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著名的娛樂片導演,開創了無釐頭電影的黃金時代,一提到他的作品,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好玩、有趣,但是低俗,毫無營養。欣賞王晶,就如同喜歡吃路邊攤,難登大雅之堂。
然而,我們真的了解王晶嗎?其實不盡然,王晶就像一介狂生,表面上嘻嘻哈哈,實際上暗藏玄機,他用自己的電影,講述著他對古代歷史的看法。
這個總是露著一副不懷好意笑容的胖子,比別人更敢於暴露各種歷史的真相,只不過他善於用搞笑的橋段包裝出來,觀眾們都被情節吸引了,無暇思考電影背後的種種暗喻。
我們以王晶經典的《九品芝麻官》為例,來講述他對中國歷史的看法。
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斷訟刑獄,因為中國古代行政系統與司法系統不分家,縣官既是一地的行政長官,同時也兼任法官,所以古代法治的發展,基本上跟社會發展是一體兩面的概念。中國歷史與中國古代法制史環環相扣,猶如照鏡子。
那麼,古代打官司是一副什麼模樣?很多俗語的解釋一目了然,比如「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王晶在《九品芝麻官》中就諷刺了這種現象:戚秦氏狀告常威,但在常威父親水師提督常昆的運作下,原告變被告,反而被告陷害常威。
另外,包龍星父親跟包龍星的對話——「廉字怎看都是窮字」;「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等等情節,全都揭露了古代中國「衙門文化」的一些頑疾。
所謂「衙門文化」,就是古代的法律實踐,我們甚至可以說,古代法律的本質,被王晶濃縮到了這部短短的電影中。王晶用一個搞笑的故事,把古代人對法律的所有觀點,所有痼疾,一次暴露出來,由此來說,實際上很多人根本沒有看懂《九品芝麻官》背後隱藏的真相。
從包龍星捐個候補知縣開始,一直到他被同治帝封為八府巡按,貫穿整個電影的核心思想,其實就是反思法律精神為何在古代中國舉步維艱。
為何在古代,比如電影中的清朝,正義無法伸張?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古代是一個以權力為基礎的社會。
在這個社會中,權力是最重要的,比如說飛揚跋扈的常威,犯了滔天大案,仍然敢在大堂上對眾人不屑一顧,為什麼?因為他爹是水師提督;再比如包龍星找到「持餅人」刑部的花尚書,此人本來受到包龍星之父的照顧,於公於私都應該幫助包龍星伸張正義,但因為水師提督跟包龍星相比,顯然權力更大,於是花尚書直接跳反。
片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一個場面,就是包龍星的母親包婆婆提到了家傳的尚方寶劍,讓大家感到一絲希望,可鏡頭一轉,沒想到她拿出的尚方寶劍竟是一條鹹魚。
其實,這不僅是個搞笑橋段,王晶在這裡暗示,能夠制衡常威之流的權力,是尚方寶劍背後的政治力量,若沒有權力撐腰,尚方寶劍就只能是一條鹹魚。
尚方寶劍只是一把普通的劍,明朝的劍和清朝的劍沒什麼不同,然而,明朝的劍斬不了清朝的官,是因為明朝已經滅亡,它背後的權力消散了。而清朝的尚方寶劍,之所以能上斬昏君,下斬讒臣,不過是得了清廷的權力撐腰,否則它也就是一條鹹魚罷了。
在《九品芝麻官》的故事中,包龍星最終為戚秦氏打贏了官司,原因不是他口才了得,也不是因為他是正義的一方,更不是因為找到了鐵證,僅僅由於他機緣巧合認識了同治帝,被封為八府巡按,得到了比水師提督和刑部尚書更大的權力,這才笑到最後。
這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讓觀眾們長舒了一口氣,但是,包龍星真的贏了嗎?他的勝利只不過因為他比壞人有更大的權力,但是片尾同治帝駕崩了,包龍星的好日子也到頭了。王晶如果要拍個《九品芝麻官》的續集,或許包龍星比誰都慘,常昆、花尚書、李公公肯定一哄而上,把包龍星碎屍萬段,誰讓他的靠山沒了。
《九品芝麻官》是王晶對古代歷史的理解,在那個尚未接受現代曙光的年代,一切制度與律令,都只是裝飾而已,朝廷的權力才是一切力量的根源。所以說,王晶並不僅僅是個商業片導演,他也是個歷史專家,懂得千百年來歷史演進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