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巴黎聖母院》,一上來就是「三百四十八年六個月零十九天前,巴黎老城、大學城和新城的三重城垣內鐘聲大作,市民們從睡夢中驚醒」。當時就拼命在腦海中想像大學城會是什麼樣子……沒成想今天再看神州大地,大學城已是遍地開花。當一座城市中只有一所主要大學時,這所大學無論在城市的什麼位置,都會很醒目。當一個大都市的大學園區內林林總總幾十所大學如園中牡丹爭相吐豔時,卻會讓人眼花繚亂。這時要想一眼鎖定某所大學最好是給她在百花叢中找個標誌物定個位。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所坐落在武漢市洪山區南湖東岸,體現著我國「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民族政策的大學——中南民族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簡稱中南民大,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高校,學校前身為中南民族學院,始建於1951年, 2002年3月,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學校首次實現擁有56個民族學生的目標。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江城」,走進大學城園區,走進溫潤如玉的南湖,走進象徵著「56個民族是一家」的中南民族大學。
武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特大城市。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遊,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
在武漢市長江南岸,東湖、南湖、湯遜湖、黃家湖次遞分布,繞湖岸幾十所各類大學、學院、高等職業學校星羅棋布,精彩紛呈。我至今不知《巴黎聖母院》中的大學城是什麼樣子,但武漢市區的大學城真真讓我大開眼界。
單單環四湖中面積並不算大的南湖就有六所我們耳熟能詳的綜合類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工業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湖如一塊碧玉溫潤著來到她身邊的每一位「天之驕子」,為他們來日之騰飛默默吐露芬芳。
中南民族大學緊臨南湖,學校所有教學區繞整個南湖東岸而建,南湖仿佛就是學校樓邊的一處「大水池」,只不過這處水池大到一眼望不到邊,東西長有5千米。學校的操場、學術報告廳、民族學博物館距離湖面只有幾十米,是一所真正的湖畔讀書勝地。
任何讚美的語言也抵不過動聽的歌聲:「雙塔高,百花豔,我的校園南湖邊。楊柳依依,碧水漣漣,這裡有我各族青年。呵……手牽手,肩並肩,我的志向永不變。朝陽正紅,豪情無限,民族大業擔在肩。學海擊水三千裡,書山鑿石一片天。篤信好學,自然寬和,放飛理想,擁抱明天。學海擊水三千裡,書山鑿石一片天。篤信好學,自然寬和,放飛理想,擁抱明天。擁抱明天。——《中南民族大學校歌》」
學校以「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為校訓。篤信好學,語出《論語·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篤信好學」,意指對道德和事業抱有堅定的信心,並勤奮學習。自然寬和,「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的教育思想。「寬」在古代哲學中是「仁」的內容之一,有寬弘、寬厚之意。「和」讓我們感受到學校對萬物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理解與追求。「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學校現有56個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碩士、本科、預科等各類學生27000餘人,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超過60%。學校現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4個學術型一級學科碩士點,16個專業型碩士點,授權學科覆蓋了除軍事學之外的其他全部12個學科,擁有涵蓋10大學科門類的84個本科專業。2018年1月,學校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其中民族學、化學和藥學3個學科入選「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對於坐落於武漢的大學來說,交通已不是問題。不過我想既然是民族大學,食堂的夥食、平日的文體活動應該更加豐富多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