一樣,呵護著學員。
2014年,為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李恩傑與梅葆玖共同策劃推出了「雙甲之約」活動,重走梅蘭芳之路。李恩傑陪同梅葆玖到江蘇泰州以及美國、日本、俄羅斯、奧地利、英國等地演出。
「一位80歲的老人,他參與策劃,過問工作細節,反覆推敲劇目的編排、人員的配備,關注宣傳情況,從梨園劇場的新聞發布會,直到國家大劇院的閉幕演唱會,歷時一年多。梅先生說:我沿著我父親的道路走了一遍,我以後能夠和我父親交代了,就說我把您的遺願完成了,也完成了我的歷史使命。」葉金援說,「這樣繁忙的腳步和活動,他做了很多的事,推動著京劇梅派藝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傳承、傳播。」
葉金援提到,在全國政協會上,梅先生每年都會有「振興京劇從娃娃抓起」這樣的提案,引起黨和國家的重視;每年他都會去故鄉泰州參加梅蘭芳藝術節,為孩子們的童真笑臉、為孩子們喜愛京劇而感到欣慰,他說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京劇的希望與未來。
高風亮節,溫柔敦厚
「梅葆玖先生他一出生就戴著梅蘭芳先生的光環,但是慢慢他有了自己的光環。他們身上的光芒是溫柔的,是敦厚的。」追思會上,主持人白燕升的話道出了梅葆玖的藝德人品。
在李恩傑心目當中,梅葆玖是一位極其值得尊敬的良師,也是京劇的一面旗幟。他一生用心守護梅派,善解人意,高風亮節,熱愛生活,有信念有追求,在困難面前百折不撓,在困難面前臨危不懼。「無論對領導還是朋友包括弟子,無論什麼情況,如果事情結果不如他的意,他都不會抱怨,只是默默地想辦法。他的這個品質,對我本人也有很大的影響。」
周鐵林說,梅先生高風亮節,熱心支持公益事業。1996年1月,梅先生看到報紙關於北京廣渠門中學宏志班的報導,馬上和周鐵林商議,希望舉辦一場義演,將全部收入捐贈給宏志班。他的建議立即得到北京工人俱樂部和藝術家們的熱情響應,2月4日以「真情的奉獻」為主題舉辦了義演。「然而這件事情後,他叮囑我,沒有必要在報紙上面宣傳,他說我們只是盡了我們的心意而已。梅先生就是這樣低調,默默地做這些功德無量的事情。」
「在我心裡,我總覺得不論是在京劇院排練、練功還是在劇場的後臺,在哪個角度都能看到他老人家的身影,都能看到他老人家慈祥微笑的面孔。」北京京劇院「青年領軍」演員、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說,譚、梅兩家有190年的交情,其祖父譚元壽從1951年與梅葆玖先生長期合作,也有將近60年。「梅葆玖先生提攜我父母(譚孝曾、閻桂祥),以及我自己,這就是傳承。從我很小的時候,梅爺爺就非常關心和幫助我。當我開始在舞臺上展示自己所學所會那一點點本事時,梅爺爺就鼓勵我、支持我,到後來他親自帶我上戲,為我助威,這對於我這個晚輩來說,簡直是太幸運了。我辦個人專場時,我壯著膽子請梅爺爺過去,他答應了我並很早過去,他向觀眾介紹我,所以那次效果很好,這個跟梅爺爺是分不開的。」
追思會上,白燕升和葉金援不約而同提到梅葆玖在最後一次過生日時講過一句話:蠟燭不用吹了,讓它一直亮著吧。「我相信這精神之光,會照耀梅派弟子。梅先生在用他一生提醒我們,發展梅派藝術任重道遠。我們還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為完成梅先生未竟的心願和事業,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為之奮鬥、前進。」葉金援的話,代表了所有參會者的心聲。
(責編:潘佳佳、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