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的高情商在娛樂圈是出了名的,曾經因為他的長相和身高引來不少人的調侃,不過面對他人的嘲笑黃渤總能巧妙的回應過去,有時候反而會讓奚落他的人自覺難堪。
黃渤不僅腦子轉的快,令別人在話語上討不到一絲便宜,而且他為人還十分仗義,在娛樂圈有不少好兄弟。
會做人再加上演技過硬,黃渤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尊重,自從得了影帝之後,黃渤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這樣的黃渤你愛了嗎?
眾所周知黃渤和孫紅雷是多年的老友,兩個人的交情一直都很好,近日恰逢孫紅雷的生日,於是黃渤便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為好友孫紅雷慶生。
黃渤不愧是黃渤,連為好友的慶生詞都寫的別具一格,令人捧腹的同時又盡顯了自己的高情商:霹靂鼻祖,減肥達人,嘚瑟能手,都不足以形容你的形象,50歲高壽快樂。
不得不說作為喜劇演員的黃渤還是個隱藏的段子手,有網友調侃:剛剛50歲就高壽,未免有點太誇張了。
不過作為好友的黃渤盡顯心意的同時也顯出了高情商,畢竟為孫紅雷慶生的時候若是千篇一律的發「生日快樂」未免顯得太俗套,髮長文又顯得太過於矯情。
通過這樣一兩句調侃既顯現出兩人的關係親近,開得起這樣的玩笑,同時又點到為止,在為大家帶去歡笑的同時,又對好友送上了自己誠摯的祝福。
其實不誇張的說,黃渤在「情商」這一塊的境界就幾乎沒有輸過,和黃渤相處時千萬不要給他挖坑,因為沒準最後跳下去的就是挖坑的那個人。
一向以機智著稱的「小撒」撒貝寧是很著名的「央視名嘴」,面對各種各樣的場面,撒貝寧都能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化解掉尷尬,可是就連她也在黃渤面前甘拜下風。
有一次撒貝寧問黃渤:「聽說老是有人說你醜,這是真的嗎?」
其實對於他長相的調侃,黃渤並不是第一次聽到了,於是他很痛心的說:「是啊!太氣人了,他們都說我叫撒貝寧,我說你才是撒貝寧啊。」
瞬間本打算坐等看戲的撒貝寧被黃渤噎的啞口無言,一時間竟然想不出什麼話接住這句吐槽,於是和黃渤的「對戰」之中也只好敗下陣來。
一開始黃渤是娛樂圈的一個「另類」,因為既沒有高大魁梧的身材,又沒有帥氣英俊的外表,所以並不是很討別人喜歡。
後來漸漸有了一些名氣之後,也沒有更改這個現狀,還是有人經常會趁機調侃黃渤。
玉汝於成,在這樣的環境中待的時間長了,黃渤很明白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自己既然無法改變外貌,就只能想辦法應對這些吐槽。
於是黃渤成了那個在對話中永遠讓人討不到便宜的「高情商影帝」,看似對誰都笑嘻嘻,但是卻練就了不會被人欺負的本領。
高情商並不是處處遷就他人,而是讓自己舒服也讓被人舒服的能力,面對那些時時刻刻都存在的傷害,自己也有能力給出最有力的回擊。
現在的網絡上總會有人時不時的分享一些「心靈雞湯」,交給人們所謂的「情商小技巧」,殊不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也許有些年輕人在從校園走向社會的時候,會幻想著如果有一套社交的「萬能公式」該多好,教會自己在什麼場合怎麼說話,見到什麼人的時候該怎麼說話。
或許有了這個「萬能公式」自己又可以遊刃有餘的面對一切頭痛的社交問題,但是社會和人心瞬息萬變,哪裡來的這樣的公式來教會人們如何做人呢?
想要學會為人處世,那就要接觸更多的人,去看一看更多的世界,抱著手機揣摩人心,常年累月待在家裡,一出門就變成一個社交達人,這無異於天方夜譚。
就像黃渤,如果他沒有經歷過詆毀,又從哪裡得來一身堅硬的鎧甲,去抵禦惡意的評價,還能給與「敵人」一記反殺呢?
曾經在金馬獎的頒獎典禮上,獲得了獎項的黃渤終於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可是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想到有人會在此時為難他。
當天因為穿了一身連體長袍,於是主持人就問黃渤:「這麼隆重的典禮,怎麼穿著一件睡衣就來了?」
主持人話裡有話,不僅調侃黃渤的穿衣品味有些讓人看不懂,同時還調侃黃渤個頭不高身材不夠魁梧,把長袍穿成了「睡衣」。
頒獎典禮本應該高高興興的領個獎,獲得大家的祝福和鮮花掌聲,可是黃渤卻遭到這樣的調侃,換做另一個人肯定會覺得臉上掛不住。
黃渤面對這樣的調侃早就習以為常,於是不假思索的回答:「因為我感覺這裡就是我家,回家了當然要穿得舒服一點。」
黃渤的這個回答既沒有剝了主持人的面子,而且順著她的話往下說,還表達出自己得獎過後的心情,可謂是打了個圓場,讓大家臉上都有光。
但是另一旁的男主持並沒有打算放過黃渤,於是繼續刁難他:「這是我家,不是你家。」
話說的這麼明顯,無論是臺上還是臺下的氣氛一時間都緊張了起來,本來接著黃渤的話往下說,就可以有一個皆大歡喜的場面,但是主持人偏要為難,於是黃渤微笑著開始回擊。
他看了男主持一眼,當天的男主持穿了一個很誇張的衣服,於是黃渤仍舊帶著他招牌的笑容說道:「從來看過人騎馬,沒有看過馬騎人,今天頭一回見啊。」
一句話讓臺上的兩位主持人都掛不住了,不僅對於前面關於衣服的調侃回擊回去,而且更是表達了對於男主持的警告。
來領獎的是影帝,還是要注意自己說話的分寸的。
這樣的黃渤雖然顯得有些「剽悍」,不過正是這樣的黃渤才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多和人接觸自然就可以學到更多的社交知識,每天窩在家裡的「宅男宅女」們,踏出房門才有更廣闊的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