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節目的開始,小瞬想先提醒你點開上面這首曲子。
很多人聽到這首歌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腳步輕快,如果沒有旁人,也許還會轉個圈圈。
幸運的是,小瞬恰好邀請到了這首歌的創作者,也就是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喜歡上的Mr. Miss樂隊的杜凱和劉戀,一起聊聊「生活中想要起舞的瞬間」。
創作這首歌的那段時間,有一個項目要求他們寫下自己的座右銘,劉戀偷偷瞄到杜凱寫的是《聖經》裡的一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就夠了。」當時她就覺得:「哇~好適合我們現在在寫的那首歌。」
劉戀解釋道:「那首歌的旋律其實已經寫出來很久了,但還沒有填上合適的詞。因為它是很灑脫,很撫慰人心的旋律。但我們倆平時是很容易焦慮的。」
杜凱會因自己作為自由職業者沒有社保而焦慮,擔心自己老無所依,看不起病。劉戀則很擔心自己會遭遇伍迪·艾倫電影裡描述的那種美人遲暮的悽涼,擔心自己有一天會變成喜歡抱怨生活的中年女人。
從這句話出發,他們衍生出了一系列更從容地應對煩惱的方式,寫在了歌裡——
「別擔憂還要再過多久,才能過你想要的生活。」
「別再問他會愛你多久,未來有誰說得準呢。」
「把明天的煩惱交給明天,今天別想了。」
……
每次唱這首歌的時候,他們都會把自己拉回到那種灑脫的狀態中,一次次治癒自己,撫平生活的褶皺。
除了用「解憂爵士」來參與創造聽眾們「生活中想要起舞的瞬間」,Mr. Miss兩位成員自己也經歷過很多這樣的時刻。
有一次,劉戀和朋友一起回到家,發現沒帶鑰匙,就在電梯外面的走廊上等待杜凱回來。(劉戀和杜凱私下裡也是很好的朋友,在一起合住。)
百無聊賴中,他們放了一首風靡上世紀30年代的爵士歌曲It's only a paper moon,就在空蕩蕩的走廊上跳起了那時流行的即興搖擺舞。
杜凱「想要起舞的瞬間」則十分內斂。他很喜歡看小說,尤其喜歡老的譯本。
他放在購物車裡近一年的《莎士比亞全集》,平時要好幾千,突然有一天打折了,而且是五折。杜凱的開心溢於言表,他說:「當時內心就起舞了~」
當然,他們也提到了一個記憶裡非常夢幻的起舞瞬間——成為臺灣金曲獎史上首位獲得「最佳演唱組合」的內地音樂人。要知道當時一起入圍的還有動力火車、草蜢、火星電臺等老牌樂隊呢。現在隔著屏幕,我們都依舊能感受到那種滿到溢出來的雀躍。
想要起舞的輕盈瞬間,很多人都經歷過。小瞬收到了親愛的X們的留言後,發現在很多時候,未必需要技巧和觀眾,也未必要經歷多麼大的喜事,也許只需要一處好景致,身體裡就有起舞的願望破土而出。
讀者「達令」看到煙花、雲朵或夕陽的時候想要起舞。「Sandy」則只需要盛夏裡的一陣風。
「祺螢」想要起舞的記憶還停留在初中的時候。那時放學不必急著回家,她常常戴著耳機獨自漫步在村裡的小路上。同學幾乎都走了,只剩閒逛的小狗和夕陽。有些孤單,但也足夠美好。
情人節那天,「益達」正在沙巴的海邊踩著細沙。涼涼的水一層一層漫上腳踝,餘暉美得要命。她便輕唱著小曲兒旋轉起來。
「阿櫻」站在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上時,看到茫茫雪原與冰封的江河,突然有些感動。於是在零下三十幾度的江面上,脫掉外套和棉褲,跳了支舞,給林海雪原。
「壯顏」高三時累得很,於是周末和朋友們一起爬山放鬆。蒼翠的山林裡,聽得到山泉流淌的聲音和無數種鳥鳴。他們在深山裡唱起歌,一首接一首。「壯顏」清楚地記得自己唱了一首《山楂樹》。在這樣的時刻,每個人都想要起舞。
「不宣」和媽媽走在冬日初雪的家鄉公園時,感覺滿身的疲憊都被卸下。她慫恿媽媽在雪地裡跳支舞,於是便有了鏡頭記錄下的這一刻。
她說:「人到中年,媽媽早已不是一個善舞的女子。即使興致盎然,也去不掉胯間的那點忸怩。但就是這樣的不完美才愈顯生動,彌足珍貴。」
「王晨晨」有次在夜晚的操場和戀人相擁而立。四下無人,他們就唱起了歌。隨後你進我退,你退我進地旋轉起來。
「皓腕凝霜雪啊」有一次參加學校的集訓活動,雖然課堂很嗨,但自己總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
累了一天和同學回到酒店,發現洗手間很大,鏡子也很大。手機剛好播到喜歡的曲子,於是重新塗上口紅,便起舞了。
「xs」陪媽媽去跳廣場舞的時候,就幻想有個可以一起跳舞的人,一起參加國外那種自由的露天舞會。感覺這樣的表達特別純粹。
「Bridge」是個很內向的人。但每次走在上班路上,遇到了好天氣,就想踮起腳尖轉個圈。她說這是「在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與斑駁的光對話」。
「晴藍」工作累的時候,會放些喜歡的歌,給自己的疲憊放個假。「浮雲」每次在辦公室忙完一件事,就有起舞的欲望。
「範小罡」早起刷牙打開音響的時候,洗澡聽歌的時候,戴著耳機走在空無一人的馬路上的時候,都感覺自己自帶BGM。他說:「音樂湧進身體裡,骨骼、血肉,甚至每一個細胞,都在律動。」
也有的時候,想起舞的欲望無關音樂,只關乎自己。
「奕洲」高中時下晚自習回家的路上,是每天短暫逃離高壓生活的時刻。十一二點的小城居民區,一切都已沉睡。月亮圓圓地掛在天上,孤寂、宏大感和千百首詩歌湧上心頭,便在一片寂靜中起舞。
「子魚」是一位為聽障人士編舞的老師,她和這群特殊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有近十年了。在她看來,「肢體是他們的語言,舞蹈是他們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有一次舞蹈即興課,主題是「想像自己有一天能聽到音樂時的樣子」。所有人都以自己的節奏開始舞蹈,有快有慢,各不相同。她說:「無聲的排練廳,在這一瞬間,仿佛迴響著千萬種旋律。」
很多人都會記得這個片段——電影《雨中曲》中的男主角與心上人吻別後,晃晃悠悠地走在大街上,拉著路燈轉圈,把水花踢得老高……情緒從身體裡滿到溢出來,大概就是這般模樣吧。
如此快意的時刻,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一直一直,舞到90歲。
「第28屆臺灣金曲獎」
最佳演唱組合獎獲得者
Mr. Miss樂隊「談瞬間」
瞬間是能在一剎那讓你感受到生命張力的東西。
在日常中,我們常常情緒平淡,生活平淡。但會有一剎那,像是在平淡的表皮上破了一個口子,情緒噴湧而出。像一條拉伸的彈簧一樣,讓你發現自己原來還有這麼多情緒,這麼多感受。那一瞬間你會變得很敏感,你會感知到比平時更多的東西。
比如,喜歡的人看著你笑的時候。就像電影裡的畫面一樣,雖然是坐在人群當中,但好像其他人都被虛焦了。
在我看來,瞬間意味著顛覆成見的時刻。
分享我的一個瞬間:很多人將貝多芬稱為「樂聖」,我雖然是搞音樂的,但以前聽他的音樂卻怎麼也不來感,很受打擊。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品位不夠。
然後我就拼命聽,還記譜。但依然無法Get到那種澎湃中的美,也難以共鳴。
前段時間,聽到他的《弦樂四重奏》,我突然發現——原來他還有如此溫柔的一面,是那麼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