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是音譯而來的名稱,原文是Radar,意思是利用無線電來探測目標和距離。一戰期間,飛機首次被德國投入戰場使用,空戰的優勢也開始顯現。戰後,為了能搜尋在空中的敵軍飛機,雷達在英國應運而生。到了二戰期間,雷達技術已經可以實現地對空、空對地、空對空等識別功能。在雷達的幫助下,英國有效地對德國空襲進行反擊,最終贏得了不列顛空戰。如果說原子彈結束了二戰,那麼雷達的運用才是真正贏得了戰爭。
雷達的工作原理
雷達是由發射機、發射天線、接收機、接收天線和終端設備組成,雷達可在特定區域對天空進行循環掃描,當目標進入掃描區域,經過對反射回來的電磁波進行計算和分析,可以大致了解目標的所在方位、距離、速度、形狀等信息。
雷達在發現目標後,會將計算出來的數據傳輸給飛彈系統,而飛彈就可以根據這個數據找到目標進行打擊。但是這種打擊方式的命中率並不算很高。現如今,很多飛彈上都會裝有雷達跟蹤系統,飛彈發射前會接受雷達的數據指令,飛到目標附近區域,再由飛彈上的雷達做最後的目標跟蹤,從而提高命中率。
軍用雷達種類繁多
雷達在今天的應用已經很廣泛,分為民用和軍用雷達。在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中,雷達也在不斷地升級,從最初單一的警戒波雷達發展到現在多功能雷達,在軍事上的運用也越來越成熟。
比如岸防雷達,可以抵抗海浪雜波幹擾,對海面和低空目標實行監測。而彈道飛彈跟蹤雷達,可以用於追蹤洲際飛彈、中短程飛彈等,不僅可以測出飛彈的位置和速度,還能識別真假彈頭和預測軌道位置,是反飛彈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地炮雷達可以在遠距離快速實現對敵方火炮的偵察,確定敵方火炮的位置。對空情報雷達,其主要作用是發布防空預警。引導己方戰機對敵方戰機實施攔截,還可以為己方飛彈指示目標。日常的飛行訓練和管制也缺不了它。
隱形戰機為何能逃過雷達的監測?
根據雷達的原理,美國將戰鬥機進行了升級,使得戰機具有了隱形的功能。這個功能是讓戰機表面全部塗上可以吸收電磁波的塗料,對於無法吸收的電磁波,那麼圓滑的機身可以使電磁波的反射漫無目的,也就是形成漫反射,使得地面雷達接收機無法準確得到飛機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