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珍貴了:電影版《地藏經》《心經》《地藏經》誦念 見聞到的人真是太有福啦!

2021-02-13 果吉叫你打坐了









 

問:修心中心法至如何可為師資?

答:求師難,識師更難,而為師則尤難,各宗皆然。若無其資,切勿輕誤人也,地獄坐位,大半為邪師而設。師不必定指邪師,凡所學未全,不能方便接引,受法之弟子,因半途誤入邪道者,其師即邪師矣。若所授甚正,而學人不聽,因而自誤者,與師無咎也。師資者,如資糧之自受用而以施於人也,所言資者如下:

一.心地根本明白,因因果果,能徹了無餘。

二.於大端法要,能一一洞明,於其利弊,亦洞察無餘。

三.法法平等,絕不可有門戶之見。

四.能不為名聞利養所動,於名尤為重要。

五.知一切皆屬因緣,勿絲毫勉強,而與人事相逆。

六.心常平等,勿輕初學而重有勢力者。

七.識學人根器,是為最要,如應授其何種法門,是為當機,考察其人之環境如何,及其相貌福澤等等,考察其昔時所修何法,何以不相契應,及受病之緣,去其夙病,警告其人,修至何時,必起何病,或生何疑而退轉等病,察其人之習性而方便解釋之,察其人對我之信仰心如何,來人求法之因緣,是否正當痛切等等,皆應一一注意,能如是者,方堪為師。

 

尊重佛陀所說法門而立之六種別名。(一)善說,以諸法之實相說諸法。如以不善法說不善相,善法說善相。(二)現報,於現世得果報。如朝受

佛說三寶

佛說三寶

教,夕得道;或夕聞法,次晨得益。(三)無時,不待日月星辰之吉兇,隨時即得修道。(四)能將,以正行故,能將眾生引至解脫境界。(五)來嘗,系應自身證悟,非隨他物。(六)智者自知,有智慧之人自能信解。[成實論卷一]

又佛法為佛教導眾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間之法;對此,世間國王統治人民所定之國法,則稱為『王法』。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關佛法與王法之關係,因時因地而異,有以王法而護持佛法、推動佛法者,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梁武帝等;有以王法而抗衡佛法,乃至摧毀佛法者,如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厄。

此外,佛所得之法,即緣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種種功德(十八不共法),均稱佛法。

[佛學大詞典] [3] 

三階佛法編輯

【三階佛法】

  

方雲禪畫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方雲禪畫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凡四卷。隋代信行(540~594)撰於開皇十二年(592)。又作三階別集、三階集錄、三階集、四卷三階。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另亦收錄於日本學者矢吹慶輝之『三階教の研究』別篇。本書為隋唐時代盛行一時的三階教之根本教典,又為三階教徒所最尊崇之根本聖典。由於隋唐之時曾多次敕禁三階教,故本書及其餘三階教之典籍大多湮沒不傳。然近世於日本京都興聖寺發現本書之全四卷。另於敦煌出土文物中,亦包含本書卷二、卷三之斷片,卷二為史坦因(A. Stein)所收集,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卷三為伯希和(P. Pelliot)所得,現藏於巴黎國民圖書館。

另據敦煌出土之三階佛法密記所載,本書之內容有『三大段、十子段、二十五子句』之說,其第一大段就過去之習氣而闡明三階根機之義;第二大段就現在之人而論三階之邪正;第三大段先就所稟之經教揭示三階之法有上中下輕重淺深之別,後就悲、敬之二田,闡明三階之人依境而起行,其損益之情形及其緣由。[歷代三寶紀卷十二、大唐內典錄卷十、開元釋教錄卷十八]  

  [佛學大詞典] [4] 

四寸佛法編輯

【四寸佛法】

  禪林用語。指一知半解之佛法,蓋因不及一尺之故。一般多用以批評闇證之禪者,此類人未能充分理解佛法,故禪林多以『四寸佛法』貶稱之。 

  [佛學大詞典] [5] 

佛法壽命編輯

【佛法壽命】

  即指戒律。戒律乃佛陀為防患佛弟子違犯身、口、意等三業之過失所設立之禁戒,佛弟子若能依之修行,可獲得清淨,開發智慧,入於各種禪定境界,故知戒律為佛教徒追求正順解脫之根本。戒律若能久行於世,為代代所奉行,則佛法亦流傳久遠而不滅,故佛陀曾稱戒律為佛法壽命。(參閱『戒律』2909)  

  [佛學大詞典] [6] 

佛法真如編輯

【佛法真如】

  佛法,指佛所具足之五智、三十七智等智,此智系識大(第六大)之智德;真如,指佛所證之理,此理系地水火風空等前五大之理德。合此理、智二德,即為眾生本來色心實相之體性。 

  [佛學大詞典] [7] 

淨土法門統攝律、教、禪、密之宗編輯

【印光大師指歸淨土】 [8-10]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誠然,的確)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1],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2]。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衡量)。(《無量壽經頌》序)

[1]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念佛眾生,果能懇到執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薰染自己業識妄心。燻之久久,業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全眾生心,成如來藏。(印光大師《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2]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該,即賅,包括,包含。徹,通。念佛眾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貫通了念佛眾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1],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權宜,變通)位菩薩。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致廣慧和尚書)

[1]十信後心:十信位的最後階段,如果再進一步破一分無明,即入圓教初住菩薩位而證法身,從此成為法身大士。

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較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興起[1]矣。《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歸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此之法門,何敢視作小乘?況善財已證等覺,海會悉證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習?豈但高豎慢幢,直是毀謗《華嚴》。欲張大乘之虛名,親造謗可痛傷哉。(復金慧暢居士書)

,便無人依從彼矣。(復唐陶鎔居士書)

若真有口傳密授之妙法,其人即是魔王外道,當遠避之不暇,又何可欲向彼求此法乎哉?(復吳滄洲居士書三)

摘自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11-13] 

佛法大明錄編輯

【新編佛法大明錄】

  凡二十卷。南宋圭堂居士著。序文有三篇,即:(一)空隱道人於紹定二年(1229)作,(二)自序,(三)江州李居士於端平二年(1235)所寫。後序為圭堂所作。至於跋文亦有二篇,一為三山東禪報恩光孝禪寺之道琳,另一為春澄庵之真照,皆於寶慶二年(1226)所作。根據本書之佛法大明綱目知其內容乃由淺至深,從凡入聖,以祖語為根本,以佛經為淵源,以貫穿諸集為發揮,且闡明前聖七百年不言之秘。[濟北集卷十七、元亨釋書卷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 

佛法生天編輯

【五百雁聞佛法生天】

  (傳說)佛在波羅捺國為四眾說法,時空中有五百雁聞佛音聲愛樂之,來下世尊所,時有獵師設羅,五百雁罹於羅,為獵師所殺,以聞法功德生於忉利天。見賢愚經十三五百雁群聞佛法生天品,經律異相四十八。 

  [中國百科全書] [15] 

佛教法寶編輯

經典

《金剛經》

《心經》 《無量壽經》

《妙法蓮華經》 《僧伽吒經》 《華嚴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稱揚諸佛功德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楞嚴經》 《十萬名懺》(藏傳)

咒語

《楞嚴咒》 《大悲咒》 《往生咒》

《六字大明咒》 《準提咒》 《 七佛滅罪真言》

《功德寶山神咒》 《藥師灌頂真言》 《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發菩提心編輯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稱「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佛教經論《大智度論》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師地論》謂初發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薩之行列。《發菩提心經論》說:「依思惟諸佛、觀身過患,慈憋眾生、求最勝果四緣修觀而發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於《華嚴經》說:「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35歲等身像

釋迦牟尼佛35歲等身像

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

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會才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無上梵乘的教法編輯

佛陀的教法的實踐,即為八聖道,趨向於煩惱滅盡的八聖道,即稱之為無上梵乘。

在南傳佛教的佛經中記載:

相應45相應4經/若奴索尼婆羅門經(道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尊者阿難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缽與僧衣,為了託缽進入舍衛城。

  尊者阿難看見若奴索尼婆羅門以全白的馬車從舍衛城出發:馬匹被套上白色的軛、白色的飾物、白色的車體、白色的隨從、白色的韁繩、白色的鞭杖、白色的傘蓋、白色的頭巾、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用白色的馬尾扇來扇風,人們見了後這麼說:

  「先生!確實是梵乘!先生!確實是梵乘的樣子。」

  那時,尊者阿難在舍衛城為了託缽而行後,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我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缽與僧衣,為了託缽進入舍衛城。我看見若奴索尼婆羅門以全白的馬車從舍衛城出發:馬匹被套上白色的軛、白色的飾物、白色的車體、白色的隨從、白色的韁繩、白色的鞭杖、白色的傘蓋、白色的頭巾、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用白色的馬尾扇來扇風,人們見了後這麼說:『先生!確實是梵乘!先生!確實是梵乘的樣子。』大德!在這法、律中有可能安立梵乘嗎?」

  世尊說:

  「阿難!有可能!阿難!這是對於八支聖道的同義語:『梵乘』、『法乘』、『戰鬥中無上的勝利』。

  阿難!當正見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志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語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業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命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精進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念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定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

  阿難!以此法門,這能被體會:這是對於八支聖道的同義語:『梵乘』、『法乘』、『戰鬥中無上的勝利』。」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了這個後,善逝、大師更進一步這麼說:

  「凡信與慧,成對的法常為責任,

  慚為轅杆,意為繩索,念為守護的駕駛者。

  戒為車的必需品,禪定為車軸,活力為車輪,

  定為載物的平衡,無欲為帳幕。

  無惡意、不加害、遠離為其武器,

  忍耐為皮甲冑,轉到離軛安穩。

  這無上的梵乘為自己所產生,

  慧者從世間被導離,為必定勝利的勝利者。」

僧俗四眾編輯

佛教按照年齡、性別

僧俗四眾

僧俗四眾

以及遵守佛教戒律具體內容的不同而把信徒們區分為四種人,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種,被稱為「四眾」或「僧俗四眾」。

四眾,全稱為「佛弟子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種。

一、比丘,意思是乞士,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對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規定的較完整的戒律。

二、比丘尼,意思是乞士女,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女性佛教信徒。相傳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是釋迦牟尼的姨母。後來女子出家為尼成為佛教中較普遍的現象。在古代的許多國家中,都有比丘尼僧團。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三、優婆塞,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眾。這些信眾雖然沒有出家,但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教義加以約束,遵守「三皈五戒」。

四、優婆夷,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眾。她們與優婆塞同樣,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一定要求加以限制,遵守「三皈五戒」。

比丘、比丘尼為出家眾,優婆塞、優婆夷為在家眾,總稱之「四眾」、「僧俗四眾」、「佛弟子四眾」。

佛法大明錄編輯

【佛法大明錄】

  凡二十卷。宋末圭堂居士撰。內容包括明心、淨行、破迷、入理、工夫、入機、見師、大悟、的意、大用、真空、度人、入寂、化身、篇外雜記等十餘項,皆為著者修行禪法之心得,書中引用八十餘種禪錄作傍證

相關焦點

  • 誦《地藏經》感應兩則
    上高中時,大概是高二,姐姐學佛了,她知道我一直做噩夢後,就送給我一本《地藏菩薩本願經》,讓我有空就念。她說念《地藏經》會讓人不再做噩夢的。懷著將信將疑的心情,我忐忑地試著念了一遍。當天晚上,我頭一次沒有做可怕的夢,安安靜靜地一覺睡到天亮。之後我又陸陸續續誦了大約7部,我驚訝地發現,每晚的噩夢竟然消失了,後來長達好幾年我都再沒做過被人追殺的噩夢。
  • 地藏經:在家誦地藏經注意什麼
    自己在家誦地藏經的時候,需要注意內心的狀態,這樣才能夠使自己可以保持自身,讓自己能夠有好的感觸,從而也是能使自己對地藏經有好的見解,使自己能夠真正的領會到地藏經的含義。1、 在家誦地藏經也是需要讓自己注意一些問題,要使自己有好的心態,使自己能夠去規劃好自身的時間,這樣也是能夠幫助到自己去堅持本身,使自己會有好的自控力,讓自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誦地藏經,這樣也是能使自己會有念誦地藏經正確的方法。
  • 念《地藏經》,想要獲得巨大功德,我該怎麼做?
    不知在什麼時候,許多同修將《地藏經》與鬼神之說聯繫在了一起,說什麼口念《地藏經》出現類似於鬼神的怪異現象;也有說半年念持《地藏經》,容易招來鬼祟……等等諸如此類的說法,其實《地藏經》確實有鬼神之說,但並非是用來招鬼邪祟的法門,靜修《地藏經》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非常好的孝經,佛教勸導人們孝悌之理的不二法門
  • 地藏經賞析:地藏經能隨便讀嗎
    地藏經是不能隨意的念誦的,一定要按照正確的方法去讀誦,這樣讀誦的效果才會更加的好,我們也能夠了解到更好的好處是什麼,下面我們就去詳細的了解一下讀誦地藏經的方法和步驟吧!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遍)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遍)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開始讀經——讀完後 :七佛滅罪真言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囉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訶。
  • 感情坎坷九華山許願,誠念地藏經、心經終於喜得良緣!
    也是那時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說誦《地藏經》能治失眠,能不再做噩夢。沒想太多,就開始每天洗漱後跪著誦讀一部《地藏經》,連續一個月...期間有些感應就不說了,三天後確實不再失眠了,夢裡也不再有鬼追,也不再從高處掉下了...
  • 為什麼老中醫也建議癌症病人誦《地藏經》!
    《地藏經》整部經典都用白話文來敘述佛陀深入淺出的慈心開示,是佛教中最淺顯易懂的經典之一。第二天,斌的二姐從成都打來電話,她也在成都諮詢了一位著名中醫,這位成都的中醫建議竟然和廣州的中醫建議不謀而合,也是同樣不建議開刀,並建議誦《地藏經》……這讓我想起了在光孝寺認識的一位師兄,董姐。
  • 《地藏經》常識:初念地藏經的感應是什麼
    師兄在修行地藏經的時候,都是有感應的,這是我們堅持修行的好處之一,對我們也是有幫助的,同時在堅持的念誦時,師兄也能夠知道誦地藏經的福報有什麼,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念地藏經的感應故事吧!期間曾為他念大悲咒,在一次念誦大悲咒過程中,悟出孩子病老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飲食無度,尤其老輩人總希望他多吃,以為能增強抵抗力,實際吃多了消化不了容易形成積食,反而愛上火引起感冒。因而開始控制他飲食,身體逐漸開始有些改善,但仍經常發低燒。這期間同時還請兩位能看虛病的師傅給他看,倒也很見效,但也仍不能徹底好,不生病時間最長也就能保持1個多月,又得去醫院輸液。
  • 感恩地藏菩薩,感恩《僧伽吒經》
    我是個執著的人認定的事,就會一直堅定下去,我開始飢似渴地看淨空老法師的講座,又看海濤法師的視頻,偶然進入一位東北地區在家居師,講解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視頻中,聽著這位師兄用簡單的語言,通俗的故事來講解這本經典,真是獲益良多,感恩師兄。
  • 《終有奇蹟》誦地藏經1500遍,化解全家自殺咒怨 不要再說地藏經不好了
    同心會湛空法師認為阿忠的家族性精神疾病只是祖先留下的業障,要他每天誦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回向給家人。     阿忠發願誦念1500遍本願經,還沒念完,精神疾病已經康復,個性變得樂觀積極,並考上看護,每天照顧重症病患,且因他有靜坐習慣,幾乎不需睡眠,病人一有細微動作,皆能清醒照料,各醫院皆爭相推薦他擔任看護,新樓醫院更給他「紅牌看護」的封號。
  • 著名主持人親述《地藏經》治癌,更沒想到的是……太不可思議!
    竇文濤初到香港時常被調侃「國語東莞口音很重」,他自爆幼時曾患口吃,導致每次上臺主持之前都很緊張。就像運動員長跑之前需要熱身一樣,在他看來,主持人上臺前也需運動口舌。他的獨門秘笈是非常快速地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兩三百字默念數遍,倒順舌頭,很快就能舒緩緊張的情緒。
  • 《地藏經》常識:地藏經要在什麼地方念
    在我們念誦地藏經的時候,我們對於周圍環境要有一個考量,不要讓我們的修行打擾到其他人的生活,同時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也不能受到其他人的打擾。如果能夠找到一個無人的空房間進行修行自然是最好的了。誦地藏經注意事項:一、在我們念誦地藏經之前,我們要保證房間的乾淨程度,房間之中不能很髒很亂,如果很髒很亂的話,我們最好能夠提前打掃一下,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房間之中是否有異味,如果有異味的話,及時通風,將異味排除掉。
  • 佛教:晚上可以在家誦《地藏經》嗎?
    《地藏經》,亦稱《地藏菩薩本願經》,與《佔察善惡業報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合稱「地藏三經」。該經由唐代實叉難陀翻譯而來。詳述了地藏菩薩之本願功德及宏大誓願,強調了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大願力,以及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的一些典型事例。
  • 地藏經解釋:淨空法師主講地藏經
    經題是以不思議人法立名,『地藏菩薩』不可思議,『本願』不可思議;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在辨體裡面他說不思議性識為體,性是真如本性,諸佛如來之所證;識是九界凡夫的用心,九界凡夫在迷,迷了的時候就不叫性,就叫識;性是真心,識是妄心。換句話說,他是講真實的心地跟九界眾生妄心的心地,作為立論的基楚,這太好了。佛是講這一部經,依據什麼?
  • 念《地藏經》超度嬰靈感應故事
    真是想不到,意外到來的小天使,25號才感覺到不對勁,26號試條測出兩條紅線,震驚疑惑,心情複雜,27號去醫院做B超,是真的懷孕了,我看到了小小的孕囊,靜靜地小小的還沒有心跳的小天使,怎麼辦?怎麼辦?和老公商量只能是也只能是讓我的三寶,親愛的小天使飛吧,飛到天堂去吧!醫生說要消炎三天。
  • 她和嫂子誦《地藏經》的感應
    她問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公司調她回去,我建議她念《地藏經》。她一聽就接受了,原因是她嫂子曾經也這樣建議過她,只是她當時並沒有在意。她嫂子原來的臉型太尖削寒薄,是那種比較福薄的面相,念《地藏經》之後不久,臉形就改變了,並長出了雙下巴。這是明顯的福報增長的表現,在生活中也確實如此。
  • 地藏經常識:入門地藏經注意事項
    學習《地藏經》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好處,但是初學《地藏經》的人,對於《地藏經》不是很熟悉,在讀《地藏經》的時候,有哪些要注意的也不是非常了解,所以下面我們就說一下入門《地藏經》要注意的。一、剛開始學習《地藏經》的人,可能會不認識裡面的字,所以在學習《地藏經》的時候,最好是看有《地藏經》注音的資料。這樣可以避免你在念《地藏經》的時候,突然有不認識的字,就不能專心讀下去。二、入門《地藏經》的人,在修持《地藏經》的時候,可能會有些不好的反應,但是我們要正確對待這些違緣。
  • 誦地藏經感應:有佛法就一定有辦法
    誦地藏經感應:有佛法就一定有辦法【佛弟子·馬程利】 忙是藉口,絕不是理由。無奈之下只好選擇了點滴補充營養,當時家父的靜脈血管非常難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又不經意間針頭刺破了血管,每天醫院靜脈針高手護士也得扎7-8針,護士很頭痛、我們也著急,但是為了延續家父生命也只好不得已而為之,家母為伺候我父累得腰酸背痛,我們姊妹三人每天也在為伺候護理家父奔波忙碌,家裡的正常生活秩序全部打亂,每個人的心情都是無比緊張、萬般無奈和由衷心疼。
  • 誦《地藏經》感應:有佛法就一定有辦法
    今天我終於抽出了時間,做了我本該早做的事,那就是把我誦地藏經的感應真實記錄,完整的發到網上,以便給力同修師兄們一心一意敬奉地藏王、真心真意誦地藏經,並且鼓勵那些對誦地藏經有疑問的人能夠摒棄私心雜念、堅定誦經信心,相信自己、相信佛法,終有一天你們的誦經感應會殊勝無比的(以下的感應真實無虛,如有虛構本人願承受妄語之報應
  • 地藏經賞析:地藏菩薩本願經回向文和誦讀方法
    讀誦本願經要心誠,要無所隱瞞,要真心真意對待佛祖。一、讀誦前——昭告:(每天做功課時,在問訊前,先淨身口意,在佛前說明此次做功課的目的。)「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弟子○○○為弟子及累劫冤親債主懺悔所有的業障,特持誦《地藏經》一卷。
  • 地藏經常識:地藏經每天要念幾遍
    地藏經每天念誦多少遍都是可以的,在念誦的時候大家的誠心是很重要的,很多的人都是在修行地藏經的,地藏經中講解的知識也是非常多的,大家堅持的去修行時,能夠從中感悟到更多的好處,而且自己長時間的去修行地藏經全文時,對自己的內心有著很大的影響,能讓自己從地藏經中感悟到非常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