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和田地委、行署、中國傳媒大學聯合立項拍攝的《走進和田》創作團隊不但將把鏡頭對 準和田大美的風景,也將聚焦神秘而又厚重的歷史文化、多彩而又鮮活的民族風情、真實而又和諧的百姓生活。
紀錄片《走進和田》與中傳之緣
文/許越
最近幾天,只要一走進電視與新聞學院,你就會看到大廳裡那塊巨大的場記板。這塊場記板見證了10月18日四集紀錄片《走進和田》開機儀式的盛大場面。而作為這部紀錄片的主創,電視與新聞學院教師趙淑萍也同樣見證了它的誕生和成長。
結緣和田,蓄勢待發紀錄片《走進和田》是由北京市援建新疆和田指揮部、和田地委、行署、和田電視臺以及中國傳媒大學聯合立項,共同策劃的。該項目從六月起開始論證,經過市場遴選,最終選中了我校電視與新聞學院提出的創作方案。將這樣一部紀錄片的拍攝重任交給高校師生團隊是十分罕見的。說到這個項目花落中傳的過程,趙淑萍無比自豪:「其實他們是看中了咱們學校強大的創作團隊以及在紀錄片上的顯著優勢。一直以來我們堅持實踐教學路線,老師和學生都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經驗,足以勝任這些拍攝工作。」
自從接到這項任務,電視與新聞學院就開始了緊張的前期準備工作。9月份時,他們已經完成了大量文字影像資料的收集和文獻資料的閱讀。緊接著,學院在9月14日派出前期調研採拍小組前往新疆和田進行前期採訪;這是一個由趙淑萍和崔林兩位老師帶領的五人團隊。八天時間裡,他們實地拍攝的視頻和圖片素材量超過了100G,採訪了阿迪力等十餘位和田當地人,在當地進行了四次正式研討會。更重要的是前採組通過一周的深入工作,對整個片子的總體思路、線索、重點內容、拍攝範圍以及基本方式有了較為清晰的規劃,增強了整個團隊的信心,他們的工作可謂意義重大。
技術領航,團隊保障前期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之後的拍攝鋪平了道路。18日正式開機之後,學院派出了由兩個編導帶領的九人正式採拍小組。「我們所配備的設備相當齊全,完全能夠達到央視和省市電視臺的播出標準。」趙淑萍介紹道:「採拍組一共帶去了三套設備,這樣可以三人一組進行拍攝,提高工作效率。3D設備拍攝立體影像,大高清和小高清主要拍攝紀實段落,兩部5D3負責拍攝場景和採訪。」她重點介紹了3D立體影像技術:「拍攝效果就像是好萊塢3D大片一樣。而且我們不僅會做出能戴眼鏡看的3D立體影像,也會做一版能裸眼觀看的3D紀錄片。這項前沿技術在國內的紀錄片創作上仍然處於初起階段,我們這次的應用應該算是一大亮點。」除了這些作為支撐的先進技術,紀錄片主創們也十分注重內容上的甄別和整合。據趙淑萍介紹,《走進和田》暫時定位於人文地理紀錄片。雖然只有四集,卻會從和田的地理風貌、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社會變革等方面全面展示和田的魅力。
「紀錄片《走進和田》由香港鳳凰衛視節目副總裁鍾大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總監劉文、搜狐視頻執行長劉春、著名紀錄片導演孫曾田、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周兵(《故宮》)、金鐵木(《圓明園》)擔任創作指導,著名紀錄片導演韋大軍擔任攝影「指導」。當記者拿出網絡上宣傳的這份夢之隊名單時,趙淑萍笑著解釋道:「我們的確會與這些著名導演進行階段性研討;他們會給我們提出一些點子和建議,提供一些學術層面的幫助;但是主要的採訪和拍攝全都是由咱們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完成的。」
隨即,趙淑萍向記者介紹了參與項目的教師們的各自特色。這些優秀骨幹教師雖沒有耀眼光環,卻也是專業過硬、經驗豐富的紀錄片創作者:現擔任電視新聞教研室主任的崔林老師有著豐富的紀錄片創作和一線實踐經驗,孫振虎老師和於然老師長於紀實拍攝;豐瑞老師組織能力強,同時攝影專業基礎也過硬;接受我們採訪的趙淑萍老師作為校電視臺最早的創辦人,同樣有著豐富的新聞採訪和報導經驗。趙淑萍對參與拍攝的研究生們也讚譽有加:「有很多時候,學生對於新技術新設備的操作可能會比老師更為熟練,年輕人需要平臺來展示;同時對這些同學們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國家意識、進行國情教育的機會。」
無畏困難,信心滿懷翻開《走進和田》前期採訪工作表,「後續建議」一欄裡寫著「到沙漠之後需要有給養」、「路況交通非常混亂,拍攝時要特別注意安全」等建議,採拍組在和田拍攝所面臨的困難由此可見一斑。談到在拍攝中遇到的困難,趙淑萍表示,採拍組在專業技術上基本沒有太大的困難,大家都有足夠的信心保證任務質量。外部條件上的困難當然難以避免:如新疆路途遙遠、設備運輸困難、拍攝人員對當地氣候、時差的不適應以及沙漠的考驗,這都對創作團隊的體力、精力和創作熱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趙淑萍也堅信,這些困難對於創作團隊來說都是可以克服的,不足以對拍攝工作造成影響。
「我們希望在各個方面都做到完美,在紀錄片創作和新技術應用上都能領先一步。」帶著趙淑萍老師和主創團隊對本片的美好希冀,讓我們共同期待,並見證!
第一集 綠洲和弦:央視大型紀錄片《走進和田》
建議在wifi環境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