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電影市場終於泛起陣陣漣漪。
昨日,國家電影局發放通知,國內低風險地區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可於7月20日有序恢復開放營業,隨後陸續有影片官宣定檔,雖然營業有諸多前提,但也絲毫不影響國內影迷為此歡呼。另一邊,海外電影市場儘管早有鬆動,但受大環境影響影市依舊平靜無常,直到15日,小範圍上映的《釜山行2:半島》(以下簡稱《釜山行2》)讓緘默許久的全球電影市場發出了聲響。
數據顯示,《釜山行2》在韓國上映前一天電影票總預售量突破了13萬張,預售率達81.4%,CGV金蛋數也高達80%,觀眾期待值可見一斑。隨著7月15日正式上映當天,《釜山行2》日票房佔比高達94.93%,韓首日票房達23億614萬5140韓幣,共動員27萬796 4人次觀眾,該成績一舉超過《南山的部長們》首日20.89億韓幣票房和25萬7743人動員人次,創今年以來韓國電影首日票房和動員人次最高紀錄;新加坡地區首日票房14.7萬美元,超過了《與神同行2:因與緣》首日11.9萬美元的紀錄,創造了韓片在新加坡最高首日票房紀錄。
四年前,一部《釜山行》刷爆了公眾朋友圈,也引燃了全球影市,將韓國喪屍片推向國際舞臺。四年後,《釜山行2》歸來,並打響韓國影院復興第一槍。那麼,與前作相比《釜山行2》成色幾何?「釜山行宇宙」能否成功打造?韓國喪屍片又為何能獨樹一幟?
即便沒看過《釜山行2》正片的觀眾,也能從該片預告對其故事背景有所了解。在前作《釜山行》中,喪屍攻陷首爾並一路擴散,四年的時間,整個半島徹底淪陷,其他國家紛紛關閉了和半島間的所有交通,將感染控制在半島境內,《釜山行2》的故事就發生在《釜山行》四年後。
該片由延尚昊導演,姜棟元、李貞賢、權海驍、金敏載、具教煥主演。延續了前作的世界觀,以從災難中逃脫的士兵政錫(姜棟元飾)接受了一項任務,而再度重返已成為廢墟的半島為切入點,將鏡頭拉回到完全遭外界孤立的半島,隨著政錫執行任務的過程,觀眾可一窺感染和時間給這個地方帶來的衝擊與改變。期間,重返者、倖存者、感染者將展開激烈的生死決鬥,人性的多面也再次被揭露。
四年前,改編自漫畫《首爾站》的喪屍片《釜山行》,於韓國上映首日便刷新了韓國影史首映日最高觀影人次紀錄,並最終以超1156萬的觀影人次創2016年度韓國最高票房紀錄。而除了韓國地區,該片在整個亞洲都掀起了熾熱的觀影浪潮。雖無緣內地上映,但持續被刷屏的網絡、豆瓣82萬人打出的8.5高分、四年後仍在豆瓣Top250中排名第155位……影片受歡迎程度和市場認可度顯而易見。
如今,在《花木蘭》《信條》等海內外電影紛紛延期、退檔之際,本該熱鬧的暑期於悄然中前行,7月15日《釜山行2》如期而至。雖是小範圍內上映,但也是這一時期放眼全球市場唯一「敢」上的院線大片了。
作為《釜山行》的續作,《釜山行2》其實和前作相比除了故事背景有所延續外,基本已無任何聯繫。這種續作獨立化的創作其實可以理解,畢竟《釜山行》無論是從演員、角色、空間設置還是人性立體刻畫等方面都很難被超越,導演延尚昊也曾也不止一次表示非常後悔寫死了孔劉飾演的角色,所以塑造新的人物、講新的故事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一件事。但這也成該片映前觀眾持觀望態度、映後又多覺不及前作的原因之一。
從人物上看,《釜山行》中孔劉扮演的證券基金管理人石宇,從開始的利己,到在與喪屍鬥爭的過程中受身旁同伴感染而喚醒人性中的溫暖,整個人物弧光相當有成色。且劇中群像塑造也可圈可點,有對陌生人不斷施於援手的可靠大叔,有為了幫助孕婦和男主女兒逃脫的無名流浪漢,也有不拋棄對方的年輕情侶,即使是相對負面的反派代表,被感染後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媽媽還在家等我」,各式人物均從不同維度立住了。
而與前作相比,《釜山行2》男主相對缺少人性弧度,人物行動也缺乏有力支撐,且片中使用了很多城市特徵元素、喪屍數量更多、武器更多、場面更大,因此會有韓國電影中鮮少有過的快節奏汽車追逐動作場面帶來的速度感、刺激感,但某種程度上而言缺乏人物對故事線的帶動,也削弱了文化背景和地域性,整體氣質更偏向於好萊塢爆米花式商業大片。
但拋開影片內容來看,《釜山行2》的熱度與話題度,除了可直觀反映全球觀眾對電影的渴望外,也再次印證了韓國喪屍片的「能打」。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全球整個電影市場大環境都不甚明朗,為進行「自救」,韓國部分影院自四月底開始便陸續恢復營業。早已奏響復工「進行曲」的韓方,在與大環境溫度截然相反的炎炎夏季,迎來了「喪屍片」小高潮。
早在《釜山行2》上映前,由劉亞仁和樸信惠主演的電影《Alive / 活著》便於6月24日在韓國上映。該片以人們在不明症狀下變得具有攻擊性,城市開始失控為背景,講述了留在公寓裡的生存者們在相互孤立且沒有行動網路的狀態下,如何生存下去的故事。
佔據無太多片可看的市場紅利優勢,《活著》連續三周蟬聯了韓國周末票房冠軍,總觀影人數達178萬2912名,成為韓國暑期檔6月票房冠軍,也成為疫情爆發至今韓國票房最高的影片,並將於7月21日登陸韓國流媒體。
但影片口碑方面卻並不如人意。放眼NAVER評價,「第一次看電影看到一半就出來了,竟然用這麼好的演員拍這樣的電影」「我有點好奇劉亞仁這種聰明的演員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電影」「真心無趣,只有演技好」……無論是影迷、網友還是記者或影評人給出的評分都不算高。而《活著》的尷尬也出現在《釜山行2》身上,「非典型」韓國電影,新鮮有餘、驚喜不多,是看過《釜山行2》的觀眾最直觀的感受。
兩部喪屍片,分別於6月和7月上映,對於韓國影市乃至全球影視而言都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但一向表現強勁且積累了龐大市場基礎的韓國喪屍片,縱然有紅利加持,口碑方面依然顯得平庸許多。
而拋開受眾市場不同觀感和聲音,不能迴避的是,「喪屍片」已在不知不覺間成為韓國電影類型片市場的一大標籤,不管是外在表象、演員演技、影像技術,還是文本思想上,韓國喪屍片都已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韓國喪屍片怎麼就「立住了」?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筆墨,甚至不需要舉太多實例,畢竟韓國憑藉喪屍片《釜山行》闖進觀眾視野不過也才四年,若不說今年的兩部影片,期間還誕生了好評如潮的《王國》(已播二季還)和《奇妙的家族》。
僅耗時四年時間,韓國喪屍片便打出了相當有辨識度的獨特性,或隱含對社會不公及腐敗的諷刺,或揭開人性深處原始的罪與惡,韓國電影找到了將喪屍片融入到各種不同類型故事中的方法,並很上道地與其在文本和技術上的優勢進行結合,這才有了剖析人性的現實題材喪屍片《釜山行》、暗諷體系的古裝宮鬥喪屍片《王國》,以及另類喜劇喪屍片《奇妙的家族》,且卓有成效。
此次《活著》和《釜山行2》掀起的觀影小高潮對於持續低迷的韓國和全球影市而言,都是不小的提振,但影片口碑的「乏力」對於奔跑中的韓國市場而言亦是個及時提醒。畢竟,會講故事很重要,但前提是要有一個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