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彬 王中獻 楊振輝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陽,是河南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面積約2.66萬平方千米,差不多相當於北京、天津兩市面積之和。人口超過一千萬。它的南邊與湖北隨州、襄陽、十堰、丹江口接壤,被稱為河南的「南大門」。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以來,豫鄂交界處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區域,也上演了一幕幕讓人淚奔的故事。
從河南孟樓到湖北孟樓
「今年發生了疫情,我就沒回湖北老家過年。」小高說,可是父親2月10日打來電話說,家裡遇到特殊事情,需要他趕緊回家一趟。他就從北京西站乘火車往家趕,在12日晚上6點40到達河南鄧州火車站。
在火車站出口,小高和其他旅客排隊接受車站工作人員的一系列檢測:出示證件、測量體溫、消毒、接收疫情告知宣傳單等。
因為疫情防控,湖北、南陽各地相繼「封城」,南陽火車站和襄陽火車站關閉,去往湖北省襄陽市和老河口市的旅客只能在南陽鄧州火車站臨時下車。
小高的戶籍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他和另外一名湖北籍旅客一起,被工作人員引領到附近的一個帳篷內休息。裡面擺放著摺疊床、被褥、桌椅、茶水和方便麵,還有電暖扇等。
「先在這裡休息,喝點水。如果餓的話,可以泡點方便麵,吃個火腿腸。」
「請你及時給家人聯繫一下,看能不能過來接你。」
「如果需要,我們可以免費幫你送到鄧州孟樓鎮路口,先在那裡的賓館住一夜,明天再回去。你看行不行?」
在車站值班的轄區古城街道辦事處黨員突擊隊員丁品一遍又一遍,交代完這交代那。末了,還不忘問一句:「還有啥事需要我們辦的,你一定說。」
等了不到一個鐘頭,大概7點半的樣子,一輛轎車停在了帳篷前。丁品嘶啞著聲音對小高說:「上車吧!給你送到孟樓。」
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又遇到好幾處卡點,詢問登記,測量體溫,車輛消毒……司機小侯說:「最近幾天,接送的乘客比較少了。通常白天需要來回兩三趟,一部分乘客送到構林鎮魏集和湖北襄陽交界處;另一部分就送到鄧州市孟樓鎮。」
晚上8點多,終於到達鄧州市孟樓鎮。
在孟樓鎮疫情防控值班處,鎮派出所所長路德超接待了小高。「咱們到前面的雲聚地賓館先住下,明天你們可給家人聯繫再回去。」路德超從值班帳篷內拿出幾包方便麵和幾根火腿腸遞給旅客說道:「送給你們,別餓著了。」
雲聚地賓館,已經屬於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樓鎮了,距河南鄧州市孟樓鎮的疫情防控卡點不到50米遠,打開圍擋大門,幾步即可抵達。當地群眾有「一腳踏兩省」的說法。
世世代代,湖北省的孟樓和河南省的孟樓,兩地地界相接,群眾互相往來,和睦相處,早已融為一體。
在雲聚地賓館值班的王冬娟說,就這個賓館,房屋主體部分屬於湖北,但是後院的小房屋就在河南地界上。她有幾家親戚就在河南,相距只有幾百米。
路德超一邊招呼小高上樓休息,一邊叮囑王冬娟:「做好登記,測量一下體溫。」「房間消毒沒有?」「有沒有熱水?」。
安排小高住下後,已是晚上9點多。黑夜如漆,雲聚地賓館的燈光溫暖明亮。賓館旁邊界碑上的「湖北孟樓」字跡依稀可辨。
豫鄂兩省友誼橋
一條「孟渠」隔開了豫鄂兩省,當地村民管「孟渠」上的兩省分界橋叫「友誼橋」。橋這頭是河南省新野縣判官莊村,橋那頭是湖北省襄州區翟灣村。
疫情發生後,每隔三五天,這座「友誼橋」上,就要上演動人的一幕。
每當這時,判官莊村村幹部王新金和黨員張建堤,就會拉一車方便麵、麵條、饅頭、蔬菜、肉等食品,經過嚴格消毒、登記後打開疫情防控卡點大門,把貨卸下來,人車返回後再次消毒。5分鐘後,翟灣村的張建聚開車把貨拉走,分給翹首以盼的村民。
疫情防控以來,豫鄂兩省在「友誼橋」兩頭先後建立了疫情防控卡點,因為翟灣村村民平時生活購物都是在新野縣五星鎮的集市進行,往來就成了大家的「煩心事」。
「沒想到疫情這麼長時間,要不是河南那邊隔三岔五送來糧食、蔬菜,還真要餓肚子了。」翟開俊這一段老念叨這樣的話。
翟開俊是湖北襄州區翟灣村的村民。他和妻子常年在外務工,兒子兒媳和孫女常住襄陽,平時只有老母親一人在家。母親年邁體弱,吃穿用度全部靠買。想著春節就回家與母親歡度一下,也沒有購買太多的食物,誰知道疫情把他們封在了老家,春節前準備的食物早已吃完。
面臨同樣困難的,還有翟廣華一家。年前,他們一家5口回翟灣過春節,本想節後就出外務工,原來準備的吃喝用品所剩無幾。
翟開俊、翟廣華兩家的情況,肯定不是個例。疫情持續的時間越長,大家都沒吃的怎麼辦?翟灣村村幹部張建聚立即掏出手機,給王新金打電話:「新金啊,我這邊,翟灣村都快沒吃的了。給你商量個事,你在集市上給我們買點米麵油菜,可好?」
王新金是河南省新野縣判官莊村的村幹部。他一口答應:「這幾天,我們正想著你們那邊都沒法出來買東西,咋吃飯呢!」
放下電話,王新金立馬召集村委會幹部一塊商量。最後定下來,根據翟灣村的需要,每隔三天或五天,統一到集市上採購一批,送到友誼橋上,由翟灣村的村幹部拉回去,分給大家。
他們把這個意見給湖北那邊一說,張建聚就在電話裡大聲叫道:「太好了!太好了!我們村委負責把需要的東西,啥品種、多少,都報個你。」
為了幫助解決翟灣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難題,又不影響兩地群眾的疫情安全,判官莊村決定在「友誼橋」上建立「午間集市」,每3-5天開放一次,統一集中轉送翟灣村村民所需生產生活物品。
判官莊村村幹部張六合說:「為保證湖北父老鄉親的生產生活不被疫情所困,我們主動與翟灣村兩委結合,由翟灣村及時統計群眾需求、列出清單,我們再統一採購,消毒後送到『友誼橋』上,他們接收拉走。」
整個交易過程中,雙方都是電話或微信聯繫,人不見面,錢不經手,往返及時消毒。
防的是病毒,不是湖北人
「往年來客要辦好幾桌,今年只能打電話、發微信拜年了。」胡云芝說。
胡云芝是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董家村人,她的娘家就在董家村對面的石黃村,卻屬於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石橋鎮。胡云芝說:「董家村和石黃村,親戚摞親戚,全村683戶,有200戶左右有親戚來往。往年春節,兩個村之間相互走親戚,熱鬧得很。」
1月22日,臘月二十八。得知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當天晚上,張漢衛和石黃村支書石榮亮進行了緊急磋商,達成共識:春節期間兩個村子的親戚們不再相互走動,「今年不走親戚,為了年年走親戚。」
第二天一大早,兩村之間豎起了擋板。
看似絕情的「封村」,並沒有隔斷兩村之間的情誼。石黃村醫療物資短缺,董家村為他們送去了84消毒液,教給他們配比使用方法。還為他們送去醫用口罩,將村組幹部武裝起來。兩個村子同時開始消毒,共同抗擊疫情。「幫助他們也是幫助我們自己,他們沒有疫情了,我們也安全了。」構林鎮黨委書記鄭小濤這樣告訴大家。
「董家村對我們的幫助很大。」石榮亮感激地說,「等疫情過去之後,再好好表示感謝。」
同樣要表達謝意的,還有從蘇州返鄉的湖北省老河口市的李萍(化名)。由於途經湖北的火車不停,李萍只有在鄧州火車站下車。測量體溫、登記身份、查看健康證明……之後,李萍和同車的其他人被送到了鄧州市孟樓鎮疫情防控監測點。
「我們在對面湖北孟樓鎮租了賓館,大家可以免費食宿一晚,等候家人來接。」工作人員告訴他們。「真的嗎?」李萍覺得難以置信。
「我們防的是病毒,並不是湖北人。有的人是半夜到的鄧州,必須讓他們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現在兩省交界處雖然被擋板隔斷了,但是我們的心總是連在一起的。」鄧州市孟樓鎮黨委書記李爽說。
疫情防控期間,經過孟樓鎮返回湖北的有四五十人,在當地包租的賓館住宿的有一二十人。鄧州市位於豫鄂兩省交界地帶,和湖北接壤處多達7個鄉鎮,邊界線長105公裡。同樣的愛心故事,也在其他鄉鎮上演。
李擁護是鄧州市劉集鎮李謙橋村三組村民,妻子的娘家侄子家住襄陽市襄州區黃集鎮溫崗村,孩子剛六七個月,急需奶粉。「正月十四,從街上超市賣了3桶奶粉,讓村幹部送到地頭,打電話說清奶粉放的位置。」李擁護說,「不見人,讓他們自己過來拿。」
鄧州市杏山旅遊管理區杏山村,與老河口市紀洪街道袁衝村相鄰,正在村裡卡口值班的王田告訴記者,兩個村的村民之間平時就有親戚來往,「袁衝村村民需要米、面、雞蛋、青菜了,給杏山村的親戚打電話,送到對方卡口外邊就返回,人和人不見面。同樣,杏山村有人需要買藥品和生活用品了,也可以給袁衝村的親戚打電話。」
半道不能回家的武漢小夥兒
「謝謝你們對我的幫助,讓我這個外鄉人不至於流落街頭!」2月6日,在淅川縣人民醫院,「流浪」到淅川的武漢小夥兒王強,被政府救助。
春節前夕,在安徽務工的王強準備回武漢過年。已經走到半路了,他母親打電話告訴他武漢疫情嚴峻,勸他先不要回去。1月22日晚,王強便從西峽站下了火車,隨後就「流浪」到了相鄰的淅川縣。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王強決定在那裡來一次「窮遊」。
但隨著疫情防控等級的提高,淅川叫停存在明顯交叉感染風險的公共聚集活動,關閉所有公共娛樂、文化活動場所、餐飲住宿及農貿市場活禽交易等可能存在感染風險的場所,倡議廣大群眾不串親、不聚餐、減少感染風險。
王強不能入住賓館、無處就餐,很快便走投無路。2月6日,無奈之下,他撥通了110報警,說自己來自武漢,還謊稱感染了病毒,急需幫助。
淅川縣公安局接警後,立即會同醫務人員將王強送到淅川縣人民醫院發熱門診檢查,發現王強雖有肺結核病史,但目前處於健康狀態。鑑於王強為外來人員,急需排查其行蹤路線及接觸到的人員,並對其居家隔離14天。
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後,王強道出了實底兒:「沒地方住,也沒吃沒喝的,我只是想用這種方式尋求幫助……」聽了這些,轄區商聖街道負責人馬翔二話不說,直接買來了泡麵和水,讓王強先墊墊肚子,並為他買來嶄新的被褥。
身在異鄉,小夥後續應該如何安置、咋隔離?「為躲避疫情而到走投無路的地步,小夥也是不容易,不過咱幫人,說啥也得幫到底。」隨後,馬翔及社區幹部還隔三岔五地來看望王強,有時給他送點特意熬製的能增強抵抗力的中藥,有時給小夥送三五百元現金,並鼓勵他要振作精神,要堅強起來。現在還在淅川縣王強,就一天到晚呆在房間裡看電視、上網,時不時眼圈泛紅,「來到這兒,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樣,有啥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