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邵海峰)12月22日,大商所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棕櫚油期貨,成為國內已上市農產品期貨中的首個特定品種。記者了解到,目前棕櫚油境外客戶開戶、交易進展順利,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棕櫚油期貨的首日實現了平穩起步。
記者從大商所獲悉,12月22日,新加坡、中國香港等19家境外法人客戶參與了棕櫚油期貨國際化首日交易。
中商外貿(新加坡)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農產品貿易公司,此次直接委託海通期貨參與棕櫚油期貨P2105合約交易。該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揚表示,公司主要面對中國進行出口貿易,因而需要在中國開展套期保值,「此次棕櫚油期貨國際化後,境外公司可以直接在境內開戶、交易,資金能夠自由進出,為公司提供了更大規模、更活躍的風險管理平臺。」
同為國際大宗商品貿易企業的現代資本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通過境外經紀機構時瑞金融轉委託新湖期貨的方式開展交易。該公司負責人認為,棕櫚油期貨國際化是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服務全球產業的又一重要舉措。棕櫚油作為全進口商品,對外開放後將打通全球棕櫚油生產、加工和消費各環節,跨國公司可同時參與馬來西亞衍生品交易所(BMD)和大商所棕櫚油期貨市場,形成更完整的風險管理鏈條。
實際上,即使在引入境外交易者之前,棕櫚油期貨已然「國際範」十足。除中糧、九三、合益榮等國內油脂企業深度參與之外,國際龍頭企業也早已通過境內分支機構開展棕櫚油期貨交易。在這些國際油脂巨頭看來,期貨套保和基差點價模式已融入企業日常經營與發展。當前利用棕櫚油期貨套保的棕櫚油企業進口量佔我國進口總量半數以上,無論在境內還是境外都具備了良好產業基礎。
除產業基礎雄厚外,現階段境內外產業客戶面臨的價格風險加劇,提升了境外企業避險需求。新湖期貨國際業務部總經理胡偉喆介紹,10月中旬以來受疫情防控、天氣變化和境外減產等影響,棕櫚油市場價格震蕩上行。但隨著馬來西亞等國家疫情好轉,棕櫚油產量和庫存或將有所恢復。短期看,境外生產加工和貿易企業面臨著國際棕櫚油價格見頂回落的風險。棕櫚油期貨國際化恰逢其時,為境外客戶提供了新的避險方式。
據介紹,為順利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棕櫚油期貨,近期各期貨公司主動拓展海外產業客戶和投資機構。截至12月22日,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境外經紀機構通過38家期貨公司在大商所完成了93組委託業務備案。大型棕櫚油加工企業、婆羅洲農業資源國際(BARI)市場總監丘文華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推進期貨開戶工作,未來將參與國際化棕櫚油期貨交易。除本公司外,棕櫚油期貨國際化也將為很多未在中國設立分公司的境外中小型種植、加工企業提供直接套保渠道。
「跨國產業企業參與棕櫚油期貨交易,將提升境內外棕櫚油期貨價格的聯動性,有助於跨國企業更好地運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海通期貨國際與金融拓展部負責人盧丹展望,棕櫚油期貨國際化是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產業的重要舉措,能夠進一步發揮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提高我國在全球棕櫚油貿易體系中的價格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