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採蓮曲二首》:「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2020-12-25 梧桐樹邊羽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的意思是什麼?

這兩句出自王昌齡的《採蓮曲二首》: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兩首詩大概是王昌齡被貶龍標尉之後的所見成詩。龍標即如今的湖南懷化地區,在當時稱吳越之地,離京城遙遠,但是民風淳樸,少數民族特色明顯。王昌齡作為七絕聖手,在遊玩的時候看到少女採蓮戲水,心念勃發,得此二絕句。

不過我們從格律標準來看,這二首雖然都是律句組成,但是都是「折腰體」,也就是第三句的平仄和第二句沒有「相粘」。這並不影響詩的好壞,只是在劃分的時候注意區分,不能稱之為「七絕」,只能作為古風中的歌行體看待,畢竟聖手自己取的標題也是《採蓮曲二首》。

詩的內容也不複雜,充滿了民歌特色,這麼說起來,倒又像極了劉禹錫後來整理發展的「竹枝詞」。不過「竹枝詞」是從下往上的整理、高端,而王昌齡的這兩首純粹是自己個人創作,從發源上還是不同。

第一首是採蓮活動。

採蓮女皆美麗動人,如吳越國色,似楚王妃嬪,她們競相划動採蓮船,湖水打溼了衣衫。來的時候蓮花把她們迎進河口,採完之後明月把她們送回江邊。

《唐詩解》有云:「採蓮之戲盛於三國,故並舉之。」吳姬、越豔、楚王妃三詞連用,寫出採蓮少女們爭芳鬥豔,美色天成。個個都是人間絕色。爭弄蓮舟則表明少女們正在遊戲,即「採蓮之戲」,正因為「爭弄」,水將衣裳打溼了也無所謂。生動的場景、少女們的明豔和爭強好勝、活潑開朗的性格就都表露出來了。

第二首詳寫採蓮畫面

這首相對第一首更加有名氣些。

採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她們混入蓮池之中瞬間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荷葉羅裙一色裁」,第一句寫荷葉與少女羅裙同色,用了個「裁」字,感覺不但同色,連布料都是一樣的了。「芙蓉向臉兩邊開」,第二句則是寫荷花在少女的臉龐旁邊盛開,人比花嬌,互相掩映。

「亂入池中看不見」,第三句對前面這種花和人混亂的景象進一步加深和補充,少女們進入蓮池,就再也找不到了。這說明蓮池之大,荷花之盛,一個「亂」字,寫出蓮葉團團搖晃,和少女的身影風姿相似,讓人花了眼。「聞歌始覺有人來」,聽到了少女歌聲才知道有人到來,從聲音方面增添了詩的情趣。

整體來說,王昌齡這兩首詩沒有過多的深意,只是在營造採蓮場景和少女形態描寫上精雕細琢,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遞進,一步步還原給讀者一個生動、美好的少女採蓮圖畫。

詩風純正向上,用字漸漸精研,是王昌齡個人特色的形成,也正是盛唐詩格的發端。

相關焦點

  • 【江南可採蓮】夏日炎炎,何不賞蓮
    (漢)樂府民歌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江南可採蓮》,這是樂府,其實就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流行程度,可能不亞於我們這個年代的《小蘋果》。高下如何,您來判斷。例如,初唐王昌齡的《採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船女們穿著跟荷葉一個顏色的裙子劃入荷池,臉蛋兒跟荷花一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亂入池中看不見」,傻傻分不清楚啊!聽到船女們的歌聲,魚兒們這才發現——有人來了!於是東南西北亂竄。
  • 邊塞詩人:王昌齡經典詩詞,你能背幾首?
    邊塞詩人:王昌齡經典詩詞,你能背幾首? 5、《採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