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中國影院正上演這樣一出較量:
中國女演員白百合在7月熱賣了一部《捉妖記》,之後,是王珞丹三部作品:《破風》、《宅女偵探桂香》、《烈日灼心》。
面對王珞丹的強勢來襲,白百合又甩出三部戲:《滾蛋吧,腫瘤君》、《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戀愛中的城市》。
哇!白(王)百(珞)合(丹)好拼啊,一人集齊七龍珠,稱霸暑期檔。
為什麼有人會這麼想呢?因為他們臉盲,根本分不清白百合與王珞丹。
我們不是娛樂周刊,我們想討論的是臉盲背後的科學問題,從生理機制上說說,為啥你分不清王珞丹、白百合。
先從白老師和王老師這份神似說起。
「這兩位女星認不出來,首先有配飾幹擾的原因。」記者專門請教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專業的青年畫家Joe。之所以去請教畫家,因為他們經過多年的繪畫專業訓練,看人的長相,眼光非常「毒」。
我給他看了幾組白百合和王珞丹的各種照片的比對。他掃過藝術照,重點看了最後一組素顏證件照。
「從面容上看,這兩位女星最明顯的區別,是耳朵、額頭和眼間距。」Joe解釋,「比起王珞丹的耳朵,白百合的耳朵略有點前翻。」
「從額頭來看,王珞丹的額頭更加方,更加外突一些。」所以王珞丹很多造型都是有厚重的劉海的。
一般畫畫的人,在畫人物素描的時候,會拿鉛筆去比劃模特眼睛、眼鼻之間的距離,雙眼和鼻子,三個點在臉上組成的三角形,其實是一個準確判斷五官的方式。
「王珞丹的眼間距比較大一些,她的這個『三角形』基本上接近等邊三角形;白百合眼間距小一些,整個臉型也偏長,這個區域是個『腰』比較長的等腰三角形。」
經Joe這麼一說,我們很容易從白百合和王珞丹的角度,發現兩人不好分辨的原因了——兩人差異比較大的這些部分,通常會通過髮型的修飾,比如王珞丹比較多的厚劉海造型,白百合散著頭髮的場合也很多;妝容的打磨,比如王珞丹上妝照會把眉毛畫粗,白百合的妝面會讓打光顯得臉稍圓潤些等因素給遮蓋了。所以兩張包裝好的明星臉,自然是不太好認。
再來看看科學原因。
面容失認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研究臉盲的平臺之一。這裡的研究是這麼解釋的:臉盲,學名「面孔失認症」,指的是大腦在面孔加工上明顯受損,大致可以分為獲得性面孔失認症和發展性面孔失認症。
獲得性面孔失認症,指由於後天(特指成年後)的疾病或者腦部創傷,而出現的面孔識別障礙;而發展性面孔失認症,指出生起就伴隨的面孔識別障礙。
發展性面孔失認症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2%。通常說的「臉盲」,就是指這種類型。
許多研究者認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症很可能是對於面孔的整體性加工出現了問題。
我們對於面孔的加工是整體性的,也就是說,我們在辨認人臉時,會自動整體把握五官間的關係,而不是單獨編碼每個局部特徵,比如記憶對方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大腦對人臉的整體性加工,會出現「1+1>2」的效果。
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生理學研究所的科研小組,今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表示已證實了人在正常識別他人容貌時,大腦中只有相關區域處於興奮狀態,而與識別容貌無關的區域則處於抑制狀態。
該研究有望為治療無法分辨他人面孔的臉盲症鋪路。
研究發現:即使沒有臉盲症的人,在識別顛倒過來的臉部照片時也會遇到困難。當識別正常方向的面孔時,負責識別容貌的大腦神經細胞十分活躍,而當看到倒立的面孔時,識別其周圍物體的神經細胞同時被激活,因而妨礙了正常的識別過程。
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人們識別面部的能力在10歲到20歲之間急速上升,20多歲的時候進步緩慢,30和34歲之間達到頂峰,平均能達到83%的正確率;認臉能力衰退速度也很慢,65歲的老人,認臉能力和16歲的年輕人差不多。
這個研究似乎在告訴我們,臉盲不是什麼不治之症,努努力,還是可以有所改善的。
記者:錢江晚報 章咪佳
監製:曹漪潔
主編:尉潔婷責編:陳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