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作家吳清桂曾這樣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
逼仄的屋子裡鋪著榻榻米,三夾板一隔,父母睡一邊,孩子們擠在另一邊。孩子們共蓋一條棉被,互相拉扯,有時候是樂趣,在漫長的冬夜則是自我求存的保命之道。
這位臺灣人筆下的那條被孩子爭搶的棉被,通常織著俗豔的牡丹圖案,顏色豔麗地讓人眩暈。不過在很多臺灣人的記憶裡,小時候家裡的床單、遠足時包裹便當的布、村姑採茶遮陽的頭巾,或是媽媽背著弟弟妹妹的花布上頭,都印著一朵朵色彩鮮明豔麗的大紅花。現在我們眼裡土氣的老花布,那時可是許多孩子「最綺麗的夢」。
阿嬤的紅花仔布
臺灣客家花布,就是臺灣人口中常提及的「阿嬤的紅花仔布」。
關於客家花布說法有二:一是客家人以前很窮,只能撿一些別人家剩下的布來拼湊成衣物、背包……等等,而從各家聚集而來的布料自然就成了客家花布;另一種說法是花仙娘娘為了感謝客家人的辛勞,便利用許多花的色汁來染成花花綠綠的頭巾、笠巾等飾品,從此客家人便有了花布文化。
人本身是個矛盾的物種。當滿大街的商店琳琅滿目時,簡單的款式往往價格昂貴受到人們追捧。而在過去那個貧窮的年代,人們反而會選一些大紅大紫的繁複樣式,臺灣客家花布尤為是代表。
花布上主打的中國牡丹,飽滿拙樸,大紅伴大綠,早在唐代就被詩人念到「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而花布上也有一些竹林野鶴、鴛鴦、鳳凰等蘊含了美好寄寓的中國傳統圖案,與牡丹相映成趣。
想來鮮豔的紅色牡丹花,代表著喜氣和富貴,真真最為符合當時臺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走遍臺灣的60歲老太太
上世紀50年代,吳清桂出生在臺灣。那時的臺灣,物資奇缺,剛從戰火中逃離出來的人們,為填飽肚子而掙扎求存。一家人辛苦勞作,往往也只能求個三餐溫飽。貧窮的生活往往伴隨著黯淡無光。所幸在儉樸的客家人家中,還是能隱約從一塊老花布中尋到一絲「富貴之氣」。於是那時曬在院子裡的大紅花被單,便成了臺灣人眼裡唯一的顏色。
也許是臺灣人天生有著某種浪漫基因,於是這個60多歲的臺灣老太太,仍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尋找「童年老花布」的旅程。幾年來,吳清桂在全臺各地搜集臺灣花布,將這些僅存的花布圖案整理、分門別類,甚至著書成冊。同時也進行著花布的田野調查,拜訪老布莊、批發商、花板彩繪師甚至印染廠。
中國人的天分
對於我們這些沒有與花布從小長大的人來說,阿嫲時代的花布,總是顯得過於豔麗,還帶了點那麼些俗氣。但走遍臺灣尋訪花布的吳清桂說,她經常會聽到有人講:「這是以前我們家的被單布」、「這是我外婆的被套」。而這些臺灣人,往往都是一手指著老花布,一邊用或驕傲或感動的語氣說出這樣的話。想來沒有與老花布共同生活的人,難以有那種深刻的情感眷戀。
同樣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出品」,諸如大紅大紫的年畫、花紋繁複的繡花鞋、鄉土氣重的東北大花布···即使它們身上都有著顯而易見的「俗氣」外表,但我們卻也無法說它們是「不美的」。中國人的矛盾天性在於,在最俗氣的事物裡,我們仿佛永遠可以發現最美的因子。這大概,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天分吧。