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修心中心法至如何可為師資?
答:求師難,識師更難,而為師則尤難,各宗皆然。若無其資,切勿輕誤人也,地獄坐位,大半為邪師而設。師不必定指邪師,凡所學未全,不能方便接引,受法之弟子,因半途誤入邪道者,其師即邪師矣。若所授甚正,而學人不聽,因而自誤者,與師無咎也。師資者,如資糧之自受用而以施於人也,所言資者如下:
一.心地根本明白,因因果果,能徹了無餘。
二.於大端法要,能一一洞明,於其利弊,亦洞察無餘。
三.法法平等,絕不可有門戶之見。
四.能不為名聞利養所動,於名尤為重要。
五.知一切皆屬因緣,勿絲毫勉強,而與人事相逆。
六.心常平等,勿輕初學而重有勢力者。
七.識學人根器,是為最要,如應授其何種法門,是為當機,考察其人之環境如何,及其相貌福澤等等,考察其昔時所修何法,何以不相契應,及受病之緣,去其夙病,警告其人,修至何時,必起何病,或生何疑而退轉等病,察其人之習性而方便解釋之,察其人對我之信仰心如何,來人求法之因緣,是否正當痛切等等,皆應一一注意,能如是者,方堪為師。
尊重佛陀所說法門而立之六種別名。(一)善說,以諸法之實相說諸法。如以不善法說不善相,善法說善相。(二)現報,於現世得果報。如朝受
佛說三寶
佛說三寶
教,夕得道;或夕聞法,次晨得益。(三)無時,不待日月星辰之吉兇,隨時即得修道。(四)能將,以正行故,能將眾生引至解脫境界。(五)來嘗,系應自身證悟,非隨他物。(六)智者自知,有智慧之人自能信解。[成實論卷一]
又佛法為佛教導眾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間之法;對此,世間國王統治人民所定之國法,則稱為『王法』。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關佛法與王法之關係,因時因地而異,有以王法而護持佛法、推動佛法者,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梁武帝等;有以王法而抗衡佛法,乃至摧毀佛法者,如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厄。
此外,佛所得之法,即緣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種種功德(十八不共法),均稱佛法。
[佛學大詞典] [3]
三階佛法編輯
【三階佛法】
方雲禪畫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方雲禪畫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凡四卷。隋代信行(540~594)撰於開皇十二年(592)。又作三階別集、三階集錄、三階集、四卷三階。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另亦收錄於日本學者矢吹慶輝之『三階教の研究』別篇。本書為隋唐時代盛行一時的三階教之根本教典,又為三階教徒所最尊崇之根本聖典。由於隋唐之時曾多次敕禁三階教,故本書及其餘三階教之典籍大多湮沒不傳。然近世於日本京都興聖寺發現本書之全四卷。另於敦煌出土文物中,亦包含本書卷二、卷三之斷片,卷二為史坦因(A. Stein)所收集,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卷三為伯希和(P. Pelliot)所得,現藏於巴黎國民圖書館。
另據敦煌出土之三階佛法密記所載,本書之內容有『三大段、十子段、二十五子句』之說,其第一大段就過去之習氣而闡明三階根機之義;第二大段就現在之人而論三階之邪正;第三大段先就所稟之經教揭示三階之法有上中下輕重淺深之別,後就悲、敬之二田,闡明三階之人依境而起行,其損益之情形及其緣由。[歷代三寶紀卷十二、大唐內典錄卷十、開元釋教錄卷十八]
[佛學大詞典] [4]
四寸佛法編輯
【四寸佛法】
禪林用語。指一知半解之佛法,蓋因不及一尺之故。一般多用以批評闇證之禪者,此類人未能充分理解佛法,故禪林多以『四寸佛法』貶稱之。
[佛學大詞典] [5]
佛法壽命編輯
【佛法壽命】
即指戒律。戒律乃佛陀為防患佛弟子違犯身、口、意等三業之過失所設立之禁戒,佛弟子若能依之修行,可獲得清淨,開發智慧,入於各種禪定境界,故知戒律為佛教徒追求正順解脫之根本。戒律若能久行於世,為代代所奉行,則佛法亦流傳久遠而不滅,故佛陀曾稱戒律為佛法壽命。(參閱『戒律』2909)
[佛學大詞典] [6]
佛法真如編輯
【佛法真如】
佛法,指佛所具足之五智、三十七智等智,此智系識大(第六大)之智德;真如,指佛所證之理,此理系地水火風空等前五大之理德。合此理、智二德,即為眾生本來色心實相之體性。
[佛學大詞典] [7]
淨土法門統攝律、教、禪、密之宗編輯
【印光大師指歸淨土】 [8-10]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誠然,的確)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1],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2]。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衡量)。(《無量壽經頌》序)
[1]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念佛眾生,果能懇到執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薰染自己業識妄心。燻之久久,業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全眾生心,成如來藏。(印光大師《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2]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該,即賅,包括,包含。徹,通。念佛眾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貫通了念佛眾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1],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權宜,變通)位菩薩。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致廣慧和尚書)
[1]十信後心:十信位的最後階段,如果再進一步破一分無明,即入圓教初住菩薩位而證法身,從此成為法身大士。
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較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興起[1]矣。《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歸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此之法門,何敢視作小乘?況善財已證等覺,海會悉證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習?豈但高豎慢幢,直是毀謗《華嚴》。欲張大乘之虛名,親造謗可痛傷哉。(復金慧暢居士書)
,便無人依從彼矣。(復唐陶鎔居士書)
若真有口傳密授之妙法,其人即是魔王外道,當遠避之不暇,又何可欲向彼求此法乎哉?(復吳滄洲居士書三)
摘自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11-13]
佛法大明錄編輯
【新編佛法大明錄】
凡二十卷。南宋圭堂居士著。序文有三篇,即:(一)空隱道人於紹定二年(1229)作,(二)自序,(三)江州李居士於端平二年(1235)所寫。後序為圭堂所作。至於跋文亦有二篇,一為三山東禪報恩光孝禪寺之道琳,另一為春澄庵之真照,皆於寶慶二年(1226)所作。根據本書之佛法大明綱目知其內容乃由淺至深,從凡入聖,以祖語為根本,以佛經為淵源,以貫穿諸集為發揮,且闡明前聖七百年不言之秘。[濟北集卷十七、元亨釋書卷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
佛法生天編輯
【五百雁聞佛法生天】
(傳說)佛在波羅捺國為四眾說法,時空中有五百雁聞佛音聲愛樂之,來下世尊所,時有獵師設羅,五百雁罹於羅,為獵師所殺,以聞法功德生於忉利天。見賢愚經十三五百雁群聞佛法生天品,經律異相四十八。
[中國百科全書] [15]
佛教法寶編輯
經典
《金剛經》
《心經》 《無量壽經》
《妙法蓮華經》 《僧伽吒經》 《華嚴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稱揚諸佛功德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楞嚴經》 《十萬名懺》(藏傳)
咒語
《楞嚴咒》 《大悲咒》 《往生咒》
《六字大明咒》 《準提咒》 《 七佛滅罪真言》
《功德寶山神咒》 《藥師灌頂真言》 《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發菩提心編輯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稱「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佛教經論《大智度論》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師地論》謂初發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薩之行列。《發菩提心經論》說:「依思惟諸佛、觀身過患,慈憋眾生、求最勝果四緣修觀而發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於《華嚴經》說:「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35歲等身像
釋迦牟尼佛35歲等身像
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
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會才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無上梵乘的教法編輯
佛陀的教法的實踐,即為八聖道,趨向於煩惱滅盡的八聖道,即稱之為無上梵乘。
在南傳佛教的佛經中記載:
相應45相應4經/若奴索尼婆羅門經(道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尊者阿難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缽與僧衣,為了託缽進入舍衛城。
尊者阿難看見若奴索尼婆羅門以全白的馬車從舍衛城出發:馬匹被套上白色的軛、白色的飾物、白色的車體、白色的隨從、白色的韁繩、白色的鞭杖、白色的傘蓋、白色的頭巾、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用白色的馬尾扇來扇風,人們見了後這麼說:
「先生!確實是梵乘!先生!確實是梵乘的樣子。」
那時,尊者阿難在舍衛城為了託缽而行後,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我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缽與僧衣,為了託缽進入舍衛城。我看見若奴索尼婆羅門以全白的馬車從舍衛城出發:馬匹被套上白色的軛、白色的飾物、白色的車體、白色的隨從、白色的韁繩、白色的鞭杖、白色的傘蓋、白色的頭巾、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鞋、用白色的馬尾扇來扇風,人們見了後這麼說:『先生!確實是梵乘!先生!確實是梵乘的樣子。』大德!在這法、律中有可能安立梵乘嗎?」
世尊說:
「阿難!有可能!阿難!這是對於八支聖道的同義語:『梵乘』、『法乘』、『戰鬥中無上的勝利』。
阿難!當正見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志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語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業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命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精進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念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阿難!當正定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貪之調伏為終結、有瞋之調伏為終結、有痴之調伏為終結。
阿難!以此法門,這能被體會:這是對於八支聖道的同義語:『梵乘』、『法乘』、『戰鬥中無上的勝利』。」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了這個後,善逝、大師更進一步這麼說:
「凡信與慧,成對的法常為責任,
慚為轅杆,意為繩索,念為守護的駕駛者。
戒為車的必需品,禪定為車軸,活力為車輪,
定為載物的平衡,無欲為帳幕。
無惡意、不加害、遠離為其武器,
忍耐為皮甲冑,轉到離軛安穩。
這無上的梵乘為自己所產生,
慧者從世間被導離,為必定勝利的勝利者。」
僧俗四眾編輯
佛教按照年齡、性別
僧俗四眾
僧俗四眾
以及遵守佛教戒律具體內容的不同而把信徒們區分為四種人,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種,被稱為「四眾」或「僧俗四眾」。
四眾,全稱為「佛弟子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種。
一、比丘,意思是乞士,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對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規定的較完整的戒律。
二、比丘尼,意思是乞士女,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女性佛教信徒。相傳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是釋迦牟尼的姨母。後來女子出家為尼成為佛教中較普遍的現象。在古代的許多國家中,都有比丘尼僧團。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三、優婆塞,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眾。這些信眾雖然沒有出家,但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教義加以約束,遵守「三皈五戒」。
四、優婆夷,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眾。她們與優婆塞同樣,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一定要求加以限制,遵守「三皈五戒」。
比丘、比丘尼為出家眾,優婆塞、優婆夷為在家眾,總稱之「四眾」、「僧俗四眾」、「佛弟子四眾」。
佛法大明錄編輯
【佛法大明錄】
凡二十卷。宋末圭堂居士撰。內容包括明心、淨行、破迷、入理、工夫、入機、見師、大悟、的意、大用、真空、度人、入寂、化身、篇外雜記等十餘項,皆為著者修行禪法之心得,書中引用八十餘種禪錄作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